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邓世昌遗事三探:曾为俄国皇太子护航,率领三舰访问长崎
邓世昌于甲午一战壮烈殉国 , 名垂宇内 , 然而除了壮烈牺牲的经过 , 有关邓壮节公生平的可靠记载仍不够详瞻 。 本文将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邓世昌遗事:1891年率"致远""靖远"舰为访华的俄国皇太子护航 , 1893年率领三舰访问日本长崎 , 光绪御赐邓母匾额是"教忠资训"而非"训子有方" , 1898年邓氏宗祠原有门联写的是什么 。
文章图片
邓世昌与致远舰同袍合影
两次执行任务
光绪十三年(1887) , 邓世昌奉命带领海军官兵400多人 , 乘坐招商局"图南"轮船前往英国 , 接驾新下水的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四艘军舰回国 , 由北洋水师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任总指挥 , 邓世昌担任致远"管驾"(舰长) , 驻英使馆随员余思诒以文官身份负责"护送" , 随后写成《楼船日记》一书 。 在一百多天的接舰航程中 , 余思诒与邓世昌均驻扎在"致远"舰 , 登岸时也时常一起活动 , 得以近距离观察邓世昌统率指挥致远舰的各种演练过程 , 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
邓世昌熟悉海军各种操作规程 , 有着丰富的航行经验 , 多次镇定自若地指挥"致远"舰排险 , 处理机件损坏 。 在从新加坡出发的一段航程 , 由于没有按海图路线走 , 邓世昌一夜没有合眼 , 一直指挥、监控着整个过程 。
【邓世昌:邓世昌遗事三探:曾为俄国皇太子护航,率领三舰访问长崎】邓世昌高度的爱国心 , 不仅在体现在甲午年的薄敌陷阵 , 而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来 。 八月初四日 , 舰队停靠在地中海入海口的直布罗陀(英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去的殖民地) , 有8个流落西班牙的广东华工前来求援 , 叙述在西班牙被人欺骗的苦况 , 希望搭顺风船回国 。 邓世昌在查验了他们的证件后 , 立即找到当地的英国警官 , 了解清楚情况 , 第二天把其中两人接上船 , 并安排他们在船上做杂工 。
世界海军通例"凡水师登岸 , 行必成列 , 立必整齐 。 水勇遇各国水师官 , 皆摘帽傍立候过 。 "邓世昌从英国、地中海各港到亚丁、锡兰(斯里兰卡) , 都受到礼遇 , 只有埃及礼貌稍逊 。 当舰队抵达新加坡时 , 邓世昌与同僚登岸 , 沿途有数十个外国水勇列队而行 , 见到四个中国舰长 , 竟然不按惯例避让路脱帽致敬 。 邓世昌立即大声加以斥责 , 教育他们让路行礼等候舰长们走过 。 (余思诒:《楼船日记》 , 第105页)
文章图片
《楼船日记》封面
光绪十七年(1891) , 俄国皇储(即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中国 。 3月24日 , 邓世昌受命率领"致远"、"靖远"二舰提前抵达香港 , 为迎接护送事宜作准备 。 4月4日 , 俄国皇太子乘坐"亚速号"抵港 , 第二天一早换乘招商局"江宽"号舰前往广州访问 。 4月10日 , 皇太子再次从香港出发 , 由邓世昌率领两艘中国军舰护送 , 12日抵达马祖 , 14日到花鸟岛 。 15日 , 邓世昌率"致远"先行 , 在吴淞炮台迎接 , "靖远"则紧紧跟随着皇储座船 。 4月18日 , 俄皇储在上海换乘浅水船上溯武汉 , 邓世昌顺利完成了"随护"任务 。 (安徽版《李鸿章全集》第23册第168-170页)
