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

刘统勋 , 山东诸城人 , 出生于官宦世家 , 雍正二年中进士 , 为官近五十年 。他先后担任过都察院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务 , 由于其办事机敏清正廉洁 , 深得乾隆皇帝的欣赏 。乾隆曾评价刘统勋是“练达端方 , 秉公持正” 。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 , “性简傲 , 不蹈科名积习 , 立朝侃然 , 有古大臣风”的刘统勋直言敢谏、嫉恶如仇 , 终身不失其正 , 成为大清王朝历史上有名的廉吏 。

『』刘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弹劾朝中两位权臣
【『』刘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乾隆六年 , 刘统勋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 成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的一把手 。就在当年的十二月 , 刘统勋给乾隆上了一道参劾张廷玉和讷亲的奏折 , 在朝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刘统勋在奏折中 , 批评张廷玉作为国家重臣 , 深受皇帝的重用和信赖 , 恩宠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本来应该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 , 爱惜自己的名节操守 。可是张廷玉却结党营私 , 对自己的亲朋故旧大加提拔 , 这让其“责备恒多” 。作为安徽桐城的两大政治家族 , 张、姚二姓在缙绅中竟然占了一半 , 两大家族世代联姻 , 张姓得官十九人 , 姚姓得官十人 。这些人所获得的官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参加科考获得的 , 而是通过荐举、袭荫这些捷径得到的 。刘统勋请求乾隆皇帝在三年之内对于张廷玉一党非特旨擢用 , 一概停止升职转职 。
关于讷亲的问题 , 刘统勋在奏折中写道:作为军机大臣 , 讷亲管理着吏、户两部 , 还负责宫中宿卫 , 参与国家军政大事 , 又时时奉召入对 , 传达皇帝的旨意 , 可说是权势显赫 。因此属臣对其望而生畏 , 同僚敬而远之 。部中商议的事务 , 讷亲“或辗转驳诘 , 或过目不留” , 大搞一言堂 。刘统勋请皇帝对讷亲加以训示 , 让他反省改正 。
刘统勋上的这道奏折无疑是一枚重磅性的政治炸弹 , 要知道张廷玉和讷亲都称得上是炙手可热的政治大人物 。作为康雍乾三朝元老 , 张廷玉耀眼的政治资历是其他官员所无法比拟的 , 位列宰辅的他 , 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在皇帝面前经常都说一不二 。雍正皇帝驾崩时 , 张廷玉还是顾命大臣之一 , 并且雍正在遗诏中特许张廷玉死后进入太庙 , 这是无数大臣梦寐以求的 , 如此的一个特殊恩典足见雍正皇帝对张廷玉是格外器重 。乾隆即位后对张廷玉也是礼遇三分 , 事无大小总会与张廷玉商量 。正因为张廷玉位高权重 , 所以在官员中对其溜须拍马阿谀逢迎者不在少数 , 都希望能抱上张廷玉这条大粗腿 。平日里敢和张廷玉叫板的朝臣 , 除了另一位顾命大臣鄂尔泰 , 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
再说讷亲 , 身份更是尊贵 。他出身于满洲贵族家庭 , 属于皇族姻亲 , 姑姑是康熙皇帝的皇后 , 祖父遏必隆是康熙初年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 , 曾祖额亦都是开国元勋 。虽家世显赫 , 但讷亲没有养成骄奢淫逸的不良习惯 , 文武双全才干出众 , 正因如此 , 在雍正末年(1735) , 年纪尚轻的讷亲就已经成为军机大臣 , 属于皇帝的心腹 。乾隆皇帝对这位皇亲贵胄也是高看一眼 , 有意对其重点栽培 。
可想而知 , 正二品的刘统勋参劾这两个皇帝身边极具政治能量的红人 , 是冒着非常大的政治风险的 , 也可以说是多少有点“不自量力”的味道 , 毕竟弄不好自己就会以诽谤大臣的罪名丢官罢职 , 没准还会有牢狱之灾 。为官多年的刘统勋不是不清楚其中的利害 , 但他认为既然皇帝让自己掌管都察院 , 负责监察百官的为政得失 , 那么官员一旦出现了政治问题 , 他就要进行监督弹劾 , 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如果对权臣的过失不敢进行批评 , 畏葸不前 , 那他这个都察院的一把手就是尸位素餐 。当“老好人”式的太平官非刘统勋所愿 。分页标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乾隆皇帝看到刘统勋的奏折后 , 并没有生气训斥刘统勋的意思 。针对刘统勋的奏折 , 乾隆发布了一道上谕:“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 , 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 。大臣任大责重 , 原不能免人指摘 。闻过则喜 , 古人所尚 。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 则非大臣之度矣 。今见此奏 , 益当自勉 。”
