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战败国怎么拍二战:德国反思 意大利卖萌 日本你懂的
1939年 , 葛丽泰·嘉宝演了部电影叫做《尼诺契卡》 , 导演刘别谦 , 主角是一位来自苏联的女特使 。 她是一个冷冰冰、干巴巴的女人 , 坚信腐朽的资产阶级必将灭亡 , 但热情似火的法国男人和湿乎乎的含情脉脉 , 渐渐把她的冰冷干巴给融化了 。 被召回苏联后 , 她已经无法适应窘迫、压抑的社会主义生活 , 历经波折 , 她重新回到了资产阶级湿漉漉的怀抱 。 这部电影是嘉宝演绎事业的巅峰 , 获得了4项奥斯卡提名 。
而在此之前的1936年 , 前苏联有部电影叫《马戏团》 , 情节与《尼诺契卡》如出一辙 。 讲述了一个美国舞蹈演员生了个黑皮肤小孩 , 在美国饱受种族主义的蹂躏 。 后来她到苏联演出 , 被苏联的自由美好、积极向上给彻底俘虏啦 。 她爱上了一个俄罗斯小伙儿 , 历经波折 , 投入了社会主义干巴巴的怀抱 。 这部电影深受斯大林喜爱 , 当年也算家喻户晓 。
文章图片
从苏联奔向美国的《尼诺契卡》(左)与从美国奔向苏联的《马戏团》(右)
正当两个“超级大国”像小孩子一样往对方袖口抹鼻涕时 , 德苏忽然开战 , 美苏立马变成了盟友 。 在罗斯福的受益下 , 好莱坞接连拍摄了六部展现苏联人民对抗纳粹的、可歌可泣的电影(比如《莫斯科任务》《反攻浴血战》) , 斯大林的银幕形象 , 瞬间从冷血混蛋 , 变成了威武雄壮的人民英雄 。
文章图片
转眼间二战结束 , 冷战开始 , 那几位给苏联点赞的美国导演;或者给美国泼脏水的苏联导演 , 要么被扣上“从事反美宣传”的帽子被调查;要么直接被斯大林将军“清洗”了 。 好在他们在影史上都小有名气 , 所有遭遇都被记录下来 。 他们分别是后来拍摄了《卡萨布兰卡》的迈克尔·柯蒂斯 , 拍摄过《西线无战事》的刘易斯·迈尔斯通 , 以及拍过《战舰波江金号》的阿莱克桑德夫 。 刘别谦死得早 , 不然肯定也跑不了 。
这些事发生的背景 , 正是好莱坞从高潮到低谷、又重回黄金时代的几年 , 电影史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即1930年代末 , 好莱坞大制片厂作结构调整 , 引入了由投资人、职业经理人构成的现代管理模式 。 华尔街之狼来了 , 寡头们垄断了好莱坞 , 其的结果是电影走出萧条阴影 , 代价是电影正式成为精妙计算的商品 。 而一旦电影被经济束缚 , 就早晚会被政治束缚 , 因为它已经成了截取最大公约数的艺术——所有涉及大多数人的事情 , 就是政治本身 。
将以上段子结合其时代背景来看 , 可知:
1、个人在时代面前是渺小的 , 但再渺小也是政治的一部分 。 即便不主动依附 , 也会被裹挟其中 。
2、电影是渺小的 , 但也是政治的 。 即便不被裹挟 , 也会主动依附 。
3、二次大战对世界影响深远 , 对电影的影响同样不可估量 。 很多我们以为跟政治不沾边的电影 , 都是政治的反映 , 或者二战的反映 。
盘点一下二战之后的反思电影 , 很有必要 。 其实所谓“盘点二战战败国家的反思电影” , 反思是全人类的事儿 , 电影并不是非承担这个责任不可 。 但毫无疑问 , 三个曾经的轴心国在战败后 , 对二战的描述有着明显的区别 , 从他们的电影可一窥端倪 。
德国:理智与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 , 二战前 , 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德国电影 , 其工业规模足以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 。 二战后德国百业待兴 , 德国电影也从“零点”起步 , 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 而如何看待那段刚刚过去的黑历史;如何表现当前社会同历史的关系等 , 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第一个尴尬问题 。 此时的德国电影人 , 尚仰仗政府的奖励与资助 , 许多导演不愿(或不敢)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 。 所以这一时期的德国电影很少触及“第三帝国”题材 , 即便有 , 大多也把重心落在“战争好残酷啊 , 怕怕!”的泛人道主义抒情上 。 也有些鸡贼些的导演 , 则采取各种间接方式 , 如背景、回忆、梦境、画外音等 , 多少触及一下这个主题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但正如大家对他们的一贯理解 , 理性、思辨、自省的德国人 , 很快就从这种刻意回避或者自怨自艾中解放出来 。 当然也有可能 , 正是几十年间德国人对战争的不断反省 , 才给人们留下了理性思辨的印象 。