随行的俄国公爵、李鸿章老朋友乌赫托姆斯基写道:"香港总督和英军司令迪格比·巴克少将前来'亚速号'拜访 。 此外 , 还来了两艘炮艇的船长(身着民族服装) , 他们是从北方(李鸿章的舰队)派来为尊贵客人护航的 。 ""中国军舰上的船员选拔自生长在岛上或大陆海岸边的水手 , 乃是上等人才 。 不幸的是 , 整个帝国没有专门的海军衙门 , 力量分散在四个彼此毫不相干的总督手上 , 指挥官都不了解欧洲战略和当代科技 。 "(《19世纪俄国人笔下的广州》第196页)穿过台湾海峡的时候 , 船队遇到大雾 , "有一点让人很吃惊 , 两艘中国护航舰一分钟也没有落后于我们 , 它们设法不鸣笛航行 , 偶尔陷入滩上急浪中 , 然而仍然坚持执行李鸿章的命令 。 "(同书第241页)在俄国船只受浓雾影响被迫打散队形的情况下 , 邓世昌能让"致远""靖远"紧紧跟随皇太子座船 , 显示出高超的指挥艺术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俄国皇太子游览广州华林寺
1893年再访长崎
光绪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1893年3月11日) , 邓世昌率"致远"、"超勇"、"扬威"三舰访问日本长崎 , 此事在各种清末海军史著作中都没有叙述 , 各种邓世昌传记也都失载 。 冯青在《中国近代海军与日本》一书中 , 专门有一节是"北洋舰队访日与日本的应对" , 写了1886年第一次访日与长崎事件、1891年第二次访日、1892年第三次访日 , 唯独没有谈到1893年邓世昌访日 。
1886年的北洋舰队首次访日时 , 发生了长崎事件 。 水师提督丁汝昌最初的打算只是单纯的入坞修理与补充燃料 , 孰料发生中国水兵与长崎巡警之间的恶性冲突 , 1名中国海军军官、7名水兵死亡 , 约80人受伤 , 发展为重大外交事件 。 日方实际认为清廷此举是一种"威慑"行动 , 由此加速了对华备战的步伐 。 有论者认为 , 北洋舰队的几次访日 , 给了日方了解中国海军实力以可乘之机 , 刺激了日本朝野对华的仇视心理 , 也让日方得以详细了解北洋水师的实力 , 是不明智的行为 。
丁汝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 1893年初 , 他仍然派邓世昌率3舰在海面巡逻时到长崎加煤 。 3月10日 , 《申报》提前得到消息 , 报道称:"长崎理事署及采办军煤之荣昌号 , 接得北洋水师营来信 , 悉邓正卿军门将率致远、超武(勇)、扬威三兵船东游扶桑之国 。 "
3月22日 , 《申报》以"日东耀武"为题 , 写下了详细的回顾报道:
3月11日下午4点 , 北洋水师致远、超勇、扬威三舰自上海抵达长崎 , 只听得炮声如雷霆 , 中外人士都涌到港口眺望 , 但见致远舰高悬"副统领"旗帜 , 进港时兼挂日本国徽 , 鸣炮21响致敬 , 日本军舰"海门"舰升旗、燃炮作答礼 。 片刻 , 中国驻长崎领事(当时称"理事")张桐华登舰拜会邓世昌 , 畅谈一小时而别 , 鸣炮7响相送 。 5:30分 , 邓世昌偕同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 , 穿戴官服 , 前往理事署回拜 , 张桐华以茶点招待 , 询问行程 , 邓世昌回答说 , 此次在长崎停留一礼拜 , 3月19日须动身前往高丽 , 没有时间访问神户、横滨 。 谈话完毕 , 3人回船 。 第二天 , 经办加煤的荣昌号东主 , 在"大鹤楼"宴请邓世昌 。 午后 , 邓世昌等偕同理事署翻译王某 , 前往长崎县署拜会代理知县中村 , 宾主均用英语交谈 。 13日上午 , 中村登船回拜 , 送客时鸣炮7响 。 14日晚 , 理事署宴请于三江会所 。
此次访日 , 距离甲午大战一年半 , 致远等三舰再次送上门来 , 给了日方又一次观察中国战力的一个机会 。 《申报》"日东耀武"标题 , 体现了当时社会妄自尊大的虚骄之气 , 举国上下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毫无察觉 。 "致远"为何一定要从上海到长崎加煤 , 是否属于当时北洋水师的惯常"动作" , 这个专业问题 , 尚需留待海军史专家解读 。
文章图片
致远舰(引自陈悦文章)
