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

清人关后第八代皇帝同治是咸丰皇帝的唯一的儿子 , 一八五六年叶赫那拉氏(慈禧)所生 , 一八六一年登基称帝 , 时年六岁 , 一八七三年亲政 。亲政后不到两年 , 即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 , 官方说是死于天花 , 野史说是死于梅毒 , 也有说是死于疥疮的 ,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那到底同治帝的死因是什么?《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都是我们今天得以分析研究同治究竟死于何病的第一手宝贵史料 。

『』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翁同龢日记》对同治得病到死亡 , 每日都有记载 。他是同治的汉文师傅之一 , 《日记》所记都是亲历之事 , 比之传闻 , 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 。《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属子洽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簿”) 。它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一十画一下午载淳得病 , 召御医季德立、庄守和入宫请脉起 , 直至于二月初五日夜载淳病死 , 前后三十七天的脉案 , 所开的处方、共用了一百零六服药的情况 。这本“脉簿”是敬事房太监根据当时御医李德立、庄守和每天请脉记录和所开的方子 , 誊抄汇辑成册的 。它们都是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
《日记》所记 , 同治帝于1874年12月8日(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的 。“连日圣体违和 , 预备召见者皆撤 。廿一日西苑受凉 , 今日发疹 。今日于养心殿见枢臣也 。”(《翁同龢日记》十月二十一日)正如“脉簿”中所记载的 , 当天下午 , 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的情况是:“脉息浮数而细 。系风瘟闭束 , 阴气不足 , 不能外透之症 。以致发热头眩 , 胸满烦闷 , 身疫腿软 , 皮肤发出疹形未透 , 有时气堵作厥 。”(《翁同龢日记》十月二十一日)

『』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2月10日(十一月初二日) , 翁同龢与其他汉文师傅 , 清早到内务府大臣坐处 , 即按皇帝出天花时大臣都得换穿花衣 , 悬红绢于胸的规矩易服 , “托案上人请安 , 送天喜” , 上午约9点钟 , 会见请脉后回来的御医李德立、庄守和 , 得知皇帝自患天花3天来“脉沉细 , 口渴腰疼 , 懊恼 , 四日不得大便 , 项颈稠密 , 色紫滞干艳 , 证属重险云云 。不思食咽痛作呕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二)是昨天申时确认为同治帝得了天花 。他察看了昨、今两日的处方 , 都用芦根、元参、蝉衣、金银花等 , 吉更、牛蒡、紫草、葛根、酒军等药 , 皆“凉润之品”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二)
从12月11日(十一月初三) , 从《日记》称:“天明后同人始集 , 先至案上请安 , 知昨日申初大便已通 , 进鸭粥二次 , 得眠 , 咽痛亦减 。见昨晚方 , 有渐见光润之语 , 不胜喜跃 。”待至辰初二请脉 。翁抄得药方:“脉案言大便已通 , 胃口渐开 , 诸症皆减 , 惟顶陷板实 , 色带紫滞 , 毒尚未清 , 阴分不足 , 故皮根未能松绽云云 。方大致如昨(翁小注:芦根、牛蒡、酒军二千 , 吉更、元参 , 馀不记 , 引用蚯蚓 。)遂出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三)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同治帝伴有咽痛、便秘溺赤痘粒颜色紫滞的病症 , 而这些经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是疹痘传染病的一些症状 。

『』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翁同龢每天进宫问安 , 回寓后必在日记中详述脉案和药方 。皇帝病情似有起色 , 天花渐见放白行浆 。“脉案云 , 脉气浮数 , 天花六朝 , 渐有放白之象 , 亦渐光润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五)12月14号(十一月初六日)同治帝的天花逐渐发出 , 但是同治帝的体质仍然虚弱 。“脉案云 , 天花七日渐已行浆 , 亦见饱满 , 而根晕未收 , 饮食亦佳 , 唯咽痛音哑 , 咳呛堵塞 , 由于花过稠密 , 气滞胸中 , 进清咽化毒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六)分页标题
12月16日(十一月初八日)传下圣旨令翁同龠禾与军机大臣 , 御前大臣等同起进见 。这是自同治帝得病以来 , 翁同龠禾第一次被召见 , 也是军机、御前大臣第一次被召见 。他和诸臣先至养心殿东暖阁 , 见两宫太后正坐于御榻 , 手持蜡烛在察看皇帝天花病况 。太后命诸臣上前瞻仰 , 同治帝舒臂令观 , “微语曰:谁来此伏见?天颜温蒣 , 偃卧向外 , 花极稠密 , 目光微露 。瞻仰毕 , 略奏数语皆退”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八)同治帝确信自己得的是天花 , 所以无需在重要大臣面前遮遮掩掩 , 这说明同治帝患的是天花而非梅毒 。
第二天17日(初九日) , 皇帝与太后又在东暖阁召见翁同龢与军机、御前大臣 。“上起坐 , 气色皆盛 , 头面皆灌浆饱满 , 声音有力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初九)在这个描述中 , 貌似同治帝的病情好转 , 其实并不然 , 天花未能正常发出 , 正是因为同治帝从表面的身体虚弱逐渐向着热毒内扰方向转化 。此时的同治帝 , 已是向着每况愈下的方向发展了 。

