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甲午战争误区:慈禧曾拿300万两贴补海军
海军军费曾被挪用修颐和园吗
水师炮弹里究竟装了什么
清军败因是否应都推给制度之败
说起甲午战争 , 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说几段 , 除了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 还要痛骂几声清政府腐朽无能 。 以往 , 受到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 , 民间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点 , 但深入到历史中 , 很多看似成立的认知往往容易流于简单甚至失之公允 。 近年来 , 回顾甲午一战 , 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尝试从新的角度认识这场战争 , 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观点进行重新梳理 。
文章图片
那么 , 究竟有哪些“史实”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呢?本文罗列几点 , 权作抛砖引玉 。
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哪部分军费?
以往探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 说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无出其右者莫过于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一事 。 一些历史课本讲 , 为讨慈禧欢心 , 李鸿章挪用海军经费修筑颐和园 , 结果导致清朝政府无钱提升军备水平 。 这种观点应声的一个逻辑是 , 慈禧太后当初如果励精图治 , 严格控制“三公”消费 , 不建楼堂馆所 , 清军便可有足够的经费与日军周旋 。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难道大清国真是因为一个园子就失掉了整场战争?
文章图片
考察历史 , 清军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投入并不比日本少 。 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 , 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 , 每年合计300万两 , 占年度财政的4%——10% 。 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3月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 , 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 , 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 , 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
修颐和园占用海军经费 , 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看来也是不成立的 。 慈禧修颐和园的经费名义上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 , 但实际上却是各地督抚孝敬的钱 , 只是挂靠在海军军费的名义下 。 1888年秋 , 醇亲王通过李鸿章 , 向一些沿江海省份的总督、巡抚授意 , 要为孝敬老佛爷修颐和园 。 但顾及自身形象 , 当年的执政者也觉得这事不光彩 , 醇亲王于是就想出以海军的名义筹款 , 最后共集260万两白银 。 这260万两 , 除一部分用于修建颐和园 , 剩下的都投入到铁路建设 。 由此看来 , 修颐和园的钱和海军经费没有半点关系 , 这份钱原来也不属于海军 。 不仅如此 , 战争开打后 , 慈禧太后还从私房钱里拿出了300万两贴补海军 。
文章图片
虽然修颐和园没影响海军经费 , 但海军经费短缺却是不争的事实 。 虽然清日两国海军在建设方面投入不分伯仲 , 但在战争前夕 , 投入却有很大差距 。 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中 , 在甲午开战前 , 军费支出已经占年度财政总支出接近30% 。 大清当时的财政收入与日本差不多 , 但军费支出却只有1.6%左右 , 海军每年实际经费只有100余万两 , 仅能满足基本开销 。 甚至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战费 , 结果竟然只取出来18万两 。 战争爆发后 , 清政府更是手忙脚乱 , 关键时刻应变不力 , 这是铁定了的 。
那么 , 修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的说法从哪里来的呢?翻检史料发现 , 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梁启超的文章 , “群臣竞奏请练海军 , 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 , 举所筹之款 , 尽数以充土木之用 。 ”梁启超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数字考证 , 基本是为了反对慈禧做的舆论造势 , 不足为信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炮弹里装沙子影响战斗力吗?
【#战争#甲午战争误区:慈禧曾拿300万两贴补海军】“沙子炮弹”也是关于这场战争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细节 。 1962年的《甲午风云》 , 李默然扮演的邓世昌命令士兵将弹头拔下 , 结果炮弹中倒出的竟然全是沙子 。 炮弹不装火药 , 装沙子 , 这么虐心的镜头真让人看得火冒三丈 。 关于沙子的来源 , 过去有两种说法 , 一是说炮弹为国内兵工厂制造 , 厂长贪污腐败 , 以次充好;二是说炮弹为进口 , 黑心外国军火商见清政府愚昧无知 , 故意缺斤少两 。
但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 。 从逻辑上讲 , 做炮弹毕竟不同于做食品 , 按照当时的物价 , 一发炮弹成本差不多能抵得上一头耕牛 , 这么贵的东西生产出来 , 肯定要层层把关 , 岂能光天化日往里兑沙子?
