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


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 , 1654年生 。 康熙8岁当皇帝 , 由鳌拜等四位元老大臣辅政 。 鳌拜在清军攻打锦州、北京、天津时立过大功 , 资格很老 , 哪里把这位少年天子放在眼里 , 他逐渐把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变成了他的党羽 , 加上又控制着京城和皇宫的卫军 , 更加飞扬跋扈而不可一世 。 康熙帝14岁亲政以后 , 就想办法除掉鳌拜 。 他在宫中训练自己的童子军 , 又将鳌拜的重要党羽陆续派往外地 , 然后将鳌拜诱入皇宫的后花园 , 一大群孩子一拥而上 , 将鳌拜按倒在地捆了起来 。 惩治了鳌拜以后 , 接着就是平反鳌拜横行期间造成的大批冤假错案 , 以收揽人心 。 康熙干这一切时才16岁 , 可见他已经十分熟悉权力斗争的诀窍了 。

[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
本文插图
康熙的汉化政策 , 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调和满汉民族的矛盾 。
他下令停止“圈地” , 并还步放宽了对“逃人”(不甘为奴而逃亡的汉人)的禁令并最终裁撤督捕衙门 , 让汉族人民能按照原先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事生产和生活 。 他特别注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 康熙十二年(1673年)颁谕举荐山林隐逸之士;十七年(1678年)特设博学鸿词科 , 吸收学行兼优、文词卓越的素有名望的汉族文人 。 十八年(1679年)又开设明史馆 , 收罗汉族文人编纂明代历史 。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 除了少数明朝遗老坚持不应征外 , 一般有学问的汉族知识分子都被网罗进去 。 鉴于江南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 同时又是文人荟萃的地区 , 也是反抗清朝入主的最为强烈的地区 , 因此 , 康熙帝特别注意笼络江南地区的知识分子 。 他先后五次巡行江南 , 每次都作出很多姿态 , 如增加府县学入学名额 , 借口内廷需要 , 实行额外课举贡生监生 。 他之所以重用徐乾学 , 因为徐乾学乃是残明遗老顾炎武的外甥 , 徐家亦是江南的大家族;以致当徐乾学的受贿案被揭露以后也不予追究 , 徐乾学在朝廷呆不下去请求回乡 。 康熙帝还赐给他一幅“光焰万丈”的匾额 。
康熙帝还乘巡视之机 , 在江宁(南京)三谒明孝陵 , 祭奠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又特至曲阜 , 瞻仰孔庙、孔林 , 在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礼;对于其他汉族的忠臣名士的祠庙 , 如理学宗主周敦颐 , 宋朝的忠臣宗泽、陆秀夫等 , 在途经时也不忘赐匾颂扬 , 以表示他对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倡导 。

[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
本文插图
康熙帝是一位致力于励精图治的皇帝 。
从其亲政之日起 , 就坚持实行御门听政 。 特别是在平定“三藩之乱”期间 , 康熙帝总是“未明求衣,辨色视朝” , 在晨曦未露的时候就已经临御乾清门 , 与大臣们商讨军政大事 。 一个月听政达二十七八次 。 平定“三藩之乱”战争结束后 , 为了使大臣们不致太辛苦, , 才把原定“三四鼓趋赴朝会”,改为“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为期” 。
康熙帝外出巡视在旅途中 , 仍要求“三日递到一奏” , 有时因等未能按时送到的奏章 , 一直等到深夜四鼓天 。 他常常是头一天巡行回京 , 次日淸晨即不顾劳顿 , 按时御门听政 。 在讨论折本时 , 康熙帝除直接对某些事情作出决断外 , 也注意倾听大学士和学士们所发表的意见 , 鼓励他们进行争论 , 有时气氛还相当热烈 。 康熙帝曾经对君臣共同商讨国家大事谈过他的看法:
“一切政事皆国计民生所关 , 最为重大 , 必处置极当 , 乃获实效 。 ”
对于一时不能作出结论的特别重大的问题 , 常常是在退朝后将领班的大学士和有关官员留下来 , 在极小范围内专门进行讨论 。

[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作为皇帝 , 康熙为维护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
一是设置南书房 , 使之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参与机密政事、且对内阁有牵制作用的办事机构 。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二十日 , 康熙帝以“观书写字”、需“博学善书者”为名 , 要求在翰林内选择人材 , “常侍左右,讲究文义” 。 被选入南书房的人 , 除与皇帝讨论学问外 , 更重要的是简任机密 , 撰拟制诰 , 同时还“咨询庶政”、“访问民隐” , 兼有情报机构的职能 。 皇帝的某些政治设想和行动 , 特别是在想整倒某个大臣的时候 , 即授意南书房 , 让他们到外朝叫人写奏章 。
入直南书房的人 , 虽然官品不高 , 一般不超过四品 , 但却被皇帝倚为腹心 。 这些人行动诡秘,随时接受皇帝的宣召 , 往往“辰入暮出” 。 康熙皇帝扳倒权臣大学士明珠 , 就是授意入直南书房的徐乾学、高土奇等人去干的 。
二是建立密折制度 。
按照正常程序 , 官员们的章奏都要经过内阁 , 由内阁奏报皇帝 。 康熙帝觉得这种正常的程序会使内阁的权力太大 , 不利于他了解地方上的情况和官员的动静 , 也不利于他处理机密政事 。 因此,康熙帝建立了一套密折陈奏制度 。
一开始只是委诸少数亲信 , 如派遣内务府包衣曹寅、李煦分别出任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 , 公开的招牌只是为皇家督办锦袍绸缎 , 实际上是设在江南的特务机关 , 专门负责刺探江南官民舆论和地方动静 , 派人将密折送到北京直接交给皇帝;又如叫入直南书房的王鸿绪:
“京中有可闻之事 , 卿书奏折于请安封内奏闻 , 不可令人知道 。 ”
后来 , 康熙帝对特准密折的人员队伍作了扩大 , 到康熙四十年代 , 特准密折的人员已扩及到所有在京大臣和地方督抚提镇等官了 。 密折使康熙帝不出门 , 知天下 , “各省之事不能欺隐” 。

