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春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据说是鲁国史官所写 , 并由孔子修订的一部史书 。
由于《春秋》这部史书始于周平王东迁 , 终于三家分晋 , 所以我们就用“春秋”作为这段历史的代称 , 这一历史时期有367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 。
按照正常逻辑 , 说春秋必然要从周平王东迁 , 甚至更早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 。
可我认为:这种开局并不利于阐述我的历史观 , 所以我选择了假途灭虢 , 这一发生于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的事 。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假途灭虢的故事很简单 , 大意是说虞国和虢国是两个关系亲近的小国 , 晋国打算攻打虢国 , 却必须经过虞国 。
由于虞国和虢国关系亲近 , 所以晋国国君晋献公就给虞国国君送去了大批美玉和名马 , 希望虞国能够让开一条道 , 方便晋国的军队穿过虞国攻打虢国 。
这消息传到虞国之后 , 立刻就有一个名为宫之奇的聪明人上前劝谏:“我们虞国和虢国那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 , 如果虢国被灭 , 我们虞国也不会有好下场的!”
宫之奇谏曰:“虢 , 虞之表也;虢亡 , 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 , 唇亡齿寒’者 , 其虞虢之谓也 。”
这就是著名成语“唇亡齿寒”的由来 。
但可惜的是:虞国国君的脑袋好像被驴踢过一样 , 眼里更是只有美玉和名马 , 对宫之奇的劝谏毫不理睬 , 答应借道给晋国 。
结果呢?自然是宫之奇说对了:当晋国灭掉虢国之后 , 顺手把虞国一起灭掉了 。
冬十二月丙子朔 , 晋灭虢 ,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 , 馆于虞 , 遂袭虞 , 灭之 ,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 , 以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 , 且归其职贡于王 。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春秋开篇时 , 我为什么要先讲假途灭虢的故事呢?因为纵观整个春秋战国 , 类似的小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
这些小故事都有相似的人设:男一号(国君)蠢得像猪一样 , 男二号(劝谏者)精明强干、眼光独到 , 反一号(敌对方)阴险狡诈 。
这些小故事都有相似的内核:如果男一号听从男二号的劝谏 , 就可以轻易粉碎反一号的阴谋;可男一号就是刚愎自用 , 最终导致国灭人亡 。
这些小故事都有相似的寓意: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回春秋战国时期 , 凭借我们正常人水准的智商 , 完全可以吊打这帮智商不超过50的古人 。
可只要略微了解一点分子人类学的人就该明白:从基因的角度来看 , 春秋距离我们现代实在是太近了 , 根本不足以发生大规模突变 。
这也就证明一点:春秋时期的正常人 , 并不会比我们现代正常人的智商低 。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春秋时期的正常人智商不低 , 又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这种可笑又愚蠢的错误呢?
就拿假途灭虢来说 , 我认为只要认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人 , 都不会被晋国的这种鬼花招所骗 , 可虞国国君就是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
宫之奇有什么了不起的吗?我并没有看出来 。因为宫之奇所说的道理 , 只要认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肯定都懂 , 可虞国国君就是不懂 。
只要我们能想明白这些问题 , 自然会得出一个新结论:类似于“假途灭虢”这样的智慧故事 , 往往都只是寓言故事而已 。
你说它是假的吗?不是 , 我相信在僖公五年的确发生了这件事 。可如果我们深究一下具体细节 , 会发现事情根本不可能如此简单 。
从表面上看 , 随便一个初中毕业生穿越回去 , 也比虞国国君的表现要强 。分页标题
可如果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 , 自然就会明白:如果我们处于虞国国君的位置 , 肯定也不会比他强多少 。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晋国给虞国的礼物只是美玉和名马 , 那么无论谁处于虞国国君的位置 , 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因为正常人都明白 , 这些财物不过都是致命的诱饵 。
可问题是:如果晋国在送给虞国美玉和名马的同时 , 还附带着带血的短刀 , 作为虞国国君 , 他又该怎么做呢?
