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东汉末年 , 汉室衰微 , 各路英雄纷涌而起 , 割据天下 。随着魏、蜀、吴先后称帝 , 三足鼎立之势一蹴而就 。战火纷争 , 硝烟弥漫 ,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当一代伟人的篇章画上句点 , 带走的是曾经纵横天下的辉煌 , 留下的是历史沉淀而来的思考 。
华夏大地最终也没有成为刘氏 , 也不是曹氏 , 更不论孙氏的天下 。晋国默默崛起 , 不鸣则已 , 一鸣惊人 , 先后消灭魏、蜀二国 , 江东之地仿佛探囊取物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曾经的辉煌已然不再 , 长江天险也难以阻挡晋国铁骑 , 东吴孤立无援 , 最终葬国 。是什么让曾经纵横赤壁的江东六郡走向灭亡的?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吧 。一、吴国晚期为何不积德业?
三国之中 , 吴国并不是实力最强的一方 , 而魏国、蜀国相继灭国 , 吴国成为三足之中最后的势力 , 为何坚持到最后的吴国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灭国的悲剧 ,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孙权晚年的极端猜忌 , 埋下内乱祸根
孙权在早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 多次力挽狂澜 。在东吴实力较弱之时 , 运筹帷幄 , 善用人才 , 多次让东吴转危为安 。赤壁之战 , 以少胜多 , 周瑜火烧曹操三十万大军 , 夷陵之战 , 陆逊用计大破刘备蜀军 。而到了后期 , 随着魏国 , 蜀国核心人物一一离世 , 孙权变得极端自负 , 并且猜疑身边的忠臣 。
宠信非人 , 流放良臣 , 后宫纷争 , 嫡庶疑贰 。太子之位不定 , 为吴国以后的动乱埋下祸根 。在“二宫之争“时 , 陆逊卷入纷争 , 孙权虽信任陆逊 , 却让其受谗而死 。让朝内忠臣十分心寒 。
2. 朝野内斗不休 , 无心治国
孙权曾说:“子弟不睦 , 臣不分部 , 将有袁氏之败 , 为天下笑!”而他自己却也深陷内斗的泥潭不能自拔 。孙权晚年关于扶立太子一系列的决定 , 给本已暗河汹涌的朝廷内部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孙权在孙登病逝后 , 废黜了第二任太子孙和 , 又将自己偏爱的鲁王孙霸赐死 。
最后只得立孙亮为太子 。孙亮仅有十岁 , 无法主宰朝政 。公元260年 , 宗室大将孙琳的反叛孙亮 , 废黜并杀害了幼帝 。而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也饱受权臣之苦 , 虽然有所政绩 , 但在位7年就英年早逝 , 并未改变东吴消亡的未来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 东吴末代皇帝骄淫暴虐 , 不理朝政
孙皓在执政前期时 , 抚恤人民 , 政治清明 , 被誉为令主 。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 , 又好酒色 。吴国谋臣薛莹曾说:“皓昵近小人 , 刑罚放滥 , 大臣诸将 , 人不自保 , 此其所以亡也 。”
孙皓不断发动战争 , 虽然给晋国造了一定的影响 , 但收效甚微 , 却直接导致了国库空虚 , 在这种情况下 , 仍旧大兴土木 , 迁都至武昌 , 从而民心丧尽 , 众叛亲离 。
4. 晋国的崛起对比吴国的惨淡 , 逐渐落后
司马家族在曹操的控制下隐忍待时 , 魏国的逐渐衰败 , 给予了司马家族大展身手的机会 。司马氏一举灭魏、蜀两国 , 建国 , 称晋 。司马昭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 而且善用计谋 , 爱惜将士 , 准备充分;孙皓则奢靡无度 , 统治残暴 , 晋灭吴也是合情于理 。
晋武帝筹划剿灭吴国时 , 深知要想成功 , 水战是重中之重 。于是在改善内政、囤积粮草的同时 , 优选将帅 , 造楼船 , 练水军 。公元269年 , 发兵二十余万进军东吴 。此战 , 晋军有着周密充分的准备 , 并且兵分多路 , 水陆并进 。水军在王浚的带领下 , 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直指建业 , 晋军一举获胜 。而孙皓昏庸无能 , 防务松懈 , 上下离心 , 节节失败 , 最后只得投降 。二、细扒江东六郡的不积德业的表现分页标题
1. 大势渐去 , 走向衰落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操、刘备和孙权时代的结束 , 宣告着三国鼎盛时期的终结 。各国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皇位继承权的角逐 , 吴国也不例外 。公元241年 , 孙登 , 作为孙权的长子 , 深得父亲的喜爱 , 但不幸因病早逝 。悲痛至极的孙权只得再立孙和为太子 , 但孙权心中却又中意四子孙霸 。
于是在次年封孙霸为鲁王 。这次的册封 , 加速了东吴政权的倾荡 , 朝中大臣左右离心 , 太子在位岌岌可危 , 引发了"二宫之争“ 。最终 , 两位皇子无一幸免 , 太子孙和被废 , 而孙霸被赐死 , 无奈只得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 东吴从此走向衰亡 。
孙权病逝后 , 仍为孩童的孙亮即位 , 政务则由旧朝大臣辅佐 。同年 , 魏军征讨东吴 , 以司马昭为总督 , 率大军直指东兴 , 史称东兴之战 。吴国以诸葛恪为帅 , 以少胜多大败魏军 。
