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导语: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 , 宰相与丞相似乎一直相辅相成般的存在 , 其实宰相和丞相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 其实"宰相"只是泛称的一种制度体系 , 宰的本意其实是主持的意思 , 另外一方面就是辅佐君主的一个职位 。
历史上除了在辽代时期有明确的宰相之称外 , 其他的朝代并没有对其有这样的称呼 。 在《韩非子显学》中这样描述宰相的意思 , "明主之吏 , 宰相必起於州部 , 猛将必起於卒伍 。 "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 , 后来则指代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 清倪瑞璿曾作诗"王师问罪近江濆 , 宰相中书醉未闻"也是对于宰相职位的解释 。
丞相则最早是出现在秦国时期 ,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武王二年 , 初置丞相 , 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 "在秦始皇正式建立大秦帝国之后 , 依旧保留了丞相职位 , 我们所熟知的李斯就曾位列丞相职位 , 可谓是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的待遇 。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宰相"和"丞相"的区别的话 , 宰相是是百官之长的统称 , 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 , 宰相可以使皇帝身边任意一个可以体现出的职位 , 但是丞相却基本就是一个固定的职位 。 一、宰相的来源
1、职位上的多变性
宰相作为一种制度可以说是存在了很久的时间 , 但是以宰相为具体职位称呼的时间却非常短 , 当时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就曾记载丞相陈平 , "宰相者 , 上佐天子理阴阳 , 顺四时 , 下遂万物之宜 , 外填抚四夷诸侯 , 内亲附百姓 , 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 "虽然说陈家担任的是丞相的职位 , 但是在其文章的描述则便成宰相 , 这也就说明 , 虽然宰相的存在具体称呼非常短 , 但是当时的人们已经默认为丞相就是宰相 , 就是主宰辅助皇帝的人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西汉丞相陈平
最早设立相职位的是魏国 , 紧随其后设立此类职位的是韩国和赵国 , 虽然说职位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 , 但是在名称的称呼上 , 却是五花八门的 , 如秦国就称呼宰相为"相邦" , 而韩国、赵国、魏国则称呼为"相" , 楚国则又是称之为"令尹" 。
或许就是从一开始的时候 , 宰相的称呼就实在的千奇百怪 , 所以在造成了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 , 虽然职位一直没有变 , 但是称呼却多的数不胜数 。
从现在考古发展的过程中曾发现 , 秦国东陵器物上曾刻着这样的金文"八年相邦薛君 , 丞相殳" , 若是将这句话细细解释下来 , 也是可以理解为相国和丞相处于的就是一种正副职位 , 两个职位相辅相成 , 互相依靠辅佐皇帝 。
只能说每个时代的"宰相"职能 , 都有它存在的不同方式 , 这些不一样的名称是落实在不同职位上的 , 有些名臣或许曾有过力挽狂澜 , 或许有人有过权倾朝野 , 但却不能成为明确意义上的"宰相" 。
2、称呼上的发展性
宰相这个职位称呼虽然在后世一直在不断演变 , 但是其中心思想却是一会都没有变的 , 这或许就和当初创立这个职位之处的时候 , 坐上此等位置的都是非常有才干的人有关吧!