这令我想起了小说《教父》中的一个情节:
教父考利昂拿着两万美金去找某个人 , 希望对方可以卖自己点面子 。对方表示拒绝 , 因为卖给教父这点面子 , 潜在的损失远远超过两万美金 。最后 , 教父拿枪顶在了他的头上 , 对方终于愿意卖给教父面子了 。
考利昂老头子一面劝说 , 一面把手枪对着歌舞团领班的前额 , 用极其严肃的态度使他确信:要么签字 , 要么他的脑浆在一分钟内洒满那份文件 。莱斯·霍勒签了字 , 考利昂老头子把手枪插进口袋 , 并把那张有银行保证的支票递了过去 。
你看看 , 这就是欧美经典小说对于现实权力博弈的描写 , 如此简单、如此直接 。
当晋国的美玉、名马和带血短刀同时摆在虞国国君面前的桌上时 , 他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
上策激进 , 那就是言辞拒绝晋国的借道请求 , 并无视美玉、名马和带血短刀 , 同时联系虢国 , 准备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晋国;
中策中庸 , 那就是既不接受晋国的借道请求 , 又不明确拒绝 , 只是想方设法地拖时间:总而言之 , 我们内部意见不统一 , 您再等等 , 我们商量一下;
下策保守 , 那就是立刻接受晋国的借道请求 , 并收下美玉、名马和带血短刀 , 同时派兵和晋国一起攻打虢国 , 希望能瓜分到一点甜头 。
这三种选择哪个最好呢?虞国国君认为下策最好 , 结果却是晋国假途灭虢 , 顺手灭了虞国 。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 , 我们自然可以对虞国国君选择下策而大加嘲笑 。可问题是:难道上策和中策就更好吗?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先说上策 , 直接和晋国撕破脸 , 和虢国一起联手抗敌 。这种选择听起来很过瘾 , 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度颇大 。
当时的客观情况是:晋国强而虞虢两国弱 。对于强大的晋国而言 , 先灭虢国还是先灭虞国 , 从本质上来说不会有太大差别 。
如果虞国如此刚强地拒绝晋国 , 那么晋国的态度就简单多了:我把你当朋友 , 你却把我当恶狼?
好吧 , 既然你给脸不要脸 , 我就让你看看狼是怎么撕咬猎物的!
换言之 , 如果虞国国君选择上策 , 就等于是选择和晋国拼个你死我活!
从表面上看 , 晋国的目标并不是虞国 , 而是虢国 。可你虞国国君非要把这滔天祸事揽到自己身上来 , 国内的臣民们会怎么看待你呢?
说一千道一万 , 你说晋国灭了虢国之后一定不会放过虞国 , 那也只是一种假设吧?现在人家还没把屠刀砍到你头上 , 你非要替虢国强出头 , 这不是找死又是什么?
话又说回来 , 联合虢国 , 怎么联合?由于你虞国国君不识好歹 , 人家晋国摆明了要打你虞国 。这时候你再找到虢国 , 说我虞国给你挡了灾 , 你要出兵跟我一起对抗晋国 。
到那个时候 , 人家虢国也会考虑上中下三策了 , 谁敢保证虢国不会选择下策 , 和晋国一起瓜分虞国的土地呢?
说一千道一万 , 晋国说是要打虢国 , 可人家现在被你虞国扫了面子 , 决定打你虞国 , 你干嘛非要再度拖我们虢国下水呢?
综上所述 , 谁敢说上策是个好选择?分页标题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说中策 , 用暧昧态度稳准晋国 , 然后再找应对措施 。这种选择听起来比上下两策都稳妥 , 但问题就在于:这种选择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
我在写吴三桂的时候就曾说过:所谓的吴三桂因为一个女人放清兵入关 , 不过是一种把黑锅扣在女人头上的传统手法而已 。
关宁军是一个集团 , 吴三桂固然是个聪明人 , 但关宁军内部的聪明人有得是 , 谁会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陪着吴三桂胡闹呢?
