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班底”的种种弊端(1940年)

在前些年有过一个相当时期 , 看戏的人(捧角的除外)是专为看某某名伶而去 , 但是现在则不同了 , 关于角色的瞻仰不仅限于某一个大梁 , 正是所谓班底也要相当硬整的 , 否则 , 就是大梁怎样强 , 也不会得到大众的同情 。正如同 , 任恁你红花多么艳丽 , 没有绿叶相称 , 红花的颜色也难久持的 。
这一点不仅我们知道 , 就是唱戏的 , 也都很明了的 。于是大家都不惜重资去聘好的配角 。当然这班底不仅限于少数底包 , 就是二牌的生旦 , 以及一切配角 , 都算在其中 。
只要肯出钱 , 什么都做得到 。于是你若单独看去 , 哪一班都不软 , 但是 , 你若仔细一比较 , 就会生出一种畸形的现象来 。你看现在戏班里面 , 那一班虽很硬 , 可是那一班都是那几个人兼着 。有一次我看报纸上的戏剧广告 , 稍一统计 , 如计艳芬、慈瑞泉、贯盛习、马富禄等人都身兼四五班 , 或六七班不等 , 甚至有的一晚上要跑三班 。

@杂谈“班底”的种种弊端(1940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万春、马连良、马富禄合影
当然 , 事实方面 , 外表看起来京班虽多 , 无一不整 , 可以这样说 , 但是决对逃不出下列的种种弊端:
1、既然一个人身兼数班 , 如何能来得及 , 自然有的班就不能赶到 。若遇到这一班正演新排本戏 , 一定要大受其影响 。也许可以临时另易他人 , 但是 , 对于其中一切穿插、机构一定有影响的 。
2、有的时候 , 一班出外 , 聘去许多配角 , 如果这些人曾兼职数班 , 那么受影响的各班 , 一定不少 , 甚至因此不能出演的 , 也不在少数吧!如马连良班 , 上一次叶盛兰、马富禄、刘连荣去沪 , 结果 , 虽有萧长华、袁世海承乏 , 但是如《春秋笔》、《串龙珠》 , 也是要不能演的 。当然 , 当时马连良可以改演其他生旦合作重工戏 , 或找萧、袁等能演之戏号召 , 自然影响尚少 , 若遇他班 , 大梁稍弱者 , 又将如之何耶?
3、几个班 , 来来回回 , 总是他们几人 , 一回两回 , 没有关系 , 日子一久 , 你就是多好 , 观众也一定生厌的 , 这点对于戏园以及名伶本身均将蒙受绝大损失 。如同侯喜瑞身兼三四班 , 一遇有周瑞安必来一出《连环套》 , 就是好吧 , 也会生厌的 。

@杂谈“班底”的种种弊端(1940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瑞安、金少山、王福山之《连环套》
4、还有因为总是他们少数几人跑 , 这边唱《失街亭》 , 那班也来一出 , 可是司马懿、马谡、王平 , 总是王泉奎、刘砚亭、哈宝山三数人 , 那因之有较软的大梁(诸葛亮)一定要给比下去了 。除此以外 , 还有很多弊病 , 不及细载矣 。
关于这些弊病之由来 , 也不外乎他们各班为增强本班势力有以造成者也 。好的班用好班底 , 自然更是锦上添花 。然而稍软的班子反而更坏 , 甚至于喧宾夺主 。
事实方面 , 并不是配角的不够 。所以与其这样 , 大家应该不要抢 。谁适宜在哪班 , 就叫他在哪班好了 。最多不能令他们过两班 , 才比较适宜 。

@杂谈“班底”的种种弊端(1940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谭富英、哈宝山、王泉奎之《捉放曹》
改革的办法也有 , 可以分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使他们少搭班 , 另一方面把那些不能成立之班宣告解散 , 而各主角不妨合作起来 , 这样不但可以免去配角乱搭班 , 同时也可以使各班实力加强 , 发扬国剧艺术以走向光明之途径 , 岂非一举数得耶?其当事人不知以为然否?分页标题
(《立言画刊》1940年第67期)
【@杂谈“班底”的种种弊端(1940年)】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