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笔造万端传千年:简论毛笔的名称及形制流变
自三千多年前甲骨文的出现到今天现代汉字的使用 , 作为书写和绘画工具的毛笔 , 在中国汉字文化和传统书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颇能代表中国书画艺术的毛笔 , 伴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与流传 , 以及中国画技法的演进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 。 毛笔是文字书写及其艺术形态中最集中的物质呈现 。 不同载体的文字实物记载、出土和流传的呈现、历代书画家的品评都成为今天我们反观毛笔名称与形制发展演变的视角 。
文章图片
(明)玳瑁管紫毫笔管长18.9厘米直径1.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一、“楚谓之聿 , 吴谓之不律 , 燕谓之弗 , 秦谓之笔”毛笔的名称演变和形成比较多元 , 它的命名并不仅仅与历史时间顺序相关 , 还与笔的用途、产地、原料、体势、笔工、大小、品质等因素相关 , 有时称法也比较随意 。 《说文》云:“笔 , 秦谓之笔 。 从聿从竹 。 ”“笔”的本字为“聿” , 最早见于甲骨文 , 文字形象表示的是手抓着由木管和兽毛制作而成的软性书写工具 。 金文的“笔”字基本继承了甲骨文的这一字形特点 , “笔”字从竹从聿 。 关于“笔”字的字形记载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体现 。 许慎云:“楚谓之聿 , 吴谓之不律 , 燕谓之弗 , 秦谓之笔 。 ”可见笔作为书写工具在战国时期由于地域方言的影响 , 其称谓并不统一 。 依照笔的用途命名 。 毛笔作为书写和绘画工具 , 其名称与形制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关 。 中国传统绘画所使用的毛笔有衣纹笔、工笔、勾线笔、面相笔、叶筋笔、圭笔(描笔)、蟹爪笔、担笔、皴笔 , 等等 。 比如 , 在工笔画中 , 勾线作为基本技法 , 在描绘衣着纹饰和规整、细致的肌理时便需要使用勾线笔、衣纹笔或者匹配规格的描线笔 。 叶筋笔和花枝俏在工笔花鸟画中同属较细的笔 , 但笔锋长度和蓄墨量又有所区别 , 且每种笔的号码和品质又有差别 。 因此我们在对毛笔进行命名时 , 也会采用用途加型号的方式 , 如小叶筋、5号勾线笔 , 或者分等次称呼 , 如一品羊毫、一品衣纹、小兰竹、小精工 。 毛笔的命名甚至与价格和昂贵程度相关 , 如湖笔中以百支毛笔的价格论“三十六两上条”“五十两兰蕊”“十五两小花”“三两寸楷” 。
文章图片
(明)仇英(传)换茶图(局部)绢本设色纵21厘米横10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产地命名 。 如宣笔、湖笔、湘毫、湖颖 。 宣州和湖州是中国毛笔制笔史上公认的两大中心 。 《考工记》里说:“天有时 , 地有气 , 材有美 , 工有巧 , 合此四者 , 然后可以为良 。 材美工巧 , 然而不良 , 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 ”可见毛笔的品质与产地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天然材质 , 以及是否有技艺精良的工匠息息相关 , 而宣州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适宜兔子和鹿等野生动物的生息 , 能够长出符合制笔要求的毫毛 。 自晋代以来 , 宣州的制笔业就已经非常有名气 , 白居易《紫毫笔》称:“江南石上有老兔 , 吃竹饮泉生紫毫 。 宣城之人采为笔 , 千万毛中拣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 , 紫毫之价如金贵 。 ”可见宣州的兔毫笔颇受欢迎 。 初唐时期 , 宣州(今安徽宣州)已成为制笔中心 , 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制作的紫毫笔被称为宣笔 。 