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时评少年说:当今社会需要哪种“最”文化?


_本文原题:时评少年说:当今社会需要哪种“最”文化?
编者按: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最”文化 , 并将这种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文化分为了消极和积极两类 。 前者代表了肤浅、无意义 , 后者蕴含着进步的可能 , 而作者将进步的达成托付给了个体 , 希望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 , 摆脱消极走向积极 , 进而实现社会进步 。 本文通过大量对前者“证伪”来体现后者的意义 , 在阅读“证伪”过程中 , 所谓“后浪”的批判思维在其中展现 。 这种对商业主义和舆论之间关系的考察实际上已悄然触及了传播领域研究的议题 。 虽然作为中学生的少年派对此还未成认知体系 , 但已初具锋芒 。|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 杨雅婷
随着“最”文化的普遍流行 , 其开始衍生出不同版本 , 涉及不同领域 , 内涵也有了不同的变化 。 有关于“最大份炒饭”“最多人在床上吃早餐”等强调人多量大 , 大多数人风向的热点话题;也有关于“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村官”“最美逆行者”等强调社会正能量 , 传递社会中的温暖和关怀的“最美”类话题 。 两者之间 , 我更愿意去赞美后者 , 而并非追求前者 。

「风向」时评少年说:当今社会需要哪种“最”文化?
本文插图
首先 , “最”代表的是一个领域内能达到的极限程度 , 是一个修饰的形容词 , 这种极限则是建立在不断比较的基础上 。 而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 , “最”字的定义和对象都在时刻刷新更迭着 。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 , 人们被庞大的信息所包裹 , 只有足够标新立异的事物和标签才能抓住普通大众的眼睛 , 才能成为人们所追捧的关注点 。
【「风向」时评少年说:当今社会需要哪种“最”文化?】因此 , 我想说“最”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风向 , 只不过风向本身的好坏 , 需要我们仔细冷静下来去分辨 。 第一类最”文化让我看到的是较为肤浅 , 没有实际内涵的风向 。 它们往往只是通过一个响亮的名号来吸引大众 , 利用瞬时片刻的大围观率所造成的热点和爆火来单纯地显示出一些新事物新信息 , 这也通常被一些商业企业拿来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和宣传手段 。
因为短暂的吸睛力确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比较受欢迎 , 就如同“抖音”“微博”等碎片化的信息带给我们片刻的满足一般无二 。 或许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 , 这种风向会逐渐上升为一个“热点”话题 , 但它里面所包含的真正内容或许是十分无味且肤浅的 。 而第二类所引导的则是社会上的正能量 , 利用我们身边鲜活的例子 , 通过正确的风向引导来激发我们普通公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提高社会素质水平的目的 , 这对社会有利无害 , 对我们自身修养也是一种提高 。

「风向」时评少年说:当今社会需要哪种“最”文化?
本文插图
3月7日晚8:00 , 最美逆行者花城广场公信屏试亮灯 。
其次 , “最”字文化还代表着当前民众的某种状态 。 前文提到 , “最”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 , 攀比的心理人人皆有 , 更别说那些靠竞争才能存活的企业了 。 但是像如“最大份炒饭”此类“最”文化反映出来的则是追捧这种所谓的“文化”下的浮躁不安 。
有了这么一个标准 , 人们争先恐后去争夺那个“最”字的头衔 , 而“最”的标准也就日益更新 , 更新的速度越快 , 人们也就更跃跃欲试 , 或许一些更为浮夸的行为和事物就出现了 , 而往往对于我们而言 , 越是标新立异的事物就越是容易吸引我们 , 就不断在助长着这种浮夸风和攀比风的“火势” 。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或许等大家都清醒过来 , 才发现原来当初我们所热衷追捧的东西是完全没意义的 。 目前 , 社会更需要的是正能量的风气 , 民众更需要的是正能量的引导 , 传播更需要的是正能量的话题 。 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一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讨论上 , 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和辨析 , 而并非盲目的追捧 , 更不能自己主动跳入一些商业手段的陷阱里 。分页标题
因此 , 我认为 , 我们应该追求并赞扬富有“正能量”的“最文化” , 不要被随便一种风气牵着鼻子走 , 我们应该学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 分辨出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追捧 , 而哪些仅仅是一笑了之便足矣的事物 。 这对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 , 都是一种进步 。
_本文原题:我们需要赞美“最正能量”的“最文化” )
pick作者观点还是另有高见
欢迎扫描图片二维码参与时评少年派
咱们笔下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与本报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