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会常常有过这种经历 , 那就是越想急于做成一件事情 , 则越难以成功 ,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
纵观古今战争中 , 那些操之过急、求胜心切的人 , 基本来说 , 恰恰都是适得其反 , 最后以失败而收场 。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
大学时期 , 我们都学过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课程 。 所以 , 果儿借用心理学角度来撰写本文 。
这种原因的形成 , 则是源于人的某种行为或欲望过强所形成的一种结果 。
这种行为或欲望 ,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是一种动机 。
什么是动机?
动机则是能有效推进人们前进或行动的一股力量 。 还可以理解为 , 动机是一种能激发、维系人们的某种行为活动 , 以实现其心中最初期望的欲望和目的的一种行为 。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 , 动机强度的大小与处理事务或解决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是一种"倒转的U型曲线" 。
这也就是说 , 动机强度的大小与解决问题的关联性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状态 , 而最终的效果渐成正比 , 但是 , 当一个人的动机上升到某一个特定阶段的强度后 , 再持续增强 , 其最后的结果就会呈现出相反的效果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纵观古今 , 无论是在战争中 , 还是当今的社会 , 通常而言 , 我们每一个人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的动机 , 或因某些诱因所形成意愿时 , 这个人的思想态度则是非常积极的 。
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动机"则能给实际的行动添加一种强大的助推力 , 可以让这个人为了目的而奋勇向前、鼓励着我们努力拼搏 , 以致在战争中驱策着将士们在战场上斗智、斗勇 , 以赢得最终的胜利 。
可是 , 实现目标价值越髙 , 动机性则越强、思想态度也越发积极 , 同时对于一个人大脑神经中枢的刺激感就愈大 , 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则更加强烈 。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就提出一种理论公式: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伏隆"的期望理论所说的效价则是指完成某种目标对于满足一个人所需要的价值 , 而期望就是指实现目标所能够满足需求的可能性 。
我们通过"伏隆理论"则可以看出 , 激发对象对于目标的价值差得越大 , 估计实现的概率性则愈高 , 其对人所形成的激发力量也就愈大 , 以力学的角度而言 , 这是一种推动人们积极行动并走向成功的力量来源 。
不过 , 一个人假如动机强度较小 , 思想态度自然也就缺乏积极性 , 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则就会形成一种较为消极的抵制因素 , 进而形成一种悲观的、失望的心理活动 。
所以 , 我们每一个人往往因为这种较小的动机而难以做成惊天动地的大事 。
可是 , 若是一个人的目标设定过大 , 动机性太强 , 则会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活动 , 一样会使处理问题的效果降低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果儿引用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来说 , 一个人动机强度的大与小 , 都会容易发生偏离事物正常发展的基本规律 , 故适得其反 , 也会遭受失败 。