唐代女诗人薛涛在《十离诗》第二首《笔离手》中吟道:“越管宣毫始称情 , 红笺纸上撒花琼 , 都缘用久锋头尽 , 不得羲之手里擎 。 ”宣笔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 尤以紫毫著名 。 元代以后湖笔渐渐登上中国制笔史的舞台 。 湖笔的故乡在今天浙江湖州的善琏镇 。 南宋时期 , 湖州成为士大夫隐逸酬唱生活的首选之地 , 当地文人辈出 , 带动了文房用品的发展 。 宋元兵家在江淮之间僵持四十余年 , 宣城为之凋敝 , 笔工避走江南 。 湖州免受兵家洗劫 , 成为南宋遗民聚居地 , 为湖州的制笔业做好了工匠准备 。 湖州制笔能工迭出 , 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留名史册 , “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 明成祖朱棣迁都于北京 , 随着文化中心的北迁 , 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工匠们开始入京售笔 。 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 , 对陆颖、陆文宝、徐原、施廷用等人的佳制赞赏不已 , 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 。 开在外埠的湖笔名店有北京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茅春堂;苏州贝松泉;扬州兴散寺;天津虞永和等 。 湖笔的时代流传使之维系着“毛颖绝技甲天下”的盛名 。 元代 , 湘笔也十分著名 , 主要源自郴州笔 , 与湖笔的区别在于 , 杂扎并不分层 , 不重锋颖 , 主要有水毫、兼毫 。 因原料不同命名 。 潘岳《秋兴赋》云:“染翰操纸” 。 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 , 卓荤观群书 。 ”宋人叶廷注云:“柔翰 , 笔也 。 ”“翰”指长而坚硬的羽毛 , 古人曾以羽翰作笔 , 后世便以“柔翰”指毛笔 。 “毛颖”为笔的别名 , 唐代韩愈有《毛颖传》 。 随着制作毛笔材料的丰富 , 人们也喜欢用各种毛料来命名毛笔 , 如狼毫、羊毫、兔颖、貂毫 。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的诗句“书来乞诗要自写 , 为把栗尾书溪藤” , 栗尾 , 即狼毫笔 。 再如称羊毫和兔毫制作的毛笔为“羊合兔” , 又称“二毫笔” 。 当下我们最常使用的兼毫笔 , 如“狼羊兼”等 , 都是依照笔锋的制作材料来命名 。 笔管制作材料的差异 , 往往也会因其材质或颜色等来命名 。 《诗经》云“贻我彤管” , “彤管”指的是女史所持的红色管的笔 。 扬无咎词“挥象管、擘蛮笺 。 等闲写就碧云篇” , 描绘的便是作为文房清玩的象牙管毛笔 。 经常使用的竹笔管则称为“素管” 。 以形状体势命名 。 形状体势特征往往成为毛笔命名的主要方式 。 从笔头的形状来看 , 有枣心、兰蕊、笋尖、丁香、葫芦等 。 又如湖州产羊毫笔又分“大蒜头”“鸡丝”“鹤脚”等 。 毫锥 , 则指的是毛笔的形状像锥子 , 比喻笔锋尖利 。 拟人拟物得名 。 历代文人对毛笔的喜爱 , 往往令它们被赋予拟人的色彩 , 甚至有时候还有了官位 , 如“毛生”“毛文锋”“藏锋都尉”“亳州刺史” 。 韩愈的《毛颖传》有“毛颖”“中书君”“管城子”之称 , 《文房四谱》有“管城侯”“毛元锐”之谓 。 “尖头奴”则是文人取其形似之谓 。 这一称谓出自《魏书》 , 原指北魏的名臣古弼 。 毛笔使用时间久容易脱毛 , 因此也有人戏称为“秃友”或“退锋郎” 。 文房四宝是文人书房案头摆设的基本用品 , 而笔的吸墨性和对墨的调和使用又尤能体现毛笔的特点和品质 , 故唐代书法家薛稷被戏称为“墨曹都统”“黑水君王” 。 此外 , 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顶层 , 天子用笔自然要有别于他人 , 因此需要特别定制 , 在笔的命名上自然也与众不同 。 如乾隆皇帝的御用“天子万年”笔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木管刻花卉诗句紫毫笔故宫博物院藏二、“枣心兰蕊动光彩 , 栗尾鸡距争奇雄”毛笔的形制演变经历了一个过程 。 