五十年代后 , 德国经济与国力飞速增长 , 中产阶级迅速崛起 , 右翼保守势力被削弱 , 舆论环境变得松动 。 1951年9月 ,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公开向纳粹政权的受害者道歉 , 并呼吁“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 , 拉开了德国“忏悔文化”的序幕;又过20年 , 著名的“华沙之跪” , 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 。
文章图片
《最后的桥》展现了德国士兵徒劳的抵抗
这二十年里 , 德国关于历史检讨、纳粹批判的文史哲作品不计其数 , 电影人也没闲着 , 越来越多的导演把镜头对准“第三帝国” 。 博哈特·维奇的《最后的桥》《最长的一天》;沃尔夫冈·施多德的《集市》《先生们的旅行》等 , 皆拍摄于这一时期 。 前者描绘了在二战末期德国士兵毫无意义的抵抗;后者展现了战争对孤独个体的破坏性影响 。
真正高潮开始于德国新电影崛起 。 1979年 , 施隆多夫把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拍摄成电影 , 引起巨大反响 。 影片描写一个从三岁起决意不再长高的侏儒 , 在1924-1945年的所见所闻 , 以刁钻而细微的视角 , 检索了一个集权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 。 而另一位新电影名导法斯宾德虽然很少触及战争本身 , 但其绝大多数影片都试图把二次大战和战后的德国联系起来 。 其最盛名的四部影片:《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劳拉》《维罗妮卡·福斯的欲望》《莉莉玛莲》皆属此类——你会发现 , 四部电影女主角的所有悲剧 , 都可以归结为 , 曾经被纳粹统治的这个国家的悲剧 。
文章图片
《白丝带》认真讨论法西斯起源
今天德国电影对战争的反思 , 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反战、希特勒是坏蛋等烂俗方式 , 他们既有宽度(连《暗流》这种弥漫着好莱坞气息的犯罪惊悚片 , 都要涉指“新纳粹主义”);也有深度(像《白丝带》那样 , 以一战前的德国乡村为模板 , 讨论法西斯的起源);还有从各种其他角度切入的 , 比如《过客》以今日德国人与纳粹受害者的关系展开故事;广大文艺青年津津乐道的《浪潮》 , 则记录了一场仅仅几天就完成洗脑到集权统治的社会学实验 。
后者绝非危言耸听 , 近十年“新纳粹主义”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抬头 , 连蒙古、越南这种老少边穷的国家都有自称“雅利安后人”的激进组织;还有同性恋群体把卍字旗换成俩生殖器 , 为希特勒振臂高呼……可见战争的反思 , 永远不该有终点 。
文章图片
《铁皮鼓》深刻揭示了曾被纳粹统治的德国的悲剧
总而言之 , 反法西斯胜利的70年里 , 德国电影人从未停止检讨与追问 , 甚至是各种背景、角度、立场、观点、体位的检讨与追问 。 这种胸怀与理性 , 也得到了几乎全世界的尊重 。 顺便说句非题外话 , 德国大概也是唯一在电影里正面展现敌军的国家(比如《决战斯大林格勒》里亲民的苏联红军) 。 德国柏林的广场上 , 至今树立着形象庄严肃穆的苏联红军塑像 。 考虑到冷战背景 , 德国人的冷静还真不是盖的 。分页标题
意大利:阿呆与阿瓜
前些年网络上有个帖子 , 很多人都看过 , 细数了二次大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各种糗事 。 比如北非一场战役中 , 意大利开炮两三分钟就摇白旗投降 , 事后英国人问其原因 , 意大利人理直气壮地回答:弹药箱没有撬棍打开……在整场关乎9000万伤亡的大战里 , 意大利的存在感非常低 , 就像是负责搞笑、调节气氛的——虽然这极可能是以偏概全的演绎 。 但作为“邪恶轴心国”之一 , 意大利付出的战争代价最少 , 也是不争的事实 。 二战结束后 , 出于冷战布局的需要 , 美国推动“马歇尔振兴欧洲计划” , 意大利又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 由此拉开长达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