邓世昌两次前往欧洲接舰 , 多次往返日本 , 自身又勤于学习 , 善于观察 , 他对世界各国包括日本海军的实力、训练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 。 他心里非常明白北洋水师几斤几两 , 一直显得忧心忡忡 。 甲午年春 , 他短暂回到老家广州 , 在与新会进士谭国恩叙谈时 , "戚然谓无事则已 , 海军罔济 。 "(谭国恩:《写趣轩续稿》卷一)他知道一旦开战 , 北洋水师打不过真正的强敌 。 可以想象 , 当中日战争爆发时 , 他早就抱定与敌拼命的决心 。
谭国恩还写到 , 公馀之暇 , 邓世昌喜欢临池作书 , 收藏图书甚富 , 这跟他后人的回忆完全吻合 。 此次故乡把晤 , 邓世昌还请谭国恩为规划中的邓氏宗祠内"绎思堂"题写匾额 。分页标题
当"致远"舰即将沉没时 , 谭国恩之子谭学衡也在北洋当差 , 驾轮向前救援 , 被敌舰所阻而未果 。 谭学衡1885年就读于广东水陆师学堂第一期驾驶班 , 毕业后留学英国 , 在北洋海军服役 。 他是甲午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 这一批幸存者叶祖珪、萨镇冰、谭学衡、程璧光、刘冠雄等人 , 日后都成了清末民初海军的主要领导人 。 1896年 , 中国向英国订购"海天""海圻"两艘巡洋舰 , 派程璧光、林国祥、谭学衡等前往监造 。 1897年 , 这个团队负责驾驶两艘军舰回国 。 1905年 , 因管理安徽武备学堂成绩突出 , 被提拔到海军处副使 , 随后出任海军副大臣 。 辛亥年袁世凯复出时 , 命谭学衡代理海军大臣 , 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上以内阁阁员身份副署 , 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
文章图片
代理海军大臣谭学衡
著名挽联高邕撰书
邓世昌于1894年9月17日殉国 , 清廷隆重赐恤 , 到乙未十二月十四日(1896年1月28日)在广州光孝寺设灵开弔 , "官吏绅士 , 无论平日识与不识 , 均具生刍一束 , 叩奠灵前 。 寺中房屋虽多 , 几至无容足之地 。 挽联祭轴琳琅满目 , 美不胜收 。 "(1896年2月8日《申报》)其中最著名的挽联"
此日漫挥天下泪 , 有公足壮海军威" , 一直被误传是光绪帝御赐 。 陈明福在《海疆英魂》依据邓世昌曾孙女邓立英保存的老照片 , 指出是高邕撰书 , 但并未能有效消除误传 , 至今仍有 。 陈明福在书中写道:
邓世昌的曾孙女邓立英保存着一张世人未见过的邓世昌照片 。 照片上的邓世昌头戴瓜皮小帽 , 身穿便服 , 坐在藤椅上 , 态度安详 。 相片上端正中题有"邓壮节公像" , 左右题有对联:"此日漫挥天下泪 , 有公足壮海军威" , 下联旁书小字"光绪乙未高邕" , 下有两个印记 , 已模糊难辨 。 (陈明福:《海疆英魂》第377页)
由此可知 , 流传于世的邓世昌题联遗像 , 最右边"光绪乙未高邕"字样及两处钤印被剪掉了 。 笔者查到当年香港《华字日报》报道 , 为陈明福的结论提供了有力佐证 。
1896年1月30日《华字日报》为纪念邓世昌 , 特地将各方致祭的挽联刊登出来 , 顺序是"XXX云" , 跟着挽联正文 。 这批挽联当中 , 有一首是"水利局云:此日漫挥天下泪 , 有公足壮海军威" 。 当时广东尚未有水利局这样的机构 , 该联应该是上海南市水利局同人敬献 。 1898年8月16日《申报》报道:"南市水利局帮办高邕之司马 , 现经江海关道札饬帮办会丈局务 , 所遗水利局帮办一差 , 刻下尚未委人 。 "《申报》、《华字日报》与陈明福所亲见照片 , 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证据链 , 证明这副名联确实是上海南市水利局帮办高邕撰书 。 高邕(1850-1921) , 字邕之 ,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 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书法家 。
