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 | 李振声
大明湖南岸有一处曾经很有名的地方叫贡院 , 是明清时期山东全省秀才举行乡试即相当于今天高考的考场 。贡院往南有条榜棚街 , 是乡试结束公布“高考”结果的场所 。贡院从明洪武初年始建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 , 总共存继了600多年 , 它同榜棚街一起见证了中国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兴衰与百态 , 也为山东选拔了不少治国理政的有用人才 。
科举考试是我国从隋唐到清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一种制度 ,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中央、省、县三个层次 , 院试的层次最低 , 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 , 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具备了秀才资格就能参加乡试 , 乡试是省一级考试 , 考中者为举人也叫孝廉 ,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京师的会试和殿试 , 会试由礼部主持 , 取中者为贡士 , 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紧接着参加四月份的殿试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 录取名单分三甲出榜 , 又称“金榜” , 一甲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 二甲、三甲数量不定 , 凡进入三甲的统称进士 。清朝对读书人有特殊照顾 , 秀才可以不出公差、免纳粮税、见了县官不用下跪;举人可以在家门口悬挂匾额、竖立旗杆 , 一旦成为举人就具备了做官资格;进士更是国家的宝贝 , 一律封官晋爵授予官职 , 有幸考中进士就等于端上了响当当的金饭碗 。

[]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朝廷规定 , 乡试一级的考试必须在各省的首府进行 , 所以济南从明洪武初年就成了全省秀才们的乡试之地 , 位置选在风景秀丽的大明湖畔 。最初号舍(也叫考棚)规模在5000间左右 , 随着考生人数不断增加 , 后来又进行过多次扩建 , 其中曾两次填湖造地 , 向北、向东扩出了好大面积 。到清光绪年间 , 济南贡院达到了14500余间号舍的最大规模 , 山东也成了全国赫赫有名的考试大省 。
济南贡院坐北朝南 , 由三进院落组成 , 大门是古朴的牌楼式建筑 , 正中悬挂着“贡院”匾额 。门内建有两座牌坊 , “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的题词点明了贡院要义 。大门进去是二门 , 也叫“龙门”,寓意很好 , 祝愿莘莘学子都能跃过龙门鲤鱼翻身 。过龙门再过一道四门并列的便门便是第一进院落 , 这进院落很大 , 约占了贡院的一半 , 中间是一条甬道,两边是一排排考棚 , 考棚很小 , 朝南敞开 , 每间高6尺 , 宽3尺 , 深4尺 , 里面仅搭一高一低两块木板 , 白天是考试的桌凳 , 晚上并在一起便是睡床 , 敞开的一面有道木栅 , 考生入棚即可锁住 。院落靠南有一座明远楼,上楼环顾 , 贡院一览无余 。二进院落正中是“至公堂” , 堂之东西各有几个小院 , 是监临、掌卷、提调、监试等“外帘官”的办公住宿之处 。三进院落正中是“聚奎堂” , 为正副主考官的办公室 , 两边也有几个小院 , 是同考官、内监试、内掌卷等“内帘官”们办公居住的场所 。贡院四周建有两道三至五米高的围墙 , 墙上遍插荆棘,四角竖有望楼 , 有人因此把贡院也称作是“棘闱” 。
明清时期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 每次考三场 , 第一场考八股文 , 是按规定格式写命题作文 。第二场考应用文 , 起草来往公文或根据提供的案例撰写司法判词 。第三场考策问 , 要求考生就某些国计民生问题给出对策和办法 。每场应试时间为三天两夜 , 农历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分别为三场的起始日 。考试当天一早 , 考生需带一只内装笔墨、食品、卧具的考篮到贡院外按府县顺序听候唱名入场 , 入场时要严格搜身 , 防止夹带小抄 。考生入场完毕就要关门落锁叫做“锁院贡试” , 自此门口有官兵站岗 , 望楼有官兵瞭望 , 高墙内外有官兵巡逻 , 二进院落里的监考官员也全部动员了起来 , 整个贡院进入了戒备森严的临考状态 。分页标题
乡试结束后 , 接下来有一个月的等待揭榜时间 。这期间 , 考生们寝食不安如坐针毡 ,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度日如年的月把时光 , 便把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榜棚街 。
榜棚街是省府前街南面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 , 如今这条街还在、名没变 , 只是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豪华的路灯、清凉的绿荫与它昔日的面貌完全不同 。当年它很小很旧 , 长不足百米 , 宽只有一丈 , 路面坑坑洼洼 , 两旁是低矮的平房 。榜棚街之所以出名 , 因为它是官府搭棚发布乡试榜文的地方 , 榜棚街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从老照片可以看到 , 当年的榜棚街北头有一座过街楼 , 榜棚就在楼的下面 , 棚前按了一道栅拦门 , 到发榜时用它把看榜人隔开 , 防止棚子被人流挤坏 。
说到发榜的场面 , 还要先说说阅卷 。可能有人并不清楚 , 阅考官批阅的并不是原始卷 , 而是誊录官用朱笔誊录的“朱卷” , 考生用墨笔答写的“墨卷”是不能与阅考官见面的 。全部考卷判阅完毕 , 主考先将取中的考卷号列出草榜 , 发榜的前一天午后把所有考官召集到一起 , 再取出中榜者的墨卷和朱卷逐一核对 , 准确无误后才能拆除弥封、露出姓名、填写正榜 。有意思的是 , 写正榜时前五名要放到最后 , 而且要倒着写 , 即从第五写到第一 。前五名俗称“五魁” , 头名称解元 , 第二称亚元 , 三至五名叫经魁 。考官们一直要忙活到半夜 , 但一个个没有困意且很兴奋 , 他们所在的贡院至公堂内红烛高照 , 欢声笑语 , 这就是人们经常能从古书里看到的“闹五魁”的场面 。天放亮时 , 主考将写好的榜文置于特制的黄稠亭内 , 由轿夫抬着 , 兵丁护卫 , 在吹吹打打的鼓乐声中前呼后拥地送到榜棚街 。再看此时的榜棚街及周围的院西大街(现泉城路)、布政司街(现省府前街)一带万头攒动 , 人山人海 , 狭窄的小巷塞得水泄不通 , 人流涌向榜棚 , 瞪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搜寻着自己的名字 , 中榜者欣喜若狂 , 落榜者失魂落魄 。