董作宾认为甲骨文中的一些字“是用朱或墨写了未刻的文字 , 笔顺起讫 , 笔锋收敛 , 十分清楚 , 因而可以断定 , 殷代写字确是用精良的毛笔” 。 从形制来看 , 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毛笔笔杆细而长 , 顶部削尖;唐及两宋时期 , 笔杆变短 , 笔杆直径变大 。 从笔毫制作材料来看 , 早期毛笔制作主要采用兔毫等硬质动物毛 , 笔锋毛量少 , 偏细长;唐宋开始 , 不仅是兔毫等硬毫 , 而且羊毫等软毫笔亦开始流行起来 , 笔锋粗壮 。 毛笔形制的变化又同以下因素息息相关 , 比如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人们主要是席地跪坐 , 或者是跪在床或榻上 , 书写用具主要是低矮的家具 , 这种书写姿势影响了持笔姿势 , 就是一手执简或纸 , 一手执笔而书 。 由于竹简和木简每片的宽度不会太大 , 因此笔尖要偏细尖才方便写字 , 另外笔端与书写载体的距离也直接影响到笔杆的长度 。 隋唐时期 , 垂足而坐的高坐具 , 如绳床等逐渐流行 , 高足大案开始使用 , 如此影响下 , 将手腕和肘伏在书案上书写是最省力的书写姿势 , 唐太宗提出“腕竖、指实、掌虚”可达到“锋正” , 就是针对高坐具提出的执笔姿势要求 , 太宗关于执笔姿势的阐释 , 就是五指执笔法的滥觞 , 五指持笔相比较三指持笔更加稳固 , 且书写坐具较高 , 因此唐代笔杆偏粗短也满足了这一书写姿势的要求 。 今天发现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可见到不同形制的毛笔出土 。 如放马滩秦笔、睡虎地秦笔、包山楚笔、左家公山楚笔等 。 1936年 , 出土过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 , 笔迹清晰流畅 , 挥洒自如 , 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可以写出来 。 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木椁墓 , 发现战国时期楚国毛笔一支 , 竹制笔杆 , 笔头是上好兔箭毫 , 毛长2.5厘米 , 包扎在杆外围 , 裹以麻丝 , 髹漆 , 笔锋尖、挺 , 是抄写竹简木牍的好工具 。 1957年春 , 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内也发现了一支毛笔 , 竹竿兔箭毛 。 笔杆末端削尖 。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 , 在二号墓中发现毛笔一支 , 笔杆是苇质的 , 较细长 , 笔毫有尖锋 , 上端用丝线扎紧 , 插入下端孔眼内 , 笔杆末端削尖 。 秦蒙恬对制笔工艺的改良主要采用“散卓法” , 用鹿毛、羊毛、狐狸毛和兔毛来制作混合毛的笔头 , 干木料做成笔杆 , 一头劈开数片夹入笔头 , 用麻线缠紧 , 涂漆加固 。 这一制作方法后来被带到了日本 , 可以视为目前正仓院所藏缠纸法毛笔技法的始祖技艺 , 两者制作工艺和形制上有近似处 。
文章图片
(汉)居延汉笔甘肃省博物馆藏两汉及三国汉代在毛笔的制作形制上主要有三方面新发展:一是增强了笔杆的装饰性 , 尤其是天子用笔多对笔杆进行雕刻、镶饰 。 二是出现关于毛笔制作的著述 。 三是出现将新毛笔簪插在头上做装饰的“簪白笔” 。 汉代发现的毛笔实物较多 。 1931年 ,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弱水)地区汉代居延烽燧遗址 , 发现的一支西汉初毛笔 , 即汉居延笔 , 笔杆木质 。 1972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49号东汉墓中先后出土了两支毛笔 , 杆为竹制 , 刻有隶书“白马作”三字 。 外覆黄褐色狼毫 , 笔尖为紫色 , 笔杆上细下粗 。 又在同址2号墓 , 出土毛笔一支 , 笔杆竹质 。 笔杆上刻有隶书“史虎作” 。 1975年 , 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西汉初期的168号汉墓中出土一支毛笔 , 笔杆为竹制 。 