[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
本文插图
凭借着南书房和密折制度 , 以及坚持御门听政、巡视四方、掌握对臣民的生杀予夺之权 , 他牢牢地控制了对这个疆域辽阔的国家的统治权力 。 在政治上他是一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 , 他利用索额图清除了鳌拜 , 又利用明珠排挤了索额图 , 进而又利用徐乾学等人整垮了明珠 , 然后又让“南党”和“北党”两败俱伤 , 而在这“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闹剧的背后 , 都是他一个人在配操纵 , 哪一派对已有利他就利用谁 。 他既标榜推行清官政治 , 但为了时政的需要 , 又不妨大肆卖官 , 陆陇其批评了一下 , 他就大骂 , 要将陆陇其流放到塞外去 。
康熙帝又是一个好学的人,但喜欢沾名钓誉 。
康熙十年二月他任命理学家熊赐履为日讲官 , 当他的老师 。 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讲起 , 直讲到“天理人欲之分” ,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之辨” 。 康熙帝觉得 , 汉族的
“理学不过正心诚意、日用伦常之事,原无奇特” 。
康熙十一年八月十二日 , 康熙又把熊赐履召至茂勤殿 , 询问朝臣中讲理学的情况 。 熊向他推荐了魏象枢、李光地、王宽兹等三人 , 说这三人“有志于理学” 。 但是 , 康熙皇帝不承认任何人在学问上有超过他的权威地位 。 他的求知欲很强 , 天文、历法、数学、音韵、乐律 , 什么都想学 , 也什么都学 。 仿佛作为皇帝就得拥有各种各样的美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理学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等等 , 臣民们也应该把这些称号送给他 , 以他作为各方面的最高权威和裁判者 。 其实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都是平平 , 据西方传教士马国贤神父的回忆录说:
“这位皇帝认为他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 又是卓越的数学家 , 但是 , 尽管总的说来他对科学以及其它知识怀有兴趣 , 他对音乐一无所知 , 也几乎不懂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分页标题
当然 , 对他来说 , 最重要的还是政治 , 二十一史中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招数 , 因此他说:
“二十一史 , 朕皆披阅” 。
他的政治抱负是“天下太平” 。

[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
本文插图
康熙把营私作弊的官僚看作是最大的异端 。
康熙皇帝觉得 , 直接危害他的统治的 , 不是那些不肯与他合作的残明遗老 , 甚至也不是那些在野的思想异端 , 而是那些口讲道义却日日营私舞弊的官僚 。 据李光地记载:
立斋一日进讲 , 义中有“异端”二字 。 上曰:“什么是异端 , 我看起来为人臣而不忠 , 日日树私人 , 为门生故吏乡亲同年营私作弊 , 尚口讲道义 , 此即是大异端 。 有什么异端 。 ”余时在起居注侍傍 。
康熙皇帝把那些营私作弊的官僚看作是最大的异端 , 所以他一生关注的都是防止大官营私作弊 , 对于宁死不肯与他合作的残明遗老 , 只要他们不公然起来造反 , 一般都还比较宽容 , 让他们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去 。 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西安,提出想见一见关中三儒之一的李颙 。 李在二十五年前,即因坚守明朝遗臣名节 , 拒应“博学鸿儒”考试而闻名海内 。 这次皇帝想见他 , 他又托病不出 。 对此,康熙帝亦不责怪 , 只叫人取他的著作来看 。 李派他的儿子送书 , 康熙帝亲自接见 , 表扬其父“读书守志 , 可谓完节” , 并亲题“志操高节”的匾额和手书诗帖,以旌节操 。
但我们也不要误以为康熙皇帝能够容忍思想异端 。
残明遗老大多是“在传统的范围内打破传统” , 没有敢公然骂孔夫子的 。 在中国的某些西方传教士则不然,他们一开始还标榜什么基督教义与孔子思想并不冲突 , 但后来就渐渐撕下了这层伪装 , 到这时候康熙皇帝就不能容忍了 。 先是打招呼 , 为驱逐西士造舆论 。 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对西方传教士的政策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从“容教”政策改变为“禁教”政策 , 将不肯尊孔的西方传教士驱还出境 。

[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
本文插图
结束语:
由于熟读二十一史 , 所以康熙帝很有一套驾驭人才的办法 。 他认为 ,
“自古汉人结为党类 , 各援引同党之人 , 以欺其上 , 习以为常” ,
因而他对朝臣中的“朋党”问题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 乃至近乎神经过敏 。 作为创业之主 , 他既要用有真本领的人 , 又要使之不构成对皇权的威胁 , 其手段就是《韩非子》中所说的:
“夫驯鸟者断其下翎焉 , 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 , 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 , 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 , 不得不服上之名 。 夫利君之禄 , 服上之名 , 焉得不服?”
【[康熙]康熙的统治术:推行汉化政策,励精图治,一生关注官僚营私作弊】康熙帝驭臣之道,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