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德州巴黎 , 一个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容易误解的名字 。
“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大导演维姆.文德斯 , 在上世纪80年代要拍一部以欧洲人视角来表现美国人生活的电影 , 开拍之初 , 文德斯迟迟找不到理想的拍摄地点 , 编剧山姆?夏普德告诉他:“在德州便能看到美国的一切” , 于是他们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找到一个地方 , 叫巴黎 , 这个美丽片名由此而来 。

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本文插图
维姆.文德斯被评论家称为导演中的“人类学家” , 他一直在刻画一代人的寂寞、孤立与迷惘 。 文德斯的电影“一直在路上” , 因为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片 , 在路上寻找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是永恒的母题 , 《德州巴黎》也是如此 。
《柏林苍穹下》是文德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 但是《德州巴黎》才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和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内涵的电影 , 这部电影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 , 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 。
01
《德州巴黎》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主题看 , 都寓意了回归和流浪两种相对应的涵义 。 男主角特拉维斯在流浪途中被弟弟沃特找回 , 从德克萨斯州到洛杉矶 , 再回到德克萨斯州 , 隐喻了特拉维斯回归现代社会 , 又因为寻找心目中的乌托邦而自我放逐的过程 。

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本文插图
德州到洛杉矶——荒野到现代社会的回归 。 婚姻失败和家庭解体使特拉维斯精神上临濒崩溃 , 在荒野流浪的4年让他几乎失语 , 对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 被沃特带到了繁华的大都市洛杉矶后 , 特拉维斯与文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 几乎成了现代生活的局外人 。 在与儿子亨特的相处过程中 , 他放下了过去的偏执 , 融入新的生活 , 努力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 这种回归既是身体上的 , 也是精神层面上的 。
“巴黎”象征了一种精神乌托邦 。 特拉维斯在长久的沉默之后 , 第一句话说的是“巴黎” , 这个心心念念的并不是法国的时尚之都 , 而是德克萨斯州中部的一块荒芜之地 。 这是他父母恋爱并孕育和诞生了他的地方 , 是他和妻子在婚姻最甜蜜时买下的地方 , 是他因忌妒而犯错的地方 , 因此德州的巴黎对于特拉维斯来说是一个代表了生命、爱情与存在的地方 , 充满神圣感 , 是一种精神寄托 。 在电影的最后 , 特拉维斯在妻儿团聚后 , 自己默默离开 , 再次一个人上路 , 不同的是 , 这次不是流浪 , 而是朝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前进 , 这是一种解脱 , 更是一种超越 。
“巴黎”是一种乡愁 。 电影中的特拉维斯是现实中文德斯的化身 , 特拉维斯终其一生苦苦寻找的巴黎 , 是文德斯电影探索曲折历程的写照 。 文德斯的巴黎是法国的巴黎 , 这座城市和他成名的“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 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 如果说电影是一场虚拟的梦 , 那巴黎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 因为这是戈达尔、特吕弗等伟大造梦者起步之地 。 文德斯在上世纪70、80年代到美国拍片后 , 感受到了诸多不适应 , 过于商业的电影制作理念、制片人中心制让他越发怀念欧洲的艺术氛围 。
【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因此 , 无论是法国的巴黎 , 还是德州的巴黎 , 对文德斯而言 , 都是实现艺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心理地标 , 寄托着文德斯对欧洲的浓浓乡愁 。 有趣的是 , 电影的剧情照进现实 , 在拍完《德州巴黎》的1年后 , 文德斯像特拉维斯一样放下一切孤身上路 , 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 拍出了那部名扬天下的《柏林苍穹下》 。
02
如果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 , 那文德斯的电影则反映了欧美80年代这一代人的精神彷惶 , 他的电影少不了公路 , 主人公一直在路上迷失、归来、离开 , 寻找人生的答案 。分页标题

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本文插图
有些影评把特拉维斯的行为归纳为近几年很时髦的一个词:“断舍离” 。 实际上 , 特拉维斯断也断不了 , 舍也舍不掉 , 离也离不远 。 和儿子的血缘关系能断吗?和弟弟、儿子、妻子的亲情能舍吗?真的能逃离灰暗的过去吗?
答案当然是不 。还有人说特拉维斯和妻子不够相爱 。 但是爱的方式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 有时情感冲昏理智 , 过于狂热的爱终究变成枷锁和负担 , 特拉维斯的爱是对妻子身心的全部占有 , 以太爱对方为理由 , 便堂而皇之伤害对方 。 当他意识到妻子会因为自由离开时 , 发疯似的把妻子绑在床上 , 终于有一天房子失火了 , 妻儿不知所踪 。 因此 , 特拉维斯的4年流浪 , 刻意与人不交流 , 他的断舍离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赎罪 。 在无尽荒凉的沙漠 , 他是孤身一人 , 在繁华的都市 , 在热闹的人群中 , 他依然孤独 。 心不静 , 人又能逃到哪里呢?
电影特别安排了一段象征意味很浓的戏 , 狭小的脱衣舞俱乐部聊天室里 , 历经千辛万苦的特拉维斯见到了妻子简 , 但是简面对的是一面镜子 , 她只能自言自语式地与客人聊天 , 却不知道对面坐的就是他的丈夫 。 夫妻两人就这样在看不到对方的情况下 , 回忆起当年婚姻失败的原因 。 这个“奇怪”的重逢场面隐喻着两人的爱犹存 , 但隔膜与距离却无法消除 。