在同址167号墓中也出土毛笔一支 , 与168号墓出土的毛笔基本相同 。 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烽燧遗址发现毛笔一支 , 笔杆末端削尖 。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中有一毛笔出土 , 连云港西郭宝汉墓出土的毛笔笔毫为兔毫 。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 , 毛笔的形制没有根本的变化 , 笔杆的长度、直径和笔毫长度基本一致 , 根据目前发现的文物实物归纳 , 其长度一般为18.2厘米至21.9厘米之间 , 直径0.4厘米至0.7厘米 , 笔毫长1.6厘米至2.5厘米 , 笔毫多为兔狼等硬毫 , 尖锐圆健 , 弹力好 , 笔杆上部削尖或较细 , 下端较粗 , 如史虎作汉笔、江陵凤凰山汉笔 。 三国时期魏人制作的“韦诞笔”闻名于世 。
文章图片
(战国)毛笔长沙左公山出土魏晋南北朝此时是中国书法史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 也是著名书法家辈出的时代 , 书写工具与书法创作相辅相成 。 毛笔用于书画的功能有所提升 。 传为晋代王羲之所著《笔经》 , 其书写兰亭序的“鼠须笔” , 留名史册 。 魏晋南北朝毛笔实物 , 从书写载体与简牍形制判断 , 其特点大体延续汉制 。 唐唐朝社会经济极度繁盛 , 以安徽宣城制作的紫毫兔毛为原料的精制宣笔名噪一时 。 最初 , 这种用紫毫兔毛制作的笔笔锋较短 , 硬度高 , 存墨少 , 后期制作工艺逐渐成熟 , 在毛的处理上用熟制毛 , 使之变软 , 并做成虚锋、散毫 , 出现了锋长精柔的长锋笔 , 在书法风格上呈现出纵横洒脱的表现手法 。 在唐宋时期 , 也有很多著名的制笔名匠 , 如黄晖“鸡距笔” 。 白居易《鸡距笔赋》中说:“足之健兮有鸡足 , 毛之劲兮有兔毛 。 就足之中 , 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 , 秀出者长毫 。 ”《汉书》颜师古注:“距 , 鸡附足骨 。 ”此时盛行的鸡距笔 , 笔杆粗壮而短 , 笋尖式笔头 , 鹿毫为柱心 , 麻纸裹住根 , 兔毫为外披 , 这是一种笔头形似鸡距的锋短犀利的毛笔 。 唐初的毛笔多依照旧制 , 每每以鹿毫、兔毫为柱 , 披之以羊毫 。 唐后期会昌间(公元841—847年) , 江西新淦出散卓笔 , 一改兼毫常式 , 纯用羊毫 , 毛笔的笔毫材料出现变化 。 受书法家推崇的陈氏和诸葛氏 , 尤其是诸葛高 , 在长锋柱心笔的基础上创制出“无心散卓笔” , 将笔的形制在技术上进一步提升 。 日本奈良的正仓院藏有数支唐代毛笔实物 , 据宫内厅出版的《正仓院宝物》整理毛笔藏品显示 , 这些毛笔笔杆偏短 , 且配有竹制伞形笔帽 。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哈拉和卓古墓出土的唐代毛笔 , 笔杆粗短 , 笔头粗壮 。 宋辽金北宋时期 , 依然流行兔毫等硬毫笔 , 但羊毫已较为普遍使用 。 1988年在安徽合肥城郊宋墓发现五支毛笔 , 均为竹制 。 残存笔芯 , 是麻纤维丝制成的 , 属于长锋柱笔芯 。 枣心笔是宋代毛笔的形制 , 因笔头形同枣核而得名 。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 , 有文房图 , 可见当时毛笔的形制 。 苏轼对诸葛高的制笔工艺有过这样的评价:“惟诸葛高能之 , 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 。 ”元代兰蕊笔是元代的湖州名笔 , 主要因笔头形似含苞待放的兰花花蕊而得名 。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 , 书画家追求“以书入画” , 注重写意 , 湖州产的长锋羊毫非常适应这一需求 , 且制作精良、分层匀扎 , 工艺严格 。 此时也形成了“尖、齐、圆、健”之“四德” , 成为评价一支好毛笔的公认标准 , 以善琏为代表的湖笔制作中心带动了江浙一带的制笔业繁荣 。 明清此时的毛笔工艺不仅讲究实用性 , 也更强调工艺性 , 在笔的观赏性和材质、款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 有羊毫、紫毫、狼毫、豹毫、猪鬃、胎毛等 。 