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嵇康生于魏晋时代 , 是当时有名的风流人物 。他不但才华横溢 , 知晓音律 , 弹得一手好琴 , 还相貌堂堂 。用现在的话 , 就是穿上衣服显瘦 , 脱了衣服有肉的小鲜肉 , 可谓是天之骄子 。
但就是这么一个才子 , 却横遭杀害 , 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缘由 。
有一成语叫“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 讲的是司马昭在得到权力后 , 篡位的心思显露无疑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 , 嵇康在魏景元三年前后死的 , 距离司马氏篡位大概间隔了三年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 , 嵇康的死与司马氏篡位脱不了关系 。史料记载 , 嵇康之所以受到牢狱之灾 , 其原因在于吕氏昆仲 。
吕撰奸污弟媳 , 他弟弟吕安要到官府告发 。吕撰请来嵇康 , 因为 , 他是两兄弟共同的好友 , 准备找他在中间帮忙说和 , 好息事宁人 , 把事情压下来 。但谁知 , 这件事情刚要压制下来 , 吕撰竟反咬一口 , 诬告弟弟虐待自己母亲 。这样一来 , 不仅吕安被陷害入狱 , 连居中调节的嵇康也因此事被牵连 , 关进大牢 。
其实 , 这本来不是一件难查的案子 , 只要吕母到公堂上说出实情 , 便能很快解决案件 。换句话说 , 即使吕安对自己的母亲百般不孝 , 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 , 惩罚吕安一个人就好 , 跟嵇康也没有什么关系 。如此看来 , 这个案子的确有点古怪 , 所以 , 这极其有可能是针对嵇康专门设计的圈套 。

「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若不是这样的话 , 吕撰怎么能在自己有错在先的时候 , 去冒险诬告弟弟呢?
想必是背后受人指使 , 而且 , 这个案子还没有弄清楚 , 嵇康和吕安就被急急忙忙的处死了 , 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但无论真相是什么 , 有一点可以肯定 , 那就是嵇康坐牢 , 钟会很开心 。因为 , 钟会一直对嵇康的才华心生嫉妒 , 且曾被后者怠慢 , 所以 , 赶上这样报仇雪恨的好时候 , 他自然不会错过 。
为了害死嵇康 , 钟会为其安置了两项罪名 , 分别是:意图帮助毋丘俭和非侮名教 。根据《三国志·王粲传》的相关记载 , 展示了这件事情的疑点 。
首先 , 嵇康是一介平民 , 手中没有权力 , 也没有刻意依靠的势力 , 凭什么能“起兵应之”?
还有 , 如果嵇康真的有意相助 , 为什么不及时出手 , 要等毋丘俭快要失败了 , 才出手呢?
不过 , 嵇康同情讨伐司马氏的魏臣却没有错 , 他曾作《管蔡论》 , 引用周公诛杀管叔鲜、蔡叔度的历史 , 为毋丘俭等人声辩 。这样的举动 , 足以表明嵇康反对司马氏专权 , 认为毋丘俭等人是魏室忠臣 。

「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至于另一个罪名 , 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
嵇康追求自由 , 对世俗的礼仪 , 教条都持有蔑视的态度 , 更对统治者一直拥护的儒家道德体系 , 进行了公然挑衅 。在当时 , 这样的举动 , 可以说是大逆不道 , 不可容忍 。所以 , 按照这么说 , 嵇康因这两项罪名被处死 , 倒也不算冤枉 。
但是 , 问题在于 , 毋丘俭造反是在正元二年 , 嵇康被杀则在景元三年 , 期间这么久的间隔 , 那司马昭为什么不早点动手呢?魏晋之交 , 蔑视礼教、放浪形骸已经成为了一股社会风气 , 并不是嵇康一人独创 , 为什么只对他下手呢?既然嵇康罪有应得 , 直接抓人就好 , 为何要借助吕安的案子 , 来个隔山打牛呢?分页标题
简单一点来说 , 就是为什么司马昭突然要杀嵇康呢?
其实 , 嵇康的妻子不是别人 , 正是曹魏的后人 。所以 , 很多人由此推测 , 嵇康可能在政治立场上更加倾向于曹氏 , 使得司马昭对其心生反感 。当然 , 这种说法在道理上可以讲通 , 但事实上 , 嵇康却不那么想 。因为 , 嵇康对官场上的事情并不感兴趣 , 他一心只想闲云野鹤 , 不想被朝廷束缚 。