从这道上谕不难看出 , 乾隆皇帝多少有点和稀泥的味道:一方面肯定了刘统勋的直言敢谏 , 另一方面也没打算追究张廷玉和讷亲在工作中是否有过失的问题 , 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 。经过此事之后 , 乾隆皇帝对刘统勋的印象颇好 , 觉得此人是一个不畏权势敢于讲真话的臣子 , 可堪大用 。事后乾隆皇帝还把刘统勋的奏折让众朝臣阅看 , 刘统勋的声名得以远播 。
嫉恶如仇惩治蛀虫
刘统勋的政治生涯中 , 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与水利打交道 。乾隆十一年(1746) , 刘统勋被任命为漕运总督 , 负责全国的漕运事务 。乾隆十八年(1753) , 江南运河河道发生了堤坝决口的事件 , 死伤无数 。当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后 , 乾隆皇帝吃惊不已 , 他下令让治水经验丰富的刘统勋去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 。当时负责江南运河修建工程的是大学士兼河道总督高斌 , 是乾隆皇帝的老丈人 。刘统勋在堤坝一线经过深入调查发现 , 原来是河道官员在修筑堤坝过程中偷工减料 , 挪用了兴修堤坝的钱款 , 致使原本可保百姓平安的堤坝变成了杀人的豆腐渣工程 。在兴修堤坝的过程中 , 身为河道总督的高斌虽没有任何贪腐行为 , 但对下属的贪污行为有失察之罪 。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后 , 刘统勋上疏乾隆 , 指出“河员亏帑误工”是导致溃坝惨祸发生的根本原因 , 他一一罗列了腐败官员的贪腐情况 , 请求皇帝对江南运河河道官员进行严厉问责 , 还老百姓一个公道 。乾隆皇帝看到刘统勋的奏折后大为震怒 , 下诏撤去了河督高斌、河务协办张师载的职位 , 并惩办了所有贪腐的官员 。
当年九月 , 黄河铜山小店河道堤坝发生决口 , 灾情也是触目惊心 , 房倒屋塌尸横遍野 。乾隆不得已又派“水利救火队长”刘统勋前去调查 。久与水利打交道的刘统勋深知 , 每一次溃坝事件的发生 , 自然因素固然不容忽视 , 但更重要的人为原因 , 肯定有贪腐的猫腻隐藏其中 。果不出刘统勋所料 , 很快小店河道堤坝决口的元凶找到了 , 原来是当地官员同知李焞、守备张宾两个人中饱私囊 , 贪污国家兴修堤坝的巨款 。正是这两个蛀虫肆无忌惮地侵蚀国家钱财 , 使得堤坝根本无钱加固修缮 , 这才导致了决口事件的发生 。于是 , 刘统勋给乾隆上折 , 要求将这二人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最后乾隆采纳了刘统勋的提议 。面对堤坝决口的烂摊子 , 刘统勋亲自在铜山坐镇 , 一面将黄河水引归故道;一面加固堤坝 , 经过不懈努力 , 铜山小店的水患终于得以平息 。
拒行贿送礼
刘统勋担任军机大臣后 , 官员中想方设法向其行贿者不在少数 , 都想攀上刘统勋这个高枝 。他有一位多年的好朋友 , 儿子做了湖北巡抚 , 这位好朋友便让仆人给刘统勋送来了千金 , 希望刘统勋今后能对自己的儿子多加提携关照 。看到好朋友拿钱收买自己 , 一向非常爱惜政治羽毛的刘统勋感觉受到了巨大的政治侮辱 , 他对办差的仆人说道:“我与你家主人交好 , 是因为他这个人十分正直 。我虽然俸禄不多 , 但养活一家老小是不成问题的 , 国家的俸禄我花着心安 。请转告你家主人 , 如果他真不缺钱 , 就把这千金赠予他那些亲戚朋友中生活困难的人吧 。”仆人听完 , 只得带着千金灰溜溜走了 。
一位官员想求升迁 , 便在一天半夜偷偷拿着重礼来到刘府门前 , 要求见刘统勋 。家人通报后 , 刘统勋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肯定是要官位的 , 他对该官员是拒绝接见 。第二天一大早 , 刘统勋在政事堂办公时 , 恰好又碰到了这位官员 , 就将其叫住 。这位官员以为刘统勋是找自己谈工作 , 哪知刘统勋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劈头盖脸地说:“昏夜叩门 , 贤者不为 。汝有何禀告 , 可众前言之 , 虽老夫过失 , 亦可箴规也 。”这位心中有鬼的官员听完 , 无言以对 , 满脸惭愧地离开了 。分页标题
作为国家高官 , 刘统勋守住了自己的政治底线 , 一生秉公办事清廉如水 , 为国家死而后已 , 工作到了生命最后一息——去世于上朝的路上 。难怪乎乾隆听到刘统勋去世的噩耗后 , 不无伤感地对其他臣子说:“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 汝等宜法效之 。朕失一股肱 。”可见刘统勋这位乾隆朝的能臣廉臣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是极重的 。
作者:刘占青
来源:《清风》杂志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