文章图片
《地中海》似乎坐实了意大利人“搞笑”的存在
大概正是源于这样的窃喜 , 才有了加布里埃尔的《地中海》 。 电影讲的是几个意大利士兵被派到地中海小岛守卫“军事重地” , 他们在此享受着蜜月搬的生活——踢球、绘画、读书、跳水、做马杀鸡、吃海鲜饭 , 直到有一天听说 , 战争结束啦!我们似乎很难把这部电影定性为“战争反思电影” , 因为它从头到尾没有表现过战争之残酷 , 只有几个逃离了战争的军人的春梦(包括跟一头驴子) 。 可没人天生是杀戮机器 , 所有人希冀的不正是这种平静安稳的生活吗?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另类的反思呢 。 (反正意大利人啥事儿都能干出来……)1991年 , 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文章图片
《美丽人生》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
对1970年代往后的意大利电影人来说 , 战争残酷也好、梦幻也好 , 终归是背景、是面条 , 非要加上点超越现实的浪漫才够pasta!——虽然“浪漫”是个中性词 , 也可能是极其残酷的 。 比如 , 在集中营里劫后余生的女人 , 爱上喜欢SM的纳粹长官(《午夜守门人》);或者受法西斯影响的小镇少年 , 爱上德军的情妇(《阿玛柯德》《西西里美丽传说》);以为集中营虐杀是个“奔跑吧坦克”类的游戏的孩子 。 总之意大利人眼中 , 饭祷爱最大(food·pray·love) , 远比战争、仇恨大得多 。
当然意大利电影人也不是永远不正经 , 也曾拍摄过很多深刻、深沉、深入的战争反思片 。 比如战争喜剧《七美人》 , 就把小人物的“战争反思”刻画得深入骨髓 。 由此向前追溯 , 新现实主义的反战电影更是不胜枚举 。 那时候 , 意大利也是共产主义最活跃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 多数相关电影都来自左翼导演阵营 , 比如罗西里尼的《罗马 , 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 贝托鲁奇的《随波逐流的人》等 。 另外 , 虽然很多人把帕索里尼的《索多玛的120天》当成重口味的代名词 , 但它另一个重要的标签其实是“对法西斯罪恶统治的揭露” 。 意大利人嘛 , 一般不太严肃 , 严肃起来不是人 。
文章图片
日本: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就像蛋炒饭一样 , 日本对待二战的看法最简单也最复杂 。 对德国、意大利这种信上帝的国家不同 , 东方的日本没有深入民族性的“末日审判意识”——忏悔对欧洲人来说是见上帝前的一种洗礼(比如华沙之跪);对东方人来说 , 忏悔就是认错 , 认错就是投降 , 投降就是屈服 。 田中角荣访华时 , 曾将侵华战争形容为给中国“添了麻烦” , 引起周恩来的不满 。 而这四个字的定性看似随意 , 其实特别心机婊 , 据说是中日建交前 , 日方深思熟虑后想出的说辞 。 事实上 , “侵略战争”在今天的日本都是敏感词 , 历届日本首相也很少公开用它称呼二战 , 否则很易引起轩然大波 。 他们多用“殖民地统治”指代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人间的条件》最大限度展示日军侵华暴行
落实到电影上 , 我们同样(几乎)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反思电影” 。 小林正树在1960年代拍摄的《人间的条件》已算最大尺度展现了“日本法西斯侵华的种种暴行” , 也仅仅包括少量对华囚的非人道行为 。 男主角则顶着压力为囚犯谋求福祉 , 是为“人间的条件” , 本质上还是人道主义电影 。 《盗日者》算是表达了深刻的反核主题 , 但观众更多看到的 , 恐怕是主创们对“像太阳一样强大”的原子弹之力量的无限崇拜 , 与恐惧 。