「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之前 , 有朋友推荐他入朝为官 , 他非但不去 , 还写了首绝交的诗作 , 向朋友表明自己的立场 。
因为 , 嵇康的理想是悠然自得 , 颐养天年 , 归隐山涧 , 自在人生 。所以 , 对于一个不想做官 , 不关心朝政的人 , 朝廷到底由何人掌权 , 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 。
此外 ,不管江山姓曹还是姓司马 , 都与他的本性不合 。而且 , 嵇家与司马氏也没有什么过节 , 嵇康的哥哥还是司马昭手下的高官 , 儿子也在朝廷当差 。再者 , 嵇康虽然是曹氏的女婿 , 但却无权无势 , 就算他有匡扶之心 , 可势力也不允许 。
那说来说去 , 为什么司马昭还要杀他呢?
答案可能很简单 , 他不过想借嵇康的人头 , 来震慑人心 。
正如钟会向司马昭说的那样 , 当时的一些文人 , 不仅把朝廷、天子、王侯都不放在眼里 , 还爱依着自己的一点文采 , “胡说八道” 。所以 , 司马昭要夺取天下 , 必然要借主导舆论的名士 。
那怎么办呢?
只能杀鸡给猴看 , 挑个最肥的嵇康 , 宰了以示天下 。

「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后 , 同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和嵇康一同在树下打铁的向秀 , 接受举荐来到洛阳 。
司马昭问他:“听说你一直以来只想归隐山林 , 为什么现在跑到我这里来谋职呢?”
向子期垂首答道:“以前的那些隐士们 , 都是恃才傲物 , 自命清高之徒 , 没啥可羡慕的 。”
正所谓有了前车之鉴 , 嵇康的死 , 不仅换来了七贤中二号人物阮籍的归顺 , 给司马昭当了晋公 , 还写了一篇《劝进箴》 。由此可以看出 , 嵇康的死对司马昭是有价值的 , 他的死 , 使得隐士群体成功解散 。
其实 , 司马昭并非真的容不下隐士、名士 , 因为 , 这样的人 , 在魏晋时期有的是 , 被杀的也只是很小部分 。而嵇康之所以被当权者记恨 , 主要因为他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隐士 , 在他的身上 , 还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 算是个愤世嫉俗的小愤青 。
此外 , 他的朋友孙登对嵇康的悲剧命运早有预知 , 认为他的性情太烈 , 容易惹来祸端 。后来 , 嵇康在狱中作《幽愤诗》中 , 也提到了友人的远见 , 不由地心生感慨:
“嗟余薄祜 。少遭不造 。哀茕靡识 。越在襁緥 。母兄鞠育 。有慈无威 。恃忧肆妲 。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 。凭宠自放 。抗心希古 。任其所尚 。托好老庄 。贱物贵身 。志在守朴 。养素全真 。曰余不敏 。好善闇人 。子玉之败 。屡增惟尘 。大人含弘 。藏垢怀耻 。民之多僻 。政不由己 。惟此褊心......”
同时 , 这也是一种深深自责 , 因为 , 自己没有听取好友的劝诫 。
所以 , 因为嵇康太过锋芒外漏 , 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

「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嵇康要行刑的当天 , 法场上聚集了三千想要拜嵇康做老师的太学生 。而且 , 在刑场上 , 嵇康非但没有害怕 , 反而表现得非常从容 , 他看了一下日头 , 计算了一下时间 , 知道还不到时辰 , 便要了一把琴 , 当场演奏了一首《广陵散》 。曲调完毕后 , 嵇康叹息:“《广陵散》在今天绝了 。”分页标题
嵇康死的时候 , 只有四十岁 。
嵇康生前 , 曾经写了很多斥责孔子的文字 。一直以来 , 统治者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就是分分合合 。统治者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 , 知识分子却往往看不惯统治者的做派 , 对其进行抨击和批评 。统治者忍受不了 , 便拿起屠刀杀之 , 达到让其闭嘴的目的 。
但自由批判 , 本就是知识分子的权力和责任 , 如果 , 没有了这样的批判 , 社会很难进步 , 一言堂的统治 , 终将走不远 。
参考资料:
【「解密」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必将引来杀身之祸】【《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魏纪十》、《晋书·帝纪第二·景帝文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