公元前201年(汉高帝元年)9月间 , 秦末汉初时期的将军 , 被刘邦封为韩王的韩王信在马邑(山西朔县)投降匈奴 , 背叛西汉 。
随后 , 韩王信勾结匈奴 , 图谋向西汉王朝发动进攻 , 匈奴冒顿单于命令分别屯驻于广武(山西雁门关)以南地区的左、右贤王各自统帅骑兵一万 , 迂回于蜿蜒曲折的山路进逼晋阳(山西太原) 。
刘邦获悉后 , 调兵遣将攻打匈奴 , 匈奴骑兵看到汉军后 , 未放一枪一弹便溃散而逃 。
不过 , 待西汉大军离开之后 , 匈奴骑兵又集聚在一起 , 再次袭扰汉朝边境 , 西汉士兵如此反复奔波 , 而又一无所获 。分页标题
于是 , 刘邦就改变了战术 , 决定采用乘胜追击的方略 。
当时 , 正值寒冬腊月 , 是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汉军在北风刺骨 , 重裘不暖的情况下 , 相继打了几场大胜仗 , 匈奴冒顿单于带着匈奴兵后撤到了代谷(山西代县) 。
汉高祖刘邦为了解除匈奴对北方边境的袭扰 , 急于全歼匈奴 , 就安排几波探子去侦察匈奴的情况 。
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也不是等闲之辈 , 就将战斗力极强的匈奴兵和强壮的战马都藏匿了起来 。
所以 , 负责侦察匈奴的探子回来汇报说 , 这些匈奴兵都是一些年老体弱 , 毫无作战能力的士兵 , 就连匈奴的战马也都骨瘦如柴 , 不要说疾步如飞了 , 就连牦牛跑的都比马快 , 我们若是能断然出击 , 则能一战即胜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所以 , 刘邦就决定御驾亲征 , 他统帅着数十万汉军浩浩荡荡地向匈奴的大本营进发 。
就在刘邦率领汉军行至句注(山名 , 山西雁门山)的时候 , 奉春君刘敬(娄敬 , 西汉时期的齐人 , 因帮助刘邦平定天下有功 , 赐国姓 , 谓奉春君 。 )慌慌张张地奔跑到刘邦面前说道:
臣此次去探听匈奴虚实 , 但所看到的情况则与以往那些能征善战匈奴兵的情况有所不同 。
按理说 , 两军对垒 , 一贯都是以军事实力来壮军威 , 以此威慑对手 。
可是 , 我们的对手却是一些残兵瘦马 , 这似乎有些不正常 。
所以 , 臣以为 , 匈奴人是刻意让我们看到这种情况 , 冒顿单于一定是另有伏兵 , 目的就是为了诱导汉军进入伏击圈 , 进攻匈奴务必要谨慎 。
刘邦讨伐匈奴的决心已定 , 十分愤怒地训斥刘敬是一派胡言 , 动摇军心 , 就下令把刘敬绑缚押解至广武 。
刘邦为了生擒冒顿、围歼匈奴 , 更担心冒顿单于远遁塞北 , 就率领着骑兵军团离开汉军大部队 , 如逐日追风般向匈奴腹地进击 。
不过 , 在刘邦行军至平城 , 亲临白登山观察匈奴敌情的时候 , 蓦然间烽火四起 , 杀声震天动地 , 匈奴伏兵从四面八方向将汉军涌来 , 遂白登山包围的是水楔不通 。
此时 , 刘邦方知中计 , 遂命令各部展开防御 , 首先抢占白登山头 , 已占据居高临下之优势;其次把守各山口的军事要塞 , 静待援军 。
冒顿单于指挥40万匈奴兵在白登山布下了天罗地网 , 将汉军的先锋兵团团团包围 , 逐一分割、聚而歼之 。
刘邦就这样被围困在白登山上整整七个昼夜 , 又没粮又缺水 , 完全是陷入了一种绝境 。
好在谋士陈平采用重金贿赂了冒顿单于的皇后阏氏 , 才使匈奴人网开一面放了汉军一马 , 刘邦借着大雾作掩护 , 惶惶不安地离开了匈奴人的重重包围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刘邦之所以能陷入匈奴人的包围 ,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就是因为其动机过强 , 急功近利的心理所导致的 。
那么 , 动机性过强 , 为什么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呢?