在形制上出现了楂笔、斗笔、提笔、楹笔等大体型的毛笔 , 还有专门用于工笔绘画的小型毛笔 。 在笔杆的选料和工艺上更加考究 , 如竹木、金、银、瓷、象牙、玳瑁、琉璃、珐琅等 , 且配以镶嵌、雕刻工艺 , 使之成为一种工艺品 。 为了适应明清书画技法的多样化 , 制笔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清)乌木管彩漆云蝠纹紫毫笔通长26.5厘米直径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三、笔造万端:毛笔形制多元化表现苏易简《文房四谱》载:“今江南民间使者 , 则皆以山羊毛焉 。 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 , 往往亦不下兔毫也 。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兔毫笔、鹿毫笔、鸡毛笔、羊毫笔、狸毛笔、鼠须笔、貂毫笔等 , 还有采用两种及以上动物毛制成的毛笔 。 笔头采用何种材质或工艺制作直接影响到毛笔的吸墨程度和书写舒适度 。 披柱法笔头在笔头中心有笔柱 , 又称笔胎 , 笔柱外有一层薄的披毛 , 又称盖毛 。 笔柱一般由头锋毛、二锋毛、衬垫毛组成 。 其中 , 头锋毛与二锋毛是主要的书写部位 , 须选用锋颖毛 。 衬垫毛起到笔头塑型和腰部支撑、蓄墨的作用 。 披毛包围在笔柱之外 , 将笔柱抱合 , 使其使用时不容易散开 , 常常选用细毛 , 长度略短于头锋 , 长于二锋 。 披柱法笔头是现代毛笔的典型特征 。 散卓法笔头区别于上一种笔头的是这种制笔方法没有披毛 , 使用时较容易散开 , 在毛笔制作中主要有三种笔使用这种制作技法:一是笔尖开叉不影响使用效果的抓笔或特大笔;一是笔头直径过小 , 无法覆盖披毛的小笔 , 比如狼圭、勾线笔等;一是选用优质的光锋羊毫制作的长锋笔 。 束心法笔头这种笔头是用麻纸或绢帛将笔柱的大部分加以缠裹 , 仅露出笔尖部分的笔锋 , 因其笔头形状类似鸡爪后的突起而得名(鸡距笔) 。 束心的目的是为了塑造笔头的形状 , 同时可以控制吸墨 , 防止笔头吸墨过量而膨胀 。 该笔笔尖短细 , 由于缠绕了纸和绢 , 因而限制了运笔的空间 。 在魏晋和隋唐时期占主流 , 正仓院所藏的缠纸法毛笔就是使用了隋唐毛笔的形制 , 因此我们看到的奈良时代的大量写经大都是用这种笔头的毛笔书写的 。 按照笔头大小分 , 又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提笔、屏笔、楂笔、马鬃笔等 。 按笔头形状划分又可分为叶锋型、壮笋型、兰蕊型、葫芦型和蒜头型 , 即使是同一形状的毛笔也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 还有厚锋和薄锋、露锋和含锋之分 。 按柔性来分毛笔有刚性笔、柔性笔和中性笔 。 刚性笔如猪鬃笔、石獾笔、紫毫笔 , 柔性笔如羊毫笔、鸡毫笔、马毛笔 , 狼毫笔是中性笔 。 为了改善制笔工艺 , 增强毛笔的书画效果和使用的灵活性也有许多兼毫笔 , 如我们熟悉的狼羊兼 。 笔杆制作毛笔的笔杆主要为竹木牙角等硬质材料 , 还可以见到陶瓷、琉璃、漆器、玛瑙、玉石、黄金、白银等材质 。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竹笔杆 , 如苦竹、斑竹、凤眼竹、湘妃竹、紫竹等 。 辅件笔斗、笔顶通常选用牛角、象牙、动物骨头、玛瑙、翡翠、琥珀、砗磲、玉石、人造有机材料、黄杨木、紫檀等 , 在笔杆的装饰上除却竹制材料天然的花纹 , 还会采用剔红雕漆、黑漆描金或直接在紫檀等珍贵木材上描绘等方法 。 笔帽常用竹、铜皮、木头制作 , 但一般情况下在有了挂绳后 , 为了考虑透气性对毛笔的保护作用 , 不常使用笔帽 , 尤其是塑料笔帽并不实用 。
文章图片
