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薰」郑薰不糊涂

董乡哲/文

「郑薰」郑薰不糊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郑薰
清朝有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 宋朝有小事糊涂 ,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 , 唐也有一位糊涂考官郑薰 。
据《唐摭言》载 , 大中八年(854)礼部侍郎郑薰做主考官 。认定一位名颜标的考生是颜真卿的后代 。当时徐淮一带发生战乱 , 为了激励忠烈之士 , 便录取颜标为状元 。谢恩的时候 , 郑薰问颜标家世 。颜标回答说:“我是一介寒士 , 没有显赫的背景 , 也不是颜真卿世家 。”这件事被无名者作《嘲郑薰》讽刺:“主司头脑太冬烘 , 错认颜标作鲁公 。”遂留下千年笑柄 。好在颜标不负师望 , 以生命践行了郑薰“激劝忠烈”的价值观取向 。乾符五年(878)二月 , 王仙芝部将王重隐率军攻打饶州 , 刺史颜标组织军民抵抗 , 因寡不敌众 , 饶州城失守 , 壮烈殉国 。

「郑薰」郑薰不糊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郑薰」郑薰不糊涂】郑薰与颜标
鉴于上述糊涂事件 , 被朝廷誉为:“誉洽搢绅 , 领袖时辈 。操守必修其谦柄 , 进退常践於德藩 。”[1]的郑薰当时是真胡涂 , 还是假胡涂?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事情还要从他大和年间任户部郎中时说起 。大和九年(835)末甘露之变失败后 , 仇士良 , 命左右神策副使率军队以搜捕盗贼为名 , 大肆杀戮 , 整个京城“横尸流血 , 狼藉涂地 。”从此大权握在“北司”宦官手中 。更加盛气凌人 , 对上胁迫天子 , 对下轻视宰相 , 把文武百官当草芥 。开成五年文宗驾崩在对其亲信进行屠杀的同时 , 立颍王为武宗 。自武宗任命李德裕为宰相以来 , 仇士良感觉唐武宗在疏远自己 , 于是鼓动禁军闹事企图挤走李德裕 , 李德裕紧急会见武宗 。武宗大怒 , 立即宣旨制止 。不久 , 唐武宗就把仇士良降为内侍监、知省事 。会昌三年(843) , 仇士良请求告老还乡 , 六月去世 。翌年正月下葬时 , 郑薰作《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称誉其“及於庙堂议功 , 公在第一 。”实际上仇士良“贪酷二十馀年”作恶多端 。而“克扬休问(好声誉)”[2]的郑薰为何还要为他作碑记呢?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 , 顺从武宗“内实嫌之 , 阳示尊宠”的意旨 , 奉命不敢不为 。再说会昌元年(841)二月 , 右仆射李程也曾奉命作《仇士良纪功碑》 。
其二 , 从文宗与李“训谋悉逐中官 , 士良悟其谋 , ……于时莫能辨其情 , 皆谓诚反”以及翰林学士崔慎由值夜班时在秘殿看见仇士良“等历阶数帝过失 , 帝俯首 。……乃送(崔)慎由出 , 戒曰:‘毋泄 , 祸及尔宗 。’”崔慎由把这件事记下来放在箱枕间 , 当时没有人知道的情形看[3] , 可见郑薰当时并不知实情 , 还把为仇士良做碑记当作弘扬“正能量”的事情来做 。

「郑薰」郑薰不糊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仇士良
事实上 , 在甘露事变发生后的开成元年(836)二月 , 就有昭义(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要求朝廷公开甘露事变真相 , 为王涯等平反昭雪 。遂拉开揭示真相与掩盖真相之间斗争的序幕 。仇士良也不示弱 , 以反抗朝廷的罪名抨击刘从谏 。再加上刘从谏献马被拒 , 遂认为是仇士良从中破坏 , 更加深了对朝廷的疑心 。会昌三年(843)刘从谏病逝 , 其侄刘稹奏请任昭义留后 , 朝廷上只有李德裕一人反对 , 武宗便决定讨伐刘稹 。六月仇士良退休 , 但由他所引起的昭义与中央的冲突还在继续 。当讨伐的军队行进到翼城(今山西翼城县)时 , 刘稹上疏再次揭示真相:“我父刘从谏 , 曾经为李训申请雪冤 , 指控仇士良的罪行 , 因此被当权分子痛恨 , 诬陷我父背叛朝廷 。所以我不敢回归朝廷 。请求皇上赦免 , 饶我性命 。”朝廷不理 。会昌四年(844)八月 , 刘稹被下属郭谊所杀 。一并被杀的除刘稹族人外 , 还有刘家父子所尊敬的知识分子 , 张谷 , 陈扬庭 , 李仲京 , 郭台 , 王羽、贾庠等 。李德裕在宣告讯息的时候还在遮掩事实真相 , 称:王羽、贾庠是逆贼王涯、贾餗的子孙在昭义已被诛杀 。所以 , 在当时的形势下郑薰作《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无论如何都是必须的 。分页标题
直至甘露事变后十九年的大中八年(854) , 懿宗才将甘露事变真相公之于世 , 他宣布:“以甘露之变 , 惟李训、郑注当死 , 自馀王涯、贾餗等无罪 , 诏皆雪其冤 。”于是 , 先前为仇士良作碑记的郑薰不免尴尬 , 自然担心被划为亲宦一派 。该年 , 郑薰恰为主考 。他以“引寒俊士”为录取指导思想 , 又结合会昌四年河东兵变 , 节度使李石逃跑的反面事例倡导“激劝忠烈”的价值取向 , 遂以颜真卿为楷模 , 假以颜标为其后裔 , 录取为状元 。随后对颜标询问事宜的传出 , 虽然落了个糊涂考官的名誉 , 却成功的抵消了撰写《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的负面影响 , 厘清了与宦官群体的关系 。其假以糊涂 , 倡导忠烈 , 录取寒门的三部曲可谓一箭三雕 , 大智若愚 。但是由此落下的“糊涂”名声也不体面 , 弄不好会得不到重用 。
大中十四年(即咸通元年860)郑薰任吏部侍郎时 , 恰巧有一天“内侍省”上报 , 有一个弓箭库使正议大夫内谒监想让其子世袭官爵 , 吏部官员出了一个文件说:大历年间 , 宦官鱼朝恩曾有先例 。郑薰发怒 , 在文件上批道:正议大夫可以世袭 , 但内侍省的人不应该有后代 。此后宦官再没有人提及此事 。这个事例说明郑薰既有“介洁方廉”的处事原则 , 又有“以端劲自许”的工作作风 , 而且十分清醒、睿智 。赢得了“清望” , 最终消除了糊涂的负面影响 。后终官太子少师 , 隐居于市 , 人称“七松处士” 。
注:
[1][2]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 郑处诲《授郑薰礼部侍郎制》
[3]《新唐书·仇士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