东吴此时仍有先帝孙权所遗留的实力 , 直到公元253年 , 东吴内忧外患:诸葛恪征淮南失利 , 孙峻 , 孙綝先后掌权 , 而孙綝统治残暴 , 排除异己 , 大肆杀戮 , 吴国的力量被进一步削弱 。
紧接着 , 孙亮被废 , 孙休即位 。孙休政治清明 , 品德贤良 , 虽使东吴衰微之势得以延缓 , 但并未从根本上使问题得到改善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公元264年 , 东吴没落之势进一步恶化:孙休病逝 , 交趾叛离 , 蜀国灭亡 , 内外夹击下 , 孙皓即位 。孙皓执政前期 , 政绩丰硕 ,被誉为"令主" 。但后期 , 他变得骄奢淫逸 , 统治日渐残暴 , 民不聊生 , 又兼不断向晋国发动战争 , 这使得本已经亏虚的东吴雪上加霜 , 大量的国家资源被空耗 , 也未取得军事上的进展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 西陵之战 , 孙吴趋于灭亡
公元272年 , 西陵守将步阐反叛投降 。吴国陆抗派左奕、吾彦等大将讨伐西陵 。
晋国派军援助内困西陵的步阐 。陆抗为了在围剿步阐的同时 , 可以牵制即将抵达的晋军 , 从赤溪到故市高筑围墙等防御工事 。在陆抗的命令下 , 军民不分昼夜 , 加速筑围 , 十分艰辛 。
众将士进谏说:"如今应趁三军的士气还强盛的时候 , 立马攻打步阐 , 那么在晋国的援军抵达之前 , 我们一定已经攻占了西陵 , 又为何去修建围墙 , 使士兵、百姓的气力都白白浪费 。"陆抗说:"西陵占有地利 , 城墙稳固 , 准备充分 , 粮草充足 。
更何况西陵所有的防御设施 , 器材 , 都是我早期在西陵任职时所打造布置的 , 现在反过来攻打它 , 快速而轻易地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如果在晋军到来之时我们没有防备 , 那么我们腹背受敌 , 靠什么来防御?"
陆抗为了安抚意见不同的将士 , 于是集中部分兵力 , 强行攻城 , 但是并未成功 , 西陵城池坚固 , 易守难攻 , 见此 , 众将士开始齐心修筑围墙 。但陆抗军中有一个都督俞赞 , 背叛投降 。但是被陆抗发现 , 他利用俞赞向晋军提供情报 , 同时连夜改变了进军计划以及防御部署 , 大破晋军 。西陵也最终夺回 。
在西陵之战大局获胜后 , 孙皓错误的认为吴国完全有能力与晋国抗衡 。他认为晋国虽横扫魏国 , 蜀国 , 是因为两国气数已尽 , 并且晋国在多次战役的消耗下国力被大大削弱 , 而东吴地处江东富饶之地 , 久无战火 , 民众生息盈然 , 国家实力雄厚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他还自以为有天神相助 , 甚至为此求仙问卦 。道子术士多为畏惧孙皓残暴的统治而只得以"吉 。庚子年 , 青色的车盖会进入洛阳 。"此类话来回应吴王 。但是孙皓信以为真 , 信心满满地宣称要收复天下 。这样以来 , 本就残暴的孙皓变本加厉 , 不理朝政 , 穷兵黩武 , 不惜倾动国力多次向晋军发起进攻 。孙皓的暴政加快了国力的损耗 , 也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三、不积德业的孙吴政权最终走向终点
公元276年 , 晋国发展迅猛 , 一举消灭吴国的计划也已经准备充足 。但是鲜卑南下侵扰晋国边境 , 晋国大臣贾充认为此时伐吴并不可取 , 应先稳定边界 , 消除隐患 , 再一举消灭吴国 。鲜卑的介入 , 直接导致了晋吴两国战事的延后 , 但是箭在弦上 , 不得不发 。
公元279年 , 晋武帝下令讨伐东吴 。任贾充为大都督 , 以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浚和唐彬将军为首 , 分六路大军一举伐吴 。
晋军声势浩然 , 锐不可当 。六路大军分别进攻吴国首都建业以及东吴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 。东吴依托长江建立防御 , 水战是不可避免的 。在晋国灭蜀后 , 蜀国的水军一并归晋 , 这使得破吴更加唾手可得 。王浚和唐彬等将由蜀地顺长江东下 , 加入战斗 。
反观孙吴 , 君臣左右离心 , 文臣没有退敌的良策 , 武将没有决战的信心 , 君上更是无心专注眼前的战事 。孙吴的防御体系混乱至极 , 不堪一击 , 虽占天险 , 却没有有效地加以利用 。晋军抓住时机 , 势如破竹 。吴国防线迅速崩溃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公元280年 , 王浚带领的晋国水军直抵石头城 , 孙皓深知木已成舟 , 大势已去 , 于是反绑双手 , 抬着棺材到晋军门前投降 , 被晋朝封为"归命侯" 。至此 , 吴国灭亡 , 晋国一统天下 。结语
东吴依托天险长江之势 , 地跨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四大州 , 北至庐江郡 , 南通日南郡 , 西达交趾郡 , 东临东海 。坐拥江东地区富饶的物产资源 , 并且的江东大族如吴郡的顾氏、陆氏、朱氏和张氏 , 武力强宗如阳羡的周氏 , 吴兴的沈氏 , 钱塘的全氏等作为孙吴政权支柱 。
尤其在在孙皓统治时期 , 江东士族更是趋于极盛 , 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东吴凭借其优势成为三足之势的最后一支 , 但政权的更迭 , 统治者的治国无力 , 再加上无止尽的穷兵黩武 , 东吴的国力被慢慢消耗 , 再加上君臣离心 , 使得东吴外有强敌 , 内政不稳 , 腹背受敌 , 最终走向灭亡 。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 , 吸收东吴灭国的教训 , 广积德业 , 不再重蹈覆辙 。
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