有个背景不得不提 , 作为亚洲的“优等生” , 日本最早推行了民主普选 。 但60年过去了 , 后进的韩国早已实现多次政权交叠;日本却只有1993年8月开始的不到十个月;以及2009年开始的三年这两次 , 且都是失败的 。 某种程度上 , 日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 , 而是高仿真民主国家 , 牢牢掌握其经济、政治命脉的 , 还是那些二战战犯的拥护者们——与德国情况恰恰相反 , 后者的国家当政者几乎全是反法西斯者 。
文章图片
《永远的0》致敬神风特攻队引起中国人的强烈不满
【「电影」战败国怎么拍二战:德国反思 意大利卖萌 日本你懂的】其实日本民间有大量反法西斯人士 , 怪不得日本电影人 , 在那里的舆论环境下 , 想“自由”拍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 。 2014年日本有部《永远的0》票房极高 , 但它并非一部讲同性情爱的电影 , 而是一部跪舔日本神风特攻队 , 恬不知耻想“洗白”的电影 。 虽然这很令作为国人的我们气愤 , 但反过来想:若不跪舔 , 此类格局的大片在日本目前的工业环境将寸步难行 , 恐怕连投资都拿不到——嗯 , 安倍晋三看过《永远的0》说 , 非常感动 。
文章图片
《小小的家》聚焦战后日本国民的励精图治 , 充满正能量 , 是典型的“昭和电影”
日本当然也有反战电影 , 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诉说 , “战争太八嘎 , 给大和国民添了麻烦”;或者“原子弹司锅意 , 战争狂人很可怕(泛指全世界战争狂魔)” 。 连参加过共产党地下活动的黑泽明 , 都概莫能外 。 此类电影几乎一抓一把 , 比如市川昆的《缅甸的竖琴》 , 黑泽明的《活人的记录》《八个梦》 , 新藤兼人的《原爆之子》 , 原一男的《前进 , 神军!》 , 冈本喜八的《肉弹》 , 深作欣二的《飘舞的军旗下》 , 山田洋次的《小小的家》 , 熊井启的《望乡》……事实上 , 几乎所有日本的著名导演都拍摄过类似电影 , 其俨然成为“日本人道主义政治正确”的专属电影类型 。 另外一些 , 则取材二战前的日本 , 寄托一个民风古朴的美好时代;或聚焦战后日本国民的励精图治 , 充满正能量 。 它们统称为“昭和电影” 。
1970年代是中国与日本的外交蜜月期 , 同时代日本有三部虽然故事、题材撞车 , 但每部很成功的电影 , 分别是《人证》《砂之器》与《饥饿海峡》 。 它们的共同点是 , 都有个想要抹掉过去、重新开始的罪犯 , 且三个罪犯都被二战“添了麻烦” , 有困苦的前史 。 主创们对他们给予的无限多的同情 , 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日本的心声——私当年苦得很 , 为什么就不能斩断过去 , 重新做个好人呢?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我们:希望与荣耀
最后还得说几句题外话 。
就像人们常说的 , 历史由胜利者所写 。 二战的功过是非 , 显然也无法用“盟国”与“轴心国”做简单的、泾渭分明的区分 。 二战初期手段比纳粹还凶残的苏联 , 贩卖武器又包庇战犯的美国 , 歌颂希特勒是伟人、迫害印度殖民地的英国 , 好战又自食其果的波兰 , 帮助德国把犹太人送进焚尸炉的法国……连小小的宗教中心梵蒂冈 , 都不仅仅是事件的旁观者(秘密协助纳粹逃跑) 。 法西斯主义、战争、集权洗脑诚然都是这世界的毒瘤 , 是邪恶的 , 但邪恶的种子并不只生长在几个国家甚至几个人身上 。
确实该反思 , 那就全世界一起来吧 。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 |岳飞遇害以后,他和秦桧的后人都怎么样了?
- 秦军|秦军敢死队是怎么炼成的?军队中有一条规定,士兵听了都不要命!
- |在部队中女兵意外怀孕怎么办?中国方式严厉,美国做法没人性
- |一代宗师黄飞鸿去世后,其子孙后代现状如何?
- |专家复原了王昭君的容貌,网友:怎么这么丑?专家:这就是真实的
- [越南]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投奔我国的10名越南飞行员,后来怎么样了
- 「」古代穷人娶不起老婆怎么办?古人的这种方式,让现代人不敢苟同
- 『古德里安』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为什么战败后没有被处死
- 英军@隆美尔的战败实在冤枉 因为他的对手是23万英军
- :那个和溥仪闹离婚,有“刀妃革命”之称的文绣,最后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