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哥;乡村;云南;中新社;刘冉阳;东川;生活在云南:一位大使的乡村生活

_本文原题是:在云南:一位大使的乡村生活
图为4月26日,奈斯和妻子给花园中的植物修枝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冉阳 摄
一场久违的大雨正在滋润脚下这片久旱的红土大地 。帕特里克·奈斯和他的云南“老哥”李光和按捺不住喜悦 。“我感觉到我的土地、庄稼都很快乐 。”望着干渴的玉米苗“喝”着雨水一点一点舒展开来,奈斯激动地说 。
就在三周前,奈斯不听“老哥”劝告,执意种下的150棵茄子苗,因干旱几乎全军覆没 。这让他越来越佩服“老哥”李光和这样的中国农民,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民间智慧 。
图为4月25日,奈斯摘下田里的一株植物,他说这个香气令他着迷,或许可以用来做成香皂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冉阳 摄
现年70岁的奈斯是比利时前驻华大使、终身荣誉大使、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联合发起人 。7年前,他放弃去土耳其继续外交事业的机会,和妻子邓旻燕一起回到邓的老家——铜矿枯竭的城市,被誉为“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馆”的云南东川 。在这片苍茫的高原大山中,这对伉俪开始探索永续农业,双双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 。
如今,奈斯的一天,除处理创新中心的事务外,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田间地头 。播种、除草、堆肥、浇水、采摘……
图为4月25日,妻子在客厅弹古筝,奈斯在一旁安静聆听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冉阳 摄
偶尔,奈斯也会找村里的朋友聊天 。68岁的老农李光和就是他在村里最好的朋友 。他们常常一起务农、吃饭、喝酒,甚至一同抽上雪茄 。但有时,俩人也会因为意见不合闹别扭 。
“奈斯会因为老哥用塑料薄膜生气,施化肥生气 。他觉得这样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 。老哥又觉得我们这样种庄稼,根本不会有收成 。”邓旻燕告诉采访人员,奈斯和老哥的“别扭”,常让她哭笑不得 。不过,俩人很快又会和解 。
“秋天,奈斯用生态种植法收获下不少瓜和豆角,老哥狠狠夸奖一番:‘呦,你这样种出来的也不错’ 。没理会老哥的经验,种下的茄子苗都旱死了,奈斯也会有所感悟 。”邓旻燕说 。
图为4月26日,天气转晴,奈斯在田里劳作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冉阳 摄
7年时间,奈斯早已融入云南的乡村生活 。如果未曾注意到草帽下是一副欧洲面孔,外人足以为他就是红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一位老农 。
“如今,哪怕偶尔外出,我总是迫不及待想要回到乡村 。我爱这里的植物、鸟类、昆虫,和一切 。”奈斯说,在东川,当他看到满天繁星,听到动物的声音,或感受到春天千万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窃窃私语的欢呼声,都会觉得生命真的很美好 。
直到如今,仍有很多朋友甚至亲人不解,作为一个比利时人,奈斯为什么定居中国,热衷务农?
图为4月25日,奈斯在书房通过手机视频电话处理工作,他们收养的小狗安静趴在他的脚边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冉阳 摄
奈斯回忆称,孩提时,自己参观过不少有关中国的展览 。那时起,便沉迷于东方精美的手工艺品中不能自拔 。18岁那年,手中一本老子的《道德经》“一下击中了我的灵魂!感觉自己的前世一定生在中国!”
【中国;老哥;乡村;云南;中新社;刘冉阳;东川;生活在云南:一位大使的乡村生活】“2010年,我第一次来云南,就爱上这里 。云南极像是我的出生地非洲和中国的魔幻组合 。我想,在这里能圆我的田园之梦 。”奈斯说 。
去冬今春,奈斯和夫人一直没有离开东川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他们共同度过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 。而奈斯,也因此触摸到一个别样的中国乡村 。
“即便是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小村子,出入都会有工作人员来检查 。疫情期间,我参加过一次邻村的葬礼,期间被测试好几次体温 。但村民并没有区别对待我这个‘老外’,甚至还很欢迎我 。”奈斯说,在中国村庄,他感觉大家“就像一个小小群体,团结起来保护彼此,一起面对并攻克疫情” 。这种蕴含于生活内核的某种力量和真实,让他“想要留在这里,成为其中一部分” 。
“我坚信人类未来的方向,在中国 。”在奈斯看来,“在全球自然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的治理方式’加‘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中国智慧,给予人类救赎之策 。”他认为,目前,中国是少有的坚持践行自己特色的国家 。在抗疫期间,中国政府选择生命至上,人民健康,而不是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 。中国实践如若成功,还将释放更大潜力 。
奈斯则把在东川的永续农业事业,视为自己的探索实践 。在云南,正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为复兴乡村前来和他交流 。
奈斯称,他很高兴看到,“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更为可喜的是,不管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传统文化都在复兴 。
“你看,这是我从比利时带回来的欧芹 。它和我一样,长在这里很快乐 。”离别前,奈斯指着地里的欧芹说道 。(作者 胡远航 李晓琳)
责任编辑:邓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