毕竟我们所熟知的 , 秦国的李斯 , 齐国的管仲 , 赵国的蔺相如 , 这些可谓是到如今都是琅琅上口的人名 , 也是或多或少有些许的影响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管仲
自秦始皇之后 , 建立了一系列的废分封 , 设郡县 , 废诸侯 , 设官吏的制度 , 皇帝也不再似西周时期 , 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 , 反而是改为任命官僚 , 以此向全国发号施令 , 那这是就必须出现一套有制度化的官僚机构 , 这其中就需要不少的宰相大臣来辅佐政务 。
于是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了 , 随着封建制度对于国家的统治 , 宰相制也就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分页标题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秦朝郡县制
汉朝时期刘邦 , 执行的黄老的无为而治 , 经过一番对于秦制度的去粗留精的制度改革后 , 依旧保留了相国制度 , 此时的丞相则是相国的副手职位 。 这一改变一直延续到汉哀帝时期 , 哀帝将丞相的称呼改为了大司徒 , 至此丞相之称一共存在了有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
3、功能上的分化性
"或有劫持宰相瑕疵 , 而获酬谢 , 或有喧聒时人视听 , 求见发遣 。 "汉朝时期相国的职位被分化为太尉和御史大夫 , 但是依旧保留了丞相 , 这也就是俗称的三公制 , 但其实这也就是三个宰辅的功能 , 但是在东汉初年时期 , 为了加强君主权利 , 权归君主 , 逐渐的三公就变成了一种空头衔 , 一直到汉献帝时期 , 曹操担任丞相时期 , 权利才又开始复苏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曹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由于国家时时处于一种分裂的统治状态下 , 所以对于宰相、丞相的称呼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杂乱的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如三国时期魏国就是设立相国 , 蜀汉设立丞相 , 吴国也是如此 , 其中蜀国的诸葛亮算得上是在丞相位上鞠躬尽瘁第一人 , 诸葛亮死后 , 一直都被视为历代丞相的楷模 , 至此以后蜀国不再有人担任丞相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诸葛亮
晋朝始建立省事 , 尚书省、门下省开始执行多相制 , 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 , 宰相不在局限于某一个职能部门 , 而是与三公都被并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 南北朝时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
此时也可以说是宰相这个名词存在感最低的时候 , 丞相虽然也是时而存在 , 时而废弃的状态 , 但是却也是要比宰相名词存在感要高一些 。 二、三省六部制对于宰相职能的强化
1、隋朝的多人共管 , 多岗多人制度的运用
隋唐的社会制度发展 , 可以说是将宰相制度推向了一个高潮 , 隋朝开立的三省六部制可谓是将宰相功能的具体划分 。
隋朝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 它可谓是将南北朝时期的很多制度进行了继承 , 改革与创新 , 将其精华留下 , 糟粕去除 , 创造出了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隋朝三省六部制
隋朝废立三公制度 , 建立三省长官为相 , 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 此时可以说是"相权一分为三 , 相互牵制监督" , 这样可以削弱相权 , 提高君权 , 使得国家可以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 也避免了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出现 。
魏晋时期可谓是将汉朝时期的制度学了十足 , 而隋朝就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 虽然说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 , 但是却也为朝代更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政治制度 。
2、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的高度发展也推动宰相制度的发展 , 其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 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 , 三省取代宰相 , 其作用是分化相权 。
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中央政务 , 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其长官称尚书令 。 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 , 是决策机构 ,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 。
李世民继位后 , 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 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制约 , 三省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 大权收归皇帝 , 达到了分化相权的作用 。分页标题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独相"转化为"群相"的转变 , 使得宰相主要是统帅文武百官 , 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 。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做出了一些改变 , 就是在尚书省设立了唯一的长官尚书令 , 由皇子赵公李世民担任 。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 , 尚书令一职空缺 , 多宰相的制度被正式化 , 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长官被认为宰相 。
唐高宗永淳元年 , 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更是将宰相变成了不再具有绝对权力的人,促使中央集权大为加强,于是也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 。
神龙元年 , 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 , 从初唐直到唐睿宗景龙四年 , 参豫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 , 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 三、宋朝对于宰相的大变革
