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_本文原题:《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 , 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作者|宁镜诚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每个人终其一生 , 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 而我们的人生仿佛是一条单行线 , 从来容不得回头 。
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 , 命运馈赠给我们的每一件礼物背后 , 其实都上了一层枷锁 , 而对于《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来说 , 他的枷锁就是那只风筝 。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 , 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实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作品 , 但没成想一经发行便风靡全美 , 成为当年的爆款 。
风筝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索 , 自然有它想要隐喻的内容:
对于年少的阿米尔来说 , 风筝意味着自由和父亲的爱;当他获得风筝大赛的冠军 , 但却弃深陷危局的哈桑于不顾时 , 风筝又意味着背叛和懦弱 。
那风筝 , 就像是枷锁 , 困住了阿米尔的友谊和他本应得到的父爱 , 待他回首前尘时方才意识到 , 自己其实一直在负重而行 。
一、友情的崩塌 , 从背叛开始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纵观整部小说 , 阿米尔的内心之所以备受煎熬 , 就是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挚友哈桑 。
当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夺冠的风筝而被阿塞夫欺凌时 , 躲在废墟后、目睹整个过程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离 , 飞也似地逃离 。
莎士比亚曾说: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 , 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
就这样看来 ,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还远远谈不上友谊 , 他们的关系充其量也就是临时玩伴 , 身份地位和种族的差异让阿米尔潜意识觉得:哈桑根本不配做自己的朋友 。
这是他的悲哀 , 也是哈桑的悲哀 。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 这段友谊之所以难以为继的原因:
1.种族的歧视深入骨血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追风筝的人》开头便交代 , 阿富汗国内种族歧视严重 , 阿米尔是普什图人 , 而哈桑是哈扎拉人 , 所以阿米尔从小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 。
《纽约时报》曾评论这种现象说:
“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 , 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 。 ”
这就解释了 , 当阿塞夫和阿米尔第一次发生冲突时 , 同为普什图人的阿塞夫会嘲笑阿米尔 , 竟然成天和一个哈扎拉人混在一起 , 这样有失身份 , 而阿米尔并没有反驳 , 而是选择了默认 。
这种因为种族不同而产生的歧视不仅存在于阿米尔和哈桑之间 , 还充斥在阿富汗的各个角落 , 它仿佛是一种诅咒 , 时刻提醒着阿米尔 , 不能把哈桑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 。
很悲哀的事情在于 , 这种观念不是单靠阿米尔一个人就能打破 , 他的力量太小 , 所以只能成为这种文化下的牺牲品 ,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 , 他只能被裹挟 , 做不得一点挣扎 。
2.地位的悬殊横亘其中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都说结婚讲究门当户对 , 这个道理其实放在友谊中一样适用 。
身为阿米尔的仆人 , 当老爷家的公子衣着考究 , 坐在阳光普照的教室中上课的时候 , 而和阿米尔同龄的哈桑却只能和父亲阿里一起去市场买菜 。
也正是因为这样 , 阿米尔才能屡次捉弄不识字的哈桑 , 这样方能显现出自身的优越感 , 而造成这种不平等关系的 , 并不是阿米尔自身有多聪明 , 只不过是因为他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俯瞰人间 。
两人地位的悬殊不仅体现在是否接受教育上 , 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 当然 , 友谊也涵盖其中 。分页标题
来看看书中两人的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 。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 , 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 , 我会的 。 不过我怀疑 , 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 。 你会吗 , 阿米尔少爷?”
这样的对话会出现在你和朋友的沟通过程中么?