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本文插图
爱人之间的疏离与误解就像是那面微妙的镜子 , 人们必须隔着墙、透过电话 , 才敢说出内心的感受与想法 , 这何等悲哀 。 特拉维斯把儿子留给简 , 又踏上漫漫长途 , 因为他知道 , 自己的“回归”是徒劳的 , 尽管努力地融入、挽救 , 摆在自己与妻儿之间的鸿沟依然无法弥合 。
观众随着特拉维斯经过德州——洛杉矶——休斯顿 , 公路成为了影片里隐形的角色 , 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 , 绵延曲折的公路犹如人孤独虚空的精神世界 , 路上的风景影射着人物内心繁杂情绪的变化 。 湛蓝的天空、空旷的荒漠 , 看不到边际的美景反衬出了人类的渺小 。 那些一闪而过的路牌 , 那些未知的路口 , 正如人物不断寻找的情绪出口 , 特拉维斯唯有不断流浪与寻找 , 将自身归于虚无的外部世界中 , 或许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 。
路并不远 , 遥远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距离 。 如果以走进别人的内心作为终点 , 那人生注定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
03
曾有网友评论:如果你无意中看到了一部色彩丰富、运镜销魂而对白可有可无的电影 , 那么导演很有可能就是维姆.文德斯 。

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本文插图
《德州巴黎》叙述节奏缓慢 , 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 , 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 绝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 文德斯希望通过贴近日常生活的纪实风格引起观众产生共鸣 。 这种电影风格让人想起了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 , 实际上文德斯和小津的渊源很深 。 1985年 , 他拍了一部叫《寻找小津》的纪录片 , 表达了对地球另一端的偶像的赞美和致敬 。
简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冲突 , 是文德斯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汲取的经验 。 《德州巴黎》对人生的探讨 , 让人想起了小津的《彼岸花》、《浮草》 。 而文德斯跳出了小津式的含蓄和温情 , 通过展现特拉维斯人生和生活的毁灭 , 让这种悲剧把人性探讨推向了更高境界 。
另外 , 给予演员高度自由 , 让演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角色中 , 让演员成为超越剧本的第一主角 , 也是源自小津安二郎的启发 。 哈利.戴恩.斯坦通根据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 , 把特拉维斯和多年不见的儿子相遇时 , 那种尴尬、懊悔、激动交织的复杂情绪 , 演绎得恰到好处 。 娜塔莎.金斯基扮演的简在影片后半段才出现 , 在脱衣舞俱乐部的惊艳回眸和聊天室里8分钟的自由发挥 , 成为了影史中的两个经典时刻 。分页标题
《德州巴黎》的影像既有高度的纪实风格 , 又有充满诗意的美感 。 文德斯非常喜欢把景物拍摄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 真实记录客观事物 , 还原个体和世界的本真状态 。 如电影开头 , 就是一个5分钟的长镜头描绘德州南部的荒漠 , 画面里只有特拉维斯在一点一点走向远处 , 微小的个体向着无法获知的命运行进 , 一种悲怆感简直溢出屏幕 。 而简和特拉维斯隔墙对谈的戏中 , 简听完特拉维斯的叙述后 , 扑在镜子上 , 两人面对面 , 画面上映出两张脸重叠的影像 , 大幅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

磊磊趣闻《德州巴黎》:断舍离只是虚幻,人生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流浪
本文插图
暗绿色画面中的街景、灯光、人物、汽车 , 在电影最后反复出现 , 把人的孤独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
《德州巴黎》作为文德斯的代表作 , 从诞生之日起就有过太多误读 , 有些人为海报上貌美不可方物的女主演娜塔莎?金斯基而来 , 有些人为导演维姆?文德斯“公路片之王”的名头而来 , 看过之后未免有些失望 。 如果仅仅从讲故事的观点来分析 , 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 。
文德斯刻意弱化了故事性 , 注重表现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关怀 , 省视现代社会焦虑的根源 , 并努力寻求人们走出困境的道路 , 才是《德州巴黎》最大的价值所在 。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