这是因为动机性过于强烈 , 而急于求成 , 迫不急待的心理 , 则让人的集中注意力 , 集于某一种目的物时 , 却忽略了主观意识外的一些客观因素 。 通俗地说 , 就是将目标情景中之外的其它一些问题都忽略了 。
动机过强还容易使人处于高度焦虑的一种状态 , 可能产生急躁不安的心理因素 , 这种现象则会严重影响人的大脑思维 , 并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及大脑形成错误的判断 。
刘邦身陷重围就是最好的说明 , 由于其动机性过强 , 欲望值过高 , 为了一举歼敌 , 而急功冒进 , 其初衷是好的 , 是为了解决北方的兵患;
但是 , 其处理的结果却缺乏冷静、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 将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化 , 一切都朝着有利于自已的一方面来考虑 , 自我觉得围歼匈奴、生擒冒顿单于则是手到擒来之举 , 唯恐冒顿单于跑掉 。分页标题
所以 , 欲望取代了理智 , 将期望值创建在自我一相情愿的基础上 , 故在猛烈的期望值支持下 , 仅看到了利 , 却看不到害 , 乃至将匈奴人预设的伏击圈套当成了是一种软弱可欺 , 是可乘之机之举 。
与此同时 , 刘邦之所以会失败 , 一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 不吸取他人的建议 , 二是狂躁轻敌、轻率冒进 , 其结果自然是以惨败而收场 。
老话说的好 , 心急办不成事、欲速则不达 , 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纵观古今战争史 , 因为动机性过强 , 期望值过高、轻敌冒进而惨遭失败的战例比比皆是 。
但是 , 往往由于动机性过强 , 期望的概率值过高 , 而容易发生承受不了打击或无法面对挫折的现象 。
遭受挫折 , 一种原因是头脑发热 , 急不可待 , 暴躁如雷 , 盲目蛮干 , 造成一错再错 , 另一种原因则是一蹶不振 , 自暴自弃 , 心灰意冷 。
这在心理学上来说 , 是一种实现值与期望值的关联性问题 。
期望值就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估计或事物发展可能达到的一种程度 , 这是主观现象;实现值是某一事物的实际情况或该事物发展的实际结果 , 这是客观现象 。
如果实现值小于望值 , 人们就会大失所望;如果实现值大于期望值 , 人们就会喜出望外 。
运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实现值:期望值>1=高兴
实现值:期望值<1=不高兴
期望概率越大 , 实现值越小 , 挫折心越严重 。
楚汉相争时期 , 项羽雄心勃勃 , 不可一世 , 野心颇大 , 自称西楚霸王 。
因为刘邦酝酿了一套非常完美的战略部署 , 使项羽屡屡受挫而又被围在垓下之地 , 相继几次与刘家军作战都未能取胜 , 就心灰意冷了 。
在听闻"楚歌"随风飘来 , 就心烦意乱 , 心生绝望 , 泪水随着一首慷慨悲凉的楚歌而出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柰何 , 虞兮虞兮柰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的一场悲剧由此诞生 , 最终 , 项羽因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在乌江岸边自杀以慰江东子弟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项羽由于动机过强 , 急于求成 , 结果形成连锁反应的三个层次的错误 。
一是不能冷静的全面的分析形势 , 急躁轻敌 , 不能采取稳扎稳打 , 步步为营的方针策略 , 所以导致接连受挫 , 这是第一个错误;
二是出于受挫就焦躁不安 , 心生绝望 , 产生悲观思想 , 这是第二个错误;
三是不做最后奋斗 , 以求东山再起 , 而是自暴自弃 , 采用自杀以躲避现实 , 这是第三个错误 。
可见动机过强、期望概率过高的人往往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 , 在挫折失败面前更加失去理智而一败涂地 。
那么 , 以当下职场而论 , 动机过强的心理该如何防止呢?
首先、要始终保持冷静、稳重的情绪 。 特别是至关重大问题 , 更不能紧张、焦虑、急于求成 , 也不可轻举妾动、掉以轻心 , 要稳扎稳打 , 步步为营 , 全面、深入、细致、理智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
一旦过强动机产生 , 要努力作出自我控制 , 要尽量减轻心理负担 , 放松紧张情绪 , 减少对有待解决问题的注意 , 待冷静下来后再去解决处理问题 。
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 。 在分析解决问题时 , 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 期望值切勿过高 , 要从最坏处着手 , 向最好的方向努力 , 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
本文插图
现实中 , 什么情況都可能出现 , 只要留有余地 , 做好两手准备 , 才能应付各种突然情况 , 承受住各种挫折和压力 , 也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 , 捕捉一切的时机 , 力争最好的成果 。分页标题
再次、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 因为 , 人一旦形成过强动机 , 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就极容易出现定势的心理 , 思维往往跳不出原有的框架 。
因而 , 兴奋过于集中 , 大脑神经被抑制了 。 就如人常说的"当局者迷";然而局外人则"旁观者清"的一种状态 。
纵观古代历史时期 , 有不少的"当局者" , 就是因为脑袋过热 , 听不进"旁观者"的建议 , 故一意孤行 , 所以惨遭失败 。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以人性动机、看40万匈奴为什么能包围刘邦、项羽又为何败给刘邦?】所以 , 人要一定学会善于听取部属或第三者的意见 , 这样 , 才有助于防止因为动机过强而产生的判断性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