不仅如此 , 阿米尔自己也承认 , 当有人来家里做客时 , 他从来不叫哈桑一起玩耍;而只有当他独自一人时 , 才会唤来哈桑一起游戏 , 这是一种阿米尔对于自身地位的维护 , 也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偏见 。
尽管他无数次提醒自己 , 哈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 但这种想法也仅仅停留在心里 , 并没有被付诸实践 。
从笔者的经历来看 , 友谊很少建立在悬殊的地位之上 , 用我们的话来说: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圈子 , 何谈所谓的友谊?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不管是伯牙子期之间的高山流水 , 还是浩南山鸡之间的打打杀杀 , 真正的友谊大多都是实力不分伯仲 , 两人惺惺相惜 , 这样才能处的长久 。
或许在阿米尔心里 , 拉辛汗才是他真正的朋友 , 而哈桑不是 。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 , 其实阿米尔眼见哈桑受辱却不上前帮忙 , 这其实谈不上是一种背叛 , 因为在他内心深处 , 哈桑或许算不得他真正的朋友 。
他只不过不愿承认 , 也不敢承认这一点 。
即使最后他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 ,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阿米尔得知 , 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 血浓于水 , 所以他不能不管自己的侄子索拉博 。
所谓的回阿富汗 , 寻找那条正确的路 , 只不过是阿米尔想要完成的自我救赎 , 他和哈桑的友谊从背叛的那一刹那 , 已然崩塌 。
二、父与子的矛盾 , 是不是一种人生常态?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追风筝的人》中 , 主角阿米尔最在乎的人 , 就是他的父亲 。
母亲因为生他难产而死 , 所以阿米尔从小是被父亲抚养长大 , 一般小孩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 , 而阿米尔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 。
所以父亲之于阿米尔 , 既是一个爸爸的角色 , 又是一个妈妈的角色 。
为了博父亲的欢心 , 阿米尔不惜一切代价赢得了风筝大赛的冠军 , 并期许能借此缓和同父亲的关系 , 但在父亲眼中 , 一个性格懦弱、身形弱小的男孩实在不配当自己的儿子 。
这种情况直到父子二人移居美国才得到缓解 , 在异国他乡 , 阿米尔和父亲相依为命 , 父子矛盾才被渐渐淡忘 。
但正如书的结尾交代的那样 , 父亲眼中的孩子应该像哈桑那样勇敢正直 , 不惧困难 , 作为私生子的哈桑继承了父亲的这一优点 , 而阿米尔则恰恰代表了父亲性格中的阴暗面 。
对于阿米尔和父亲之间的矛盾 , 我们简要做两点分析:
1.什么叫做以身作则?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小说开头 , 父亲就曾教导阿米尔说 , 他平生最痛恨偷东西 , 而欺骗则代表你偷走了他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 他的形象在笔者眼中也一直很高大 , 直到得知哈桑是他的私生子之后 。
因为害怕哈桑私生子的身份败露 , 所以他欺骗了包括亲生儿子阿米尔在内的所有人 , 拉辛汗作为唯一知情人 , 也是选择临终前才吐露真相 。
一个言之凿凿教导儿子的父亲 , 自己却背弃诺言 , 为了维护自己的私生子 , 所以时常冷落阿米尔 , 这算不算是一种变相的伤害?
当然 , 我们仅就欺骗这一点做讨论 , 父亲掩盖现实的背后 , 其实也藏着对于真相被揭露后的恐惧 , 他虽然是一个出色的父亲 , 但也是个自私的人 。分页标题
2.到底按照谁的方式来活?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在阿米尔父亲眼中 , 男孩子就应该擅长体育运动 , 剽悍一点 , 攻击性强一些 , 可惜阿米尔和上述字眼完全不沾边 。
他喜欢写作 , 喜欢看书 , 讨厌一切体育运动 , 除了放风筝 。
这种认知的不同一直延续到阿米尔读大学选专业 , 当阿米尔告诉父亲自己要选文学 , 大学毕业写小说之后 , 换来的只是一番冷嘲热讽 。
但这毕竟是阿米尔的人生 , 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 并借助写作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
在阿米尔和父亲发生冲突的背后 , 其实潜藏着的是“我们到底应该按谁的方式来活”的命题 。
小到我们大学读什么专业 , 大到毕业后找什么工作 , 甚至是选择和谁一起共度余生 , 最后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 , 还是提着木偶线的父母 , 不同的抉择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
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大前提一定是 , 我们是否考虑好过怎样的生活 , 我们是否愿意为自己决定负责 , 我们是否会抱怨父母没有替自己考虑周全?
因为没有一个父母不是为了子女好 , 但没有人能代替你去走你该走的路 , 想清楚这一点 , 我们心中自然会浮现出答案 。
三、挣脱世俗的枷锁 , 才是自我涅槃的开始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命运!
本文插图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 , 不是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所谓的友谊 , 而是他和索拉雅之间冲破世俗枷锁的爱情 。
索拉雅因为之前有过不堪的恋爱过往 , 所以婚姻之事一拖再拖 , 不少适龄青年都对这个“问题少女”敬而远之 , 不愿招惹 。
但阿米尔不管这些 , 他喜欢索拉雅并且愿意接受她的过往 , 阿米尔的谅解和接纳换来了他和索拉雅的爱情 , 也换来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 。
阿米尔这番挣脱世俗的举动 , 让我想起读《射雕英雄传》时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一一黄药师 。
这个老头身为桃花岛岛主 , 武功盖世却洒脱不羁 , 把普天下都当作脚下泥 , 但纵观《射雕英雄传》中的所有人物 , 属他黄老邪活得最潇洒 。
他其实是金庸笔下站在世俗对立面的一个人物 , 繁文缛节和一些所谓的仁义道德在他眼中一文不值 , 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敬重忠臣孝子 , 他只是厌倦了世俗的条条框框 , 不愿苟同罢了 。
回到《追风筝的人》之中 , 阿米尔不管是迎娶索拉雅也好 , 选择文学专业也罢 , 都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世俗的约束 , 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
这既是一种处事态度 , 也代表了一种人生信仰 , 至少在笔者看来 , 这才是他自我涅槃的开始 。
从那一刻起 , 风筝才算真正回到他的手中 。
来源:宁镜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