2012年 , 有学者著文谈到 , 这个“沙子炮弹”真是大家一个误解 , “沙子炮弹”不仅不是假货 , 还是当时一种舰载常用炮弹 。 原来 , 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开花弹 , 另一种则是实心弹 。 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 , 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 , 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 。 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 , 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
文章图片
影片中 , 邓世昌泣血控诉的“沙子炮弹”就是实心弹 。 当时 , 由于科技实力有限 , 北洋海军的开花弹都需进口 , 国内有实力的兵工厂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只能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的实心弹 , 后期开展开花弹研究 , 里面装的也只是普通的黑火药 , 而不是更具杀伤力的黄火药 。 战争开始后 , 北洋海军由于经费不足 , 开花弹严重短缺 , 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 , 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 。 在海战中 , 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 。 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 , 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
相比之下 , 日本在战前投入巨资研制新式火药 , 很快 , 其自主研发的“下濑火药”已经可以达到欧美水平 。 结果 , 大东沟海战上 , 经过5小时鏖战 , 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 , 其余被重创以致难以修复 。 值得一提的是 , 由于组建海军较早 , 人员更新较慢 , 当时北洋水师炮手年龄普遍比较大 , 虽然体力不支 , 但由于经验丰富 , 命中率要比日军好得多 。 但纵使如此 , 却无奈炮弹不给力 。
制度之败还是综合因素作用使然?
文章图片
最后一个问题 , 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 目前普遍的结论是 ,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 “脱亚入欧” , 一战功成 , 正式进入帝国行列 。 经此一役 , 清政府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宣布破产 , 在康梁等人的推动下 , 举国上下开始反思制度之败 。
关于是否为制度之败 , 近些年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 。 近代史学家马勇推出的新书《重寻近代中国》一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 。 马勇先生认为 , “洋务新政确实存在只治其表不治其本的内在缺陷 , 但由此而让洋务新政承担甲午战争失败的全部责任 , 由此而全面怪罪中国的既往传统和体制模式 , 似乎不仅于情理上很难说得通 , 而且事实上也超过中国社会的承受力 。 ”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经过洋务运动的努力 , 19世纪90年代时 , 清政府的实力已经有目共睹 , 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虽然不能与欧美列强抗衡 , 但在亚洲仍然具备领导力 , 是头号强国 。 然而经甲午一战 , 在日本的苦心酝酿下 , 中国刚刚复苏的国力再次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更让国人尴尬的是 , 堂堂天朝上国最后竟倒在一个弹丸小国面前 , 其耻辱绝非历次侵略战争所能比拟 。分页标题
按照马勇先生的观点 , 战争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国力 , 历史上兵强国不强、国强兵不强的例子比比皆是 , 单以一场战争成败来自我谴责 , 显然过于极端 。 外国人当时就有评论:“日本素修战备 , 待时而动 。 中国则以宽浑为量 , 平日绝无疑虑日本有窥伺之心 , 以友邦相待 。 日本乃遣人四出侦探中国情形 , 以为今日用兵张本 。 如中国早知日本素蓄此心 , 亦修备战 , 恐日本亦不能得志也 。 据此而言 , 则今日胜负情形 , 并非中东强弱之实证 。 ”
文章图片
打了败仗就应该先反思战略层面的问题 , 比如情报、军备、战法等 , 这些具体细微的事项 , 均是一场战争过后应该优先摆在案头上的 。 然而 , 蒙受奇耻大辱的国人已不能再有这样的耐心 , 甲午一战之后 , 戊戌变法、宫廷内斗紧接而来 , 平静的中华再次迎来纷乱 。
- 蒋介石|蒋介石如何通过外交打赢抗战
- 浩罕|这个中亚小国对大清帝国的挑战,竟预示了鸦片战争的结局?
- 美军|朝鲜战争中,此志愿军部队因打美军太过凄惨,停战后才迟迟被释放
- 中国|再谈甲午 不得不思的甲午“三败”
- 苏联|苏联解体是阿富汗战争所致?别傻了,那点钱算什么!
- 凤武|蒋介石的“御林军”军长,抗日勇将,解放战争中无心恋战,却说不能背叛校长
- 女人|除了钱财和粮食,古代战争唯一不放过的就是女人
-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工业:“小米加步枪”如何升级
- 【战争】中国古代战争史10大惊人奇迹 薛仁贵脱帽退敌
- 日本■毛泽东接见日军:感谢你们用战争令中国人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