[]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发榜之后 , 新科举人们可谓脱胎换骨一步登天 , 布政司为他们准备好了顶戴衣冠 , 意味着从此他们跳出了农门步于了仕途;仪仗队鼓乐齐鸣上门报喜 , 还送上20两白银悬挂匾牌、竖立旗杆 , 让他们尽显金榜题名的荣耀;巡抚衙门为他们大摆“鹿鸣宴” , 拜师谢恩互认同年 , 从此官场上又多了一个利益群体......
可叹的是 , 像这样的幸运儿只是极少数 , 榜棚街上多数看榜的学子都在落泪 。据史料显示 , 清朝时朝廷分给各省的乡试录取指标是极其有限的 , 山东每次的名额是69人 , 外加副榜12人 。副榜什么意思?它仅仅是一种荣誉 , 意思你考得不错 , 予以精神鼓励 , 却不享受正榜考生的实惠 , 拿不到入仕为官的资格 。试想一下 , 济南贡院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都在万名左右 , 苦等三年才有这么一次 , 这百里、千里挑一的竞争该有多么激烈!难怪范进中举竟能喜极而疯 , 看过这残酷的考试场面 , 你就再也不会感到奇怪 。
当然 , 世上的事情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 , 延续了600多年的济南贡院对山东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一个积极地促进 , 榜棚街在悲喜之中也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有用人才 。据史料统计 , 600年间济南贡院共举行过200多次乡试 , 在榜棚街张榜录取了近20000名举人 , 其中进京考中进士的就有4000多人 , 包括20名进入三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名臣毛纪、傅以渐、杜受田、窦光鼎、刘统勋、刘墉、卢荫溥、孙玉庭、孙毓汶、曹鸿勋 , 著名学者边贡、于慎行、李开先、李攀龙、王士祯、王懿荣等 , 都是从济南贡院考出去的山东名人 。
斗移星转 , 流年似水 。如今的贡院已不复存在 , 榜棚街也没了旧时模样 , 但它们在济南人的心目中依然有着很重的分量 , 不管贡院有无、街巷乍变 , 人们只要看到“济南贡院”和“榜棚街”这几个大字 , 就不会忘掉这段历史 , 即使昔日的大喜大悲 , 也化作了值得回味的故事 。(图片选自网络)分页标题

[]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李振声 ,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前供职于山东省财政厅 , 曾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

[]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 , 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
【[]明清时期的济南贡院及榜棚街】找采访人员、求报道、求帮助 , 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 , 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采访人员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