具体到虞国内部 , 同样也是如此 。
当晋国的美玉、名马和带血短刀同时摆在虞国国君面前的桌上时 , 虞国众臣自然会分成左中右三派:
左派倾向于上策 , 众志成城 , 痛击晋国鬼子!
中派倾向于中策 , 世间喧嚣与我何干?
右派倾向于下策 , 晋国爸爸快进来 , 我们带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从普遍意义上讲 , 这是因为大家对未来利益的预期不同 。
如果一个人认为:当他变成晋国人后 , 生活水平会有明显改善 , 那么他自然倾向于变成晋国人;
如果一个人认为:无论是当晋国人还是当虞国人 , 生活水平不会有明显差别 , 那么他自然倾向于不发表意见 , 免得得罪其中一方 , 从而损害自身利益;
如果一个人认为:当他变成晋国人后 , 生活水平会有明显恶化 , 那么他自然倾向于抵抗晋国的侵略 。
这可以算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对内没有什么民族观念 , 也没有什么忠君观念 , 更多的是一种打工仔思维 。
吴起是卫国人 , 娶的老婆是齐国人 , 最初替鲁国打工 , 后来替魏国打工 , 最后替楚国打工 。
“在这家公司混得不好 , 咱再跳槽到另一家去 。”
伍子胥是楚国人 , 却因仇恨转而为吴国人效力 , 曾一度把灭亡楚国 。并用鞭子抽打仇人的尸体 。
“这家公司对不起我 , 我不但要跳槽走人 , 更要想办法把这家公司搞垮 。”
百里奚是虞国人、蹇叔是宋国人、商鞅是卫国人、范睢是魏国人、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蔡国人 , 但他们全都为秦国效命 , 并青史留名 。
“不能在这家即将上市的公司混个CEO , 我就不走了!”
甚至而言 , 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也要周游列国 , 希望自己能够受到重用 。
他的徒孙孟子同样不安分 , 东奔西走希望能受到重用 , 还有人用诗句讽刺他:“其时尚有周天子 , 何事纷纷说魏齐?”
“哪家公司愿意给我机会 , 我就在哪家公司混 。只可惜 , 哪家公司也不愿意给我机会啊!”
毫不夸张地说 , 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混战 , 实在是有点像现代众多公司兼并竞争 。
很多人习惯用后世思维分析问题 , 认为晋国攻打虢国和虞国是侵略战争 , 但当时的大多数人显然不会这样想 。
如果当晋国人能过上安生日子 , 那咱们就当晋国人呗 。
综上所述 ,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 , 虞国国君想用中策打马虎眼 , 他的臣民们会无动于衷吗?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很多人在说起春秋时期的历史时 , 总会开口闭口把“礼仪”拿出来说事儿 , 给人的感觉就是:春秋实在是我中华文明最璀璨的光辉诗篇啊!
可实际上 , 春秋是一个标准的乱世 , 更是一个鱼大吃虾、虾大吃鱼的时代 。
臣子废杀君主和大国灭掉小国 , 在春秋时期就是家常便饭 , 只要有机会有实力 , 春秋时期的下限低到令你无法想象 。
据司马迁统计 , 在整个春秋时代 , 被臣子杀掉的君主有三十六个 , 被灭亡的国家就有五十二个 。分页标题
春秋之中 , 弑君三十六 , 亡国五十二 ,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司马迁说得对不对呢?恐怕略有保守 。
当史书提及秦穆公时 , 说他“兼国十二”;
当史书提及齐桓公时 , 说他“并国三十五”;
当史书提及晋献公时 , 说他“并国十七” 。
按照这种说法 , 上述三位老兄加起来就灭了六十四个国家!
这是什么礼仪?分明全是利益啊!
在这种背景下 , 小国和弱国逐渐被大国、强国吞并 , 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 更多的是一种“大势所趋” 。
如果当时的人普遍抱着一种“玉石俱焚”的心态 , 那我们中华民族的总人口恐怕得减半、减半、再减半 。
在聊春秋的时候 , 少些浪漫叙事 , 多些利益分析对比 , 这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 。

晋国:原创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两万美金和一把顶在头上的手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