: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自秦朝创立大一统和丞相制度以来 , 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兴衰更替无不是围绕着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展开 , 而就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 相权不断被削弱 , 皇权不断被加强 , 到了封建社会尾巴明、清时期 , 皇权也被加强了顶点 , 而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 , 废除了丞相制度 , 使得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没有了丞相的插手 , 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 但是与之相伴的 , 国家大小事件几乎都要由皇帝亲自处理 , 全国政务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 , 哪怕工作狂如老朱 , 时间长了也是精疲力竭

: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且每次遇到这些重要问题的时候 , 朱元璋都想要找人探讨却又左右无可问之人 。即使留到第二天上朝时交给百官议论 , 也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使得这时候的朱元璋 , 瞬间觉得“密勿论思 , 不可无人”
这时候一个能分担皇帝压力 , 又不会削弱皇权的行政执行机构在朱元璋眼里变得十分的迫切明朝内阁草创
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 , 朱元璋设置“四辅官” , 在户部尚书范敏的推荐下 , 朱元璋委任王本、龚敩、杜佑、赵民望、吴源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 , 协商政事 , “四辅官”没有只有建议权 , 没有决策权 , 而决策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
后来 , 四辅官的表现除了让朱元璋并不满意 , 觉得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 , 不仅将他们调任到了别处 , 还让其余的大部分致仕退休 , 洪武十四年也废除了“四辅官”制度
洪武十五年 , 朱元璋效仿宋朝制度 , 相继设立了华盖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 , 分别由礼部尚书刘仲质、典籍吴沈和检讨吴伯宗担任 , 以备朝政顾问 。同时 , 朱元璋还为太子设立了文华殿大学士 , 由征耆儒鲍恂余铨等人担任 , 负责辅佐太子 , 其官职为正五品 , 这便是后来代替丞相制度的内阁的雏形

: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代大学士
由于朱元璋权力欲望极强 , 一直“克勤不怠” , 对重大事件“自操威柄” , 这些大学士也像“四辅官”一样以建议为主 , 没有什么决策权 , 从本质上来说只是皇帝身边的一群顾问内阁成立 , 逐渐摆脱顾问身份
大学生制度一直延续到建文四年 , 这一年朱棣靖难之役成功 , 明王朝翻开了新的一页 , 就在这一年 , 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 , 参预机务 , 内阁正式成立 , 明朝政治体制也翻开了新的一页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 参预机务 , 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 , 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 , 备顾问而已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来 , 内阁刚刚成立之时 , 和朱元璋设立的殿阁大学生本质上没多大区别 , 也是做顾问之用
但是朱棣毕竟不是老爹朱元璋 , 他自己还想御驾亲征解决北边蒙古边患 , 也没老爹那么工作狂 , 所以内阁七人开始分担了过去宰相有的议政权 , 宰相有的行政权分给六部执行 , 而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

: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成祖朱棣
而对于内阁的职责 , 明成祖朱棣也有明确规定:全国大小事务的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后 , 内阁便负责提出意见并草拟处理意见 , 皇帝看完觉得没问题就交予六部去执行
七人内阁组成之初 , 成祖对内阁有所命令 , 就会说“解缙等”;解缙被贬滴后 , 就改说“胡广等” , 内阁首辅开始形成 , 此时没有固定的称呼 , 而是按照皇帝称呼的第一位内阁成员分页标题
解缙、胡广也由此成为明朝前两位首辅 , 但这个时侯 , 各位阁臣地位相近 , 又多在御前议事 , 首次尚无明显区分至仁宗而后 , 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 , 品位尊崇 , 地居近密 , 而纶言批答 , 裁决机宜 , 悉由票拟 , 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明史》
到仁宗、宣宗年间 , 多人内阁逐渐简为“三杨”辅政 , 而阁臣官阶、内阁权力都开始快速上升 , 内阁开始兼领部分六部尚书 , 而内阁三杨也开始议政权和部分行政权结合在一起 , 而三杨之首杨士奇任实际上首辅二十一年 , 明朝也迎来了最顶峰的仁宣之治 , 而杨荣、杨溥在杨士奇之后接连担任首辅

