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_本文原题: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编者按
电视剧《围城》在20世纪90年代热播 , 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部小说的趣味 。 它因为充满了丰富的讽刺性隐喻和各类掌故 , 也就更能激发有心人探赜抉微的兴趣 。 赵一凡就在当年做过一次尝试 , 他将读《围城》的笔录索引所得 , 仿电视剧样式 , 也辑作十段 , 希望为爱好者们增添读书、观剧后的余味 。
《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文 | 赵一凡
(原载《读书》1991年03期)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连日看《围城》电视剧 , 兴味盎然 。 尤喜其中包孕丰富的讽刺性隐喻及各类有趣掌故 。 当然啰 , 电视剧不等于原著 。 虽说同行作品里它已属上乘 , 毕竟不可能把小说中精心营造的意象和寓蕴 , 全都配上旁白字幕 , 一一钩玄发隐 。 这里头导演的难处 , 一半似如钱锺书先生在《读〈拉奥孔〉》文中所论:诗不入画 , 绘画亦难复制诗中比喻(电视这类活画自会好些) 。 另一半 , 恐已由《围城》英译本茅国权导言指出 , 即此书是学者小说 , 专对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作特殊的描摹透析 。
电视剧《围城》(1990)片头(来源:youku.com)
《围城》确是本奇特之书 。 要说“难进难出” , 它不啻是座用璇玑碎锦巧构而成的中外学术迷宫 。 里头层峦迭嶂 , 径幽路险 。 仅为鸿渐、辛楣、晓芙、柔嘉等主角人物的起名用典 , 就足以让我这不通汉学的二毛子遍搜《周易》《楚辞》《山海经》 。 先生随手拈玩的西洋神话寓言 , 又岂是吾辈留学生乱掘古墓一时可考明之理?然而 , 若论其雅俗对话 , 深浅轮回 , 西中化合 , 《围城》又颇似当今欧美所谓的知识型文本或后小说 。 昆德拉畅销 , 埃柯周游列国 , 博尔赫斯到处受欢迎 , 同《围城》上银幕通译各种文字是一个道理 。
钱先生在《七缀集》里讲:文史哲学宗教等 , 皆由民俗叙事生出(比较列维—斯特劳斯);人文各科彼此系连 , 交互映发(巴赫金另名曰对话哲学) 。 因而无须拘泥于学术大道理 , 尽可自由穿越界线(德里达称作Debordement) , 采集古今谣谚和寓言掌故(埃柯小说于是被唤作Pastiche) , 辅以戏谑模仿、觑巧通变(这是否西方文论穷究的Parody与 Trope) , 便可由识而知 , 鉴古概今(福柯知识考古学何曾简明如此) 。
以此为指南 , 学生冒然欲从“洋门”入围城一游 。 方法上 , 我把钱氏各类文本 , 从《管锥编》《谈艺录》到《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 , 当成“稽查”的档案库 。 《围城》虽以小说面目单独出现 , 我却以为它与整个钱氏档案是种互文(Intertextual)关系——它从中来 , 又返回其中丰富了库藏 。 因此 , 似不宜用文学模式对它作生硬套解 。 当寓言故事读 , 或当成哲理思辨 , 历史考古 , 参禅占卦 , 猜谜释梦 , 似无不可 。 我读它时倒像是听先生居家闲谈 。 为什么不可以呢?先生曾对人讲 , 做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 。 若弄成朝市显学 , 八股文章 , 岂不俗陋 。 下面谨将我读《围城》的笔录索引所得 , 仿电视剧样式 , 也辑作十段 。 目的么 , 只想为素心爱好者们添点儿观剧后的余味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围城》书影(来源:kongfz.com)
一、列位看官 , 此时为民国二十六年夏 。 法国邮船子爵号由印度洋入南中国海 。 船上归国留学生多在舱内作“筑城之战” 。 最先亮相者却是苏鲍二小姐 。 热风里甲板上 , 她们一个冷艳如冰箱取出的桃李 , 一个黑甜似半融朱古力 。 风韵各异 , 都戴黑眼镜 。 注意 , 隐喻出现 , 请随我追索 。 钱氏《窗》文曾悠闲提及:歌德素恶戴眼镜者 。 孟子曰相人莫过于眸 。 同戴黑眼镜之人说话 , 难免眼花缭乱 。 (《写在人生边上》18页 , 下作《人生》)苏鲍竞相动人 , 且有黑镜(李梅亭也有) , 是何角色?无非守株待兔 , 候那风流唐璜上钩入围 。 故事开局 , 即暗点全书是“引诱与追求”型的戏仿罗曼史 。分页标题
不止于此 。 钱氏惯把“似是而非 , 似非而是”当作用喻原则 。 (《钱锺书论学文选》卷六72页 , 下称《文选》)尤善以博依繁喻之法 , 铺张交响 , 渐成贯通大喻 。 看官若逢喻当真 , 立究其特指 , 便显迂浅 。 既然小说中言不孤立 , 托境方生 , 我们不妨再寻两处佯谬之语 , 稍加串想:方鸿渐船上吃亏 , 在23页处(《围城》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八九年第六次印本)自叹“女人是最可怕的” 。 到上海后 , 137页又喻此埠为“希腊神话里的魔女