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吃瓜明星分手事件:网络审丑下的集体狂欢


_本文原题:辅导员说丨吃瓜明星分手事件:网络审丑下的集体狂欢
【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吃瓜明星分手事件:网络审丑下的集体狂欢】这两天一则“某男星出轨分手”的消息在网络上霸屏 , 还顺带火了“多人运动”这个词 。 各路网民好不快活 , 终于等到一个大瓜 , 于是 , 声讨谩骂戏谑之声不绝于耳 , 其中不乏青年学生 。
我个人对于此类信息往往嗤之以鼻 , 而且似乎每次都存在接收的滞后性 。 正在备课 , 爱人铛铛铛连发三条信息“老铁”“吃瓜了”“你看到大瓜没” 。 我 , 一脸茫然 , 被强制安利一波之后 , 备课继续 , 知道了也就罢了 , 并无心深入了解 。
这种新闻 , 你专注了也就废了 , 因为类似的信息太多太多 , 简直是应接不暇 。 往近处说这次的“某男星出轨分手” , 前段时间的“总裁夫人手撕小三”“某男星被前任爆丑闻” , 还有各大直播平台争相抢夺的“不打工男” , 火遍全网的“淡黄的长裙 , 蓬松的头发”等等 , 例子不胜枚举 。这些或价值观扭曲或个人道德存在严重问题或只有热度没有质量的尬点内容被放大被关注 , 逐渐发展成一场网络审视下的集体狂欢 , 而走在前列的无疑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群体 。

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吃瓜明星分手事件:网络审丑下的集体狂欢
本文插图
他们热衷于网络中低俗、露丑的事件或人物 , 相反却很少主动去关注那些道德模范、行业代表、好人好事 , 看到了也经常是一扫而过 。 作为教育工作者 , 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省思 。
当下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正出现某些缺失 , 而审丑文化则逐渐上位 。 在审丑文化中 , 一切严肃话题都会被消解甚至被娱乐 , 而这也恰好迎合了处于第二反抗期的青年群体 。青年可以说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 人生的各大课题如升学就业、理想信念、买房成家等都还没确立 , 极易受到社会矛盾的冲击和困扰 , 引发群体性的心理焦虑 , 进而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 。 这种心理在轻松、娱乐、快餐式的审丑文化中被放纵 , 从而集体爆发出反审美反主流文化的心态:看到美好的事物会习惯性地挑刺和挖苦 , 而看到“丑”的人或事则会跟风似的加以渲染和取笑 , 并产生娱乐的快感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网络传播内容呈现多样化 , 人们有了更自主的传播信息的方式 , 再加上审丑文化本身的批判性和草根特点 , 让审丑在网络上一触即发 , 而传统媒体的逐渐加入则扩大了这种审丑行为 , 从线上到线下 , 逐渐渗透并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 。 作为“吃瓜群众” , 人们处于一个自我安全的网络群体空间 ,面对当事人的道德出位 , 人人都可充当道德判官 , 处于道德弱势的“审丑对象” , 犹如过街老鼠 , 人人都能喊打 , 而无需重视这背后的道德与法律责任 。 然而 , 把“审丑对象”拉到聚光灯下 , 任无数人大骂痛骂 。 这只会刷新我们对某些人羞耻感底线的认知 , 不断扭曲青少年的三观 , 对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 。

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吃瓜明星分手事件:网络审丑下的集体狂欢
本文插图
诚然 , 社会发展往往会带来多种文化的博弈 , 因此审丑文化和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果 。但审丑文化的盛行和审丑狂欢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说明 , 我们的文化机制缺乏必要的自我净化能力和纠错机制 。 在寻找遏制审丑文化广泛传播的途径时 , 需要对审丑现象进行更深层面的剖析和探究 , 才能找到关键所在 , 从而对当代主流文化的某些缺失进行弥补 , 对扭曲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进行引导 。
而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讲 , 涵养大格局大胸怀 , 就必然要脱离低级趣味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脚踩广袤大地 , 投身祖国建设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这样的人生或许会更坚韧一些 , 也更精彩一些 。分页标题
作者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 秦承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平台立场 ,欢迎大家联系文章原作者或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