: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三杨
正统、景泰之际 , 阁臣议政票旨皆在文渊阁 , 当时杨溥已逝 , 由陈循主议 , 此时内阁相比六部和其他中央机构的特殊性显现无疑 , 但由于北京保卫战于谦为明朝立下的汗马功劳 , 他没有进入内阁 , 六部大臣权力仍然是远远盖过内阁 , 此时景泰皇帝信任于谦远远超过内阁任何一个大臣 , 而此时有御史进言“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
这是内阁第一次尝试拔高到和六部同等地位 , 以失败告终 , 直到景泰明代宗时期 , 六部地位依然是远远高于内阁 , 直到夺门之变发生后首辅职位诞生 , 内阁权力超过六部
天顺初年 , 李贤二度入阁 , 明英宗命其“掌文渊阁事”, 加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 在内阁地位独尊 , 英宗凡军国大事皆与他商议 , 群臣皆尊称他为首辅 , 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内阁首辅《明实录》云:“事皆处分于(李)贤 。……贤卒 , (陈文)首秉国钧
从明实录这段记载来看 , 从李贤开始 , 内阁首辅开始实际上有了超过六部的权力 , 并且首秉国钧 , 开始有了部分决策权 , 以内阁首辅为核心的文官集团开始逐步能对抗皇权

: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第一位正式内阁首辅:李贤
而内阁中位居第一者开始有了”首辅“的尊称 , 其次的阁臣就称为次辅 , 余人称群辅 , 从此成了朝廷不成文的默契的规矩
此后万安、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张璁、李时、夏言、翟銮、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等明朝历史名臣接连担任首辅之职 , 而对应的从天顺到明穆宗年间首辅权力稳中有升 , 尤其从明世宗即位起 , 内阁首辅在朝中拥有了专断票拟的资格 , 明世宗也首次正式使用首辅、元辅、首臣、首相等对首席内阁大学士加以称呼 , 但是以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权利日盛 , 对内阁形成了极大的制衡 , 内阁此时尚没有达到秦汉时期丞相和皇权平等的权力 , 直到一个挽救大明朝的千古名臣的出现张居正权倾一时 , 内阁首辅位同皇帝
到了明神宗登基之初 , 张居正联结官宦势力冯保、使用权术 , 又代高拱为内阁首辅 , 而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的10年 , 内阁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 , 成为了帝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 而且突破了明初六部权力大于内阁祖制 , 完成了宰相化 , 而张居正也成为了那个权利和皇帝平等 , 甚至更大一些的明朝第一丞相
【: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从小秘书到权力超过宰相等同皇帝,明朝丞相—内阁首辅变迁历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当时内阁的其他成员都是张居正所推荐入阁的 , 其次当时明神宗年幼李太后将朝政大事全都给了张居正托管管理 , 而明神宗也曾颁布御旨“有大事勿得专决 。仍驰之江陵听先生处分 。分页标题
至比 , 首辅成了内阁的长官 , 阁僚则降为首辅的属员 , 至于部院员缺 , 特别是吏、兵二部尚书的推用 , 实际均由居正决定 。这样 , 内阁和六部六卿对首辅也只有“同色探旨” , 唯唯听命了
而内阁制度也达到了它的顶峰 , 违背了当初明成祖朱棣成立内阁的初衷 , 实际上已经算是恢复了丞相制内阁首辅权衰 , 直到明亡
所谓盛极必衰 , 张居正虽然给明王朝带来了中兴 , 死后不久即被攻讦 , 直到明亡 , 之后出现内阁首辅大都碌碌无为 , 浮沉守位 , 没有再出现此前张居正这样权势滔天的首辅
而且内阁权力扩张也让明神宗之后的皇帝感到受到威胁 ,遂削夺阁权 , 不再委政内阁 。内阁权力地位下滑 , 已难以发挥作用
虽然出现了叶向高这样的独相 , 但也是因为万历皇帝怠政所致 , 无法与张居正乃至之前首辅的相提并论了小楠说
明代内阁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初期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 开始本来是秘书和心腹所用 , 但随着内阁权力日盛 , 明英宗之后的内阁开始出现了多位“无宰相之名 , 行宰相之实”的权臣 , 而且内阁排名第一位也常常被俗称为相 , 但从严格意义上说 , 内阁首辅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 。有明一代一共有160多位阁臣(包括50余名内阁首辅) , 像张居正那样勇于任事者只是少数 , 大多数人的作为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