后来 , 笔者从邓辉粦老师转发的某藏家藏品中见到这张未经修剪的照片 , 可见到"邓壮节公像"左侧有"高邕"署名并用印 , 对联左侧另有"光绪乙亥高邕"落款 。 至此 , 问题彻底解决 , 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 , 有公足壮海军威"可确定是高邕撰书 , 与光绪帝完全无关 。
文章图片
高邕题联之邓世昌像 , 邓辉粦供图
御赐匾额"教忠资训"
1897年9月 , 邓世昌母亲郭太夫人因病仙逝于上海 , 9月10日举丧 , 灵柩暂厝广肇山庄 , 仪式极为隆重 。 《申报》采访人员不惜笔墨 , 详加论列 , 为免失真 , 将原文略加标点如下:
其前导除冲风、湾号、马执事、马吹打外 , 则有"肃静回避""提督衔广东水师营副将赏戴花翎予谥壮节三代一品封典"等衔牌二十余对 , 又有"乐善好施"黄匾一方 , 继之以制造总局所送之西乐一班 , 后随炮队营兵丁一队 , 各负刀叉、洋枪等件 , 后又有督标奇兵营健儿一营 , 荷戈执戟 , 殊壮观瞻 , 间以祭亭、猪羊亭、香亭、容亭等十余座 , 中杂清音 , 后随僧道 , 每一人张以逍遥伞一顶 , 有八人各穿花衣 , 随路吹弹丝竹 , 又有比丘尼八人执幡相送 , 后即銮架 , 又有"奉天诰命"等黄牌两对 , 诰命亭一座 , 继以西乐一班 , 顶马一匹 , 对马八匹 , 魂轿一乘 , 由子侄辈扶之而行 , 灵柩则用大红縀全金蟒绣材罩 , 以十六人舁之而行 , 前有孝帏 , 后有护卫 。 至执绋相送者 , 亲属外 , 同乡之人与壮节公之有谊者不下数十余人 , 沿途驻足而观 , 人山人海 , 殊为非常拥挤云 。 (1897年9月11日《申报》报道"寿母殡仪")分页标题
10月3日 , 《申报》又报道了光绪帝赏赐牌匾给邓母的消息 , 巡行仪式十分隆重 。 10月2日 , 邓世昌长子邓浩洪恭备香案跪迎牌匾 , 10月2日"升入黄亭 , 游行各处 , 前导除旗锣伞扇外 , 有衔牌十余对 , 如'予谥壮节''特旨旌奖''诰封一品夫人''晋封一品太夫人'之类 , 继以銮驾全副、鼓乐两部 , 及刽子军、健香亭、诰命亭 , 材官八人持刀簇拥 , 由慎余里公馆过垃圾桥 , 绕道大马路、四马路然后折回 。 "由此可知 , 邓世昌母亲及长子因家族生意关系 , 定居于上海老垃圾桥边、苏州河北岸的慎余里 。
长期以来 , 人们都说光绪帝给邓母所赐匾额是"教子有方" , 这是又一个大误会 。 《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二十三年八月辛巳条记载:"谕内阁 。 礼部奏 , 遵议御史潘庆澜奏请将已故总兵之母旌奖一折 。 已故总兵邓世昌 , 恪遵母训 , 移孝作忠 , 力战捐躯 , 死事最烈 。 伊母郭氏训子有方 , 深明大义 , 着赏御书扁额一方 。 交谭锺麟等转给祗领以示旌奖 。 寻颁扁额曰'教忠资训' 。 "光绪帝这个表彰行动 , 分成下令、实施两个环节 , 第一个环节是下达决定 , 第二个环节是由南书房翰林具体书写 , 实际写的是"教忠资训" 。 皇帝表彰郭太夫人的上谕里面有"训子有方"四字 , 或者因此而引起误会 。
邓世昌殉国后 , 光绪帝还下令在原籍广州赐祭 , 由广州知府主祭 , 1898年1月15日《香港华字日报》专门作了报道:"吾粤番禺邓壮节公蒙恩予谥、宣付史馆、赐祭一坛 , 褒忠盛典 , 至优极渥 。 月之二十一日 , 由广州府州太尊排列仪仗 , 恭赍敕书 , 用'德泰'轮船渡河前往龙珠里公之专祠致祭 , 其公子浩洪门外跪迎 。 迨至礼成 , 太守驾返 , 公子亦叩送如仪 。 祠中高悬御赐公母郭太夫人'教忠资训'匾额一方及京师大僚挽联多轴 。 "该报并录下邓氏宗祠两副对联 。
柱联:
颁彝典而荐馨 , 谥以壮节嘉名 , 万代不忘沾帝泽;拜国恩于诰命 , 锡以教忠资训 , 九泉深感颂皇恩 。
门联:
圣泽播于南阳 , 拜手庭阶 , 穆穆皇皇 , 俨若天颜咫尺;
君恩承于北阙 , 对扬休命 , 雝雝肃肃 , 居然廊庙规模 。
文章图片
香港华字日报
文章图片
邓氏宗祠
今邓世昌纪念馆(邓氏宗祠)原有匾额、对联均在"文革"中失去 , 《香港华字日报》的记载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