1、第一次的改革之为了国家稳定
宋朝时期对于宰相这个制度体系 , 曾经有过五次重大的变革 。 宋朝初年 , 天下刚从唐末混乱的藩镇制度中稳定下来 , 宋神宗当时的思想就是要稳定国家局面 , 不能再出现动乱状态 , 那自然政治制度就要进行一番改建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宋朝两府三司制
于是乎 , 他便重新设立了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事项 , 宰相权利被枢密使和三司使所分化 。
宰相之权既已分削 , 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 , 相权益弱 , 从而促使君权却由此加强 。 但也就是这样的制度改变 , 使得三省制度彻底开启了它消亡史 。
2、第二次的改革之分化相权权利
这样的制度执行了几年之后 , 又由于本身此时的国家依旧是处于一种调整状态 , 所以宋神宗开启了第二波的宰相改制制度 , 这个制度也就后来被人们经常提起的"元丰改制" 。
这次的改制恢复了唐朝时期的三省制度 , 设立了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 , 但是这三个职位的设立却可以说得上是有名无权的虚职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宋神宗
后来宋神宗还仿照唐朝设立了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 ,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 代行中书令的职权 , 他们为正宰相 ,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 , 所有人共同听命于皇帝的调令 , 却有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更加细化的相互监督 。
3、第三次与第四次的改革是政治制度自身的较量
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和少宰" , 由太宰兼门下侍郎 , 少宰兼中书侍郎 。 钦宗靖康年间 , 又废除太宰和少宰 , 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蔡京 , 那时由于徽宗在位期间 , 一直不务正业 , 所以也导致当时的宰相蔡京权利达到了一个顶端 , 成日与童贯、高俅厮混在一起不理朝纲 , 也就是这种高度的放权致使了蔡京的专权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宋徽宗
在南宋时期国家又经历了一次宰相制度改革 , 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 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 , 为副宰相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 , 国家的政府制度也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宋朝最初的状态 。
4、第五次的改革是一场分分合合的宰相权利收尾
孝宗乾道八年又将之前所有被分化带出去的宰相虚职 , 又进行了资源整合 , 除去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 将左右宰相设立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 , 之前的对于六部的不同划分也全部归还到了宰相的手中 , 至此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务 。
经过这番分分合合的宰相制度的重组之后 , 就完全体现出了统治者一直想利用分散组织机构的权利 , 防止某一人的一家独大 ,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了统治者有意的要凸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 四、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皇权的推崇 分页标题
1、相权消亡的先兆
明朝在朱元璋的建立下 , 可谓是一个很推崇皇权之上的人 , 他对手下的管理可以用事无巨细来形容 , 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 , 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的职位 , 至此在明朝时期在无丞相的职位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明朝的中央集权
虽然在后来政局的发展中 , 明朝建立起了内阁首辅 , 但是此项职务却与以前朝代的宰相和当朝已被废除的丞相的职责相差万别 。 那时的内阁首辅因为只有参议权却没有决策权 , 这个制度模式也决定了内阁首辅只是皇帝陛下一个人的帮手而已 , 最终的决定权依旧是把握在皇帝的手中 , 这样也极大的体现了皇权控制朝廷的最大化 。
或许皇权至高无上 , 独一无二的特质就变相促进了相权的消亡 , 当相权不在具有决定权的那一刻 , 就体现出了相权的衰落 。
2、军机处彻底取代相权
朝代更迭到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时期 , 可谓作为一个外来的马上民族 , 很多文化还是保留明朝时期的特质 , 如王宫直接就用了明皇宫 , 制度上也很多都是继承了明朝的 , 但是清朝也有一些创新 , 如设立大学士 , 但是这些学士们 , 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皇帝的智囊团作用 , 这些学士可以给皇帝出主意 , 但是绝对不能替皇帝做决定 。

『笑面人小亚』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本文插图
清朝的政治制度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 , 可谓是将大学士们的智囊团的作用也被架空 , 但是这些种种的做法 , 都体现出了皇权专制 。
这一切也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的固化 , 皇权专制的高度集中 , 皇帝彻底成为了一个至高无上九五之尊 , 再也无人能撼动到皇帝的地位 。 但也就是因为高度的集权制 , 使得国家越来越封闭 , 最终彻底影响了社会近代化的发展 。
结束语:宰相制度也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灭亡 , 这场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完全表现出了一种 , 臣子与皇帝之间的角逐 , 最终以皇权逐渐集中 , 专制制度被强化的模式存在 。
其实细想这一切 , 宰相制度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产生 , 最终也因为不适应社会发展而被遗弃的一个过程 。 所以说 , 无论是"宰相中书"还是"丞相祠堂"这一切不过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产物而已 。
参考文献:
孔令济《管理思想的演变》
林荣远《经济与社会 》
林 仙《浅谈韦伯的官僚制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