『』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同治帝的症状不断恶化 , 到了28号(十一月二十日) , 已经是“头眩发热均惟徐毒乘虚袭入筋络 , 腰间肿痛作痈流脓”了 , “项领臂膝皆有溃烂处” ,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二十日)按照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分析的原因是:上述病症皆由“停浆外剥之时 , 毒陷经络公耘聚所致” , 因此又相当疲顽 。所以 , 到此地步 , 同治帝已是生机难转 , 卧以待毙了 。
在12月31号(十一月二十三日) , “脉簿”中御医李德立曾说“莫蔓溃陷透膜为要” , 也就是说 , 如果是烂穿了 , 皇帝就会立即丧命的 。结果到1月2号(十一月二十五日) , “腰臀流汁未消 , 漫肿串溃 , 外口小而内溃大” 。(《翁同龢日记》一月二十五日)经过几番熨洗 , 至1月5号(十一月二十八日) , 也没有使腰部等溃处的脓血有所提换 。相反 , “腰间溃处如碗 , 其口在边上 , 揭膏药则汁如箭激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二十八日)“气腥 , 漫肿一片 , 腰以卞皆平 , 色微紫 , 视之可骇” 。(《翁同龢日记》十一月二十九)病情不断恶化 , 空荡的宫殿仿佛传来了死神临近的脚步声 。御医们也对同治帝的病束手无策 , 死神已至 , 只待时辰 , 这已是宫廷上下心照不宣的事了 。捱至1月12日(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终于无药可救 , 一命呜呼 , 年仅19岁 。

『』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通过《翁同龢日记》等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 我们可以确信同治帝是死于天花 。但为什么在稗史和野史中会有同治帝死于花柳病这种说法呢?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 , 同治帝生活放荡 , 常常微服私行 , 纵欲取乐 。这主要是因为同治帝无家庭之乐 。同治有一后三妃 , 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 , 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两宫太后 , 意见不一 , 要同治自选 。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 , 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 她被册为皇后 , 同治帝很喜爱她 , 也很敬重她 , 据说不久怀有身孕 。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 , 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 。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 , 而要同治对慧妃好 。同治帝不敢违抗 , 但他不喜欢慧妃 , 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 , 生活寂寞寡欢 。慈禧经常干涉帝、后亲热乃至夫妻生活的传闻 , 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
传说慈禧经常告诫儿子“毋辄至宫中 , 致妨政务 , 且阴使内监时时监视之” , 搞得皇帝极为反感 , “于是终岁独宿乾清宫” 。(穆宗立后之暗潮 , 清朝野史大观 , 第一册)可是同治帝是一个18、19岁的青年 , 精力旺盛又无法发泄 , 那就只能别寻他途 , 逍遥取乐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 , 同治帝的放浪不止那些跟随他的小太监知道 , 还有恭亲王奕?的儿子载澄 。所以当奕盉劝阻修圆明园 , 君臣发生争执 , 皇帝坚持要他说出指责自己微服私行有何证据时 , 奕?以“臣子载澄”对 , 并指出了时间、地点 , 皇帝为之语塞 。虽然同治帝私生活上放浪 , 但这与同治帝最后直接死于花柳病却没有关系 。分页标题

『』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翁同龢日记》和《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探究同治的真实死因】但是同治帝却因为“西苑受凉”而最后得天花而死 , 可见同治帝的身体有多差了 , 正是由于他常常在夜间“微服私行” , 寻花问柳 , 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 不然作为一个19岁的皇上 , 平时有那么多的补药补着 , 生病时有良好的医疗条件 , 是绝对不会被天花打垮的 。正如《翁同龢日记》中所记载的“阴分不足”、“气滞胸中” , 气虚肾亏使他根本没有能力去抵抗天花 。所以说 , 纵情淫乐在某种程度上葬送了同治帝年轻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