(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局部)绢本墨笔纵30厘米横14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四、“善书不择笔”从毛笔出现开始 , 人们就将毛笔与文字的书写紧密联系在一起 。 对于书写是否要对笔进行选择 , 书法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 唐代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和裴休认为“能书不择笔” 。 而前代的书法家 , 如张芝、韦诞、王羲之、韦昶等都善制笔 , 说明他们十分重视选择毛笔以适应书写的需求 。 元人方回有诗云:“世言善书不择笔 , 此物岂可不精择 。 空弓难赠养由射 , 快剑始堪孟贲击 。 ”文人手中的笔就好比射箭手的弓、武士的剑 , 是他们手中的武器 , 哪里有不加以选择的道理?书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和选择毛笔的并不在少数 。 据说苏东坡最喜欢用诸葛笔 , 而赵孟对笔的选择十分挑剔 , 一般是先选取百余支试用 , 再选用其中较好的十支拆开 , 将选好的毫重新合并制作成一支新笔 。 针对书法史上著名的碑帖临摹和书写练习需要 ,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根据字体书写需要生产出的毛笔 。 如九成宫特制兼毫 , 采用羊毛和马盖毛制成 , 笔头直径约1.05厘米 , 出锋4.5厘米 , 笔锋柔和 , 提按均匀有力度 , 适合欧体楷书的“方圆兼备 , 以方为主 , 点画劲挺 , 笔力凝聚 , 欹侧险峻” 。 以著名书法作品为例 , 陆机《平复帖》主要采用秃笔的笔触 。 而《祭侄文稿》当为鸡距笔书写 。 颇具辨识度的瘦金体 , 是散卓笔的极致代表 。 而《寒食帖》正是苏轼喜爱的诸葛笔所书 。 陆游的《自书诗帖》的卷尾有提示为猩猩毛笔书写 。 陈献章《自书诗卷》用茅龙笔毫书写 , 与动物毛笔相比毛硬涩、吸墨性能差 , 运笔较干 。 宋代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说:“歙本不出笔 , 盖出于宣州 , 自唐惟诸葛一姓传其业 , ……熙宁后 , 世始用无心散卓笔 , 其风一变 。 ”无心散卓笔杂以多种毫毛 , 无笔柱 , 羊毫软而长 , 大都用于提笔作书 , 尤其是用来写草书 , 可谓是宣州的名笔 。 黄庭坚称:“有吴无至者……作无心散卓笔 , 大小皆可人意 。 然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 , 著臂就案 , 倚笔成字 , 故吴君笔亦少喜之者 。 使学书人试提笔 , 去纸数寸书 , 当左右如意 , 所欲肥瘠曲直皆无憾 , 然则诸葛笔败矣 。 ”这种新型毛笔的出现也直接导致制笔技法的改变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宋)梁楷(传)右军书扇图(局部)纸本墨笔纵27.9厘米横66.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占据独特地位 , 与欧洲早期硬笔书写出笔道均匀一致的字体相比 , 软笔书写出笔道粗细和姿态富于变化的字体 , 形成了不拘一格的中国书法艺术 。 笔势的走向不仅和书家的技法相关 , 笔的形制选择也直接影响到书法绘画作品的风格和艺术形态 。 如今 , 各种形制的毛笔已不再是国人日常的书写工具 , 却更多地因其多元的形态、古旧的程度和工艺价值为收藏者所喜爱 。 (本文作者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见史简谈」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古代真有这样的刀剑吗?
- 为何基努,里维斯变身成为金刚狼的概念图,许多看到了这幅艺术图的人都表示
- 『艺术评论』从一场网络慈善义拍拉开序幕,老字号朵云轩120周年
- [艺术]职业摄影师拍瀑布的6点建议,学起来
- 【历史】古代青楼女子的暗语,现在成了口头禅,尤其是年轻人天天说!
- 『历史』在没电的古代,人们是否天黑便入睡?说出来你别不信
- 「搜狐新闻」在古代,为什么除掉对手总喜欢摔杯为号?原来有这三个原因
- 古代@古代“灭九族”为什么都不逃跑?原来逃跑才是最大的愚蠢!
- 艺术评论▲钩沉|从民国名家签名本《金丝鸟》发现了穆尼
- 「搜狐新闻」古代有九子夺嫡,他却把皇位送给弟弟,去世后仍被称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