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

食蟹 , 自古便是文人骚客所推崇的一大风雅乐事 。明代文豪张岱回忆当年盛宴间食蟹有感而发:“由今思之 , 真如天厨仙供 , 酒醉饭饱 , 惭愧惭愧 。”可见一斑 。
一说螃蟹 , 最惹人注意的自然是两只螯 , 历代餐桌上也以蟹螯为贵 。晋有文人毕卓“右手持酒杯 , 左手持蟹螯”之言 , 唐有诗仙“蟹螯即金液”诗句传世 , 不可谓不珍爱 。

■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然而这一传统 , 却被动荡时期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皇子所蔑视乃至打破 。
五代十国时期 ,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之幼子刘承勋 , 因其酷爱蟹黄而闻名 , 甚至得了个“黄大”的俗誉 。
相传此人一见着螃蟹 , 便专挑个头实在且形状饱满的来 , 掰开 , 吃蟹黄 。这身边人皆以为奇 , 含蓄问他 , 蟹黄滋味几何?寻常不是皆以蟹螯为贵吗?刘承勋吃得满嘴流油 , 忙里抽空答道:“十万蟹螯 , 不抵一壳蟹黄 。”哎呦!这话狂得足以在国内掀起一股“蟹黄热” , 而本人且将脏手往袍子上一抹 , 小脸上只怕没大书“心满意足”四字 。

■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也就是始龀孩童说得出的话 , 姑且不必理睬某位高歌“五花马 , 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大人 。
没错 , 故事的主人公刘承勋此时左右不过十岁稚龄 。
因年久而史短 , 并没有确切的记载记录下这位短命皇子的出生年月 , 360百科声称刘生于公元931年 , 比他哥刘承佑也就是后来的隐帝晚一年 。笔者以为还要再晚一些 , 差不多是公元935年比较合适 。理由呢 , 咱们往下读 。

■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承勋短暂一生却是颇得高祖喜爱 , 仕途平顺 , 且担任过当时地位相当尚书以下侍郎以上的开封尹一职 , 几乎是储君当红人选 。何以见得呢?不说惯例 , 且提一嘴早逝的后汉大皇子 , 最初的储君刘承训 。此人生前就曾担任过该职位 。可惜 , 后汉刘氏皇族在健康方面却是普遍活得不长、不好 。刘承勋也不例外 。
高祖逝世 , 位传隐帝 。这位常年被癫痫所扰的隐帝多疑暴戾 , 容不得功高震主的要臣 。数次诛杀权臣的皇帝最终将震怒施加在彼时远征在外的郭威将军身上 。祸起萧墙 , 隐帝薨 , 年仅21岁 。

■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旧五代史?后汉》有云:“枢密使郭威以萧墙变起 , 宗祏无奉 , 率群臣候太后 , 请定所立 , 且言:"开封尹承勋 , 高祖皇帝之爱子也 , 请立为嗣 。"太后告以承勋羸病日久 , 不能自举 。周太祖与诸将请视承勋起居 , 及视之 , 方信 , 遂议立高祖从子、徐州节度使赟为嗣 。”
这周太祖即郭威 , 后来的后周开国皇帝 , 而刘赟是高祖兄弟的儿子 。郭威何以欲立刘承勋为帝?一是血统 , 二便是以其年幼方便摄政 。所以也就应了上面的推测:如若刘承勋只比隐帝小那么一岁 , 郭威如何有这之二的考虑?
咱们再说说这刘赟的下场 , 一句话:未即位就被废黜 , 后毒亡 , 且葬处不明 。
哀叹之余 , 又不得不回头瞧瞧这位小皇子何以如此之巧免了一祸?
身衰是真 , 快死却值得商榷 。刘承勋死于公元951年 , 后汉先亡而后人逝 , 何况是天生体弱 , 如何登时就重病不起?

■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你说我就这么着了你看着办吧!好吧 , 确实如此也就没了后话 , 若不是完全如此 , 又可以念叨几句 。也就指 , 做戏 。
这位太后姓李 , 只明说了育有一子刘承佑即隐帝 , 而刘承勋应当并非其亲生 。除去保我朝血脉的想法 , 刘承勋的个人品格恐怕不能差 , 双商也低不了 , 加之先前皇帝优待的情况来看 , 这刘承勋好歹媲美他哥“少温厚 , 美姿仪” , 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得拿手那么七八项吧!
而吃蟹一举 , 似乎也有了政治解读 。所谓玩世不恭是也 。或者实在被保护得好 。您想啊 , 身处乱世还吃蟹吃出了名声!

■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螃蟹性寒 , 伤风感冒患者 , 脾胃虚寒的人多食无益甚而有害 , 这自小体弱的刘承勋或是不知或是嗜好 , 都容易给人留下小儿无知的印象 。
无知 , 对于玩弄权术的阶层来说 , 无外乎指不谙政事 。对于皇族而言 , 是坏 , 也是好 。
后周广顺元年春 , 刘承勋病逝 , 周太祖诏封陈王 。
具体是否是病逝后世无可知悉 , 此诏之蕴意也无需多加猜测 , 好歹还留了个名号不是 。
如果刘承勋生在盛唐或是当代 , 哪怕任何一个和平富庶的年代 , 也许都能真正成为食蟹大家 。可是 , 时代哪里能迎合人的需要就出现?除非我们以实践去创造!
【■历史上因吃蟹黄而史书留名的少年】总之 , 这位相比之下一生还算顺遂的陈王 , 就在十几岁的年纪 , 湮没在战争的硝烟下 , 留存在食蟹这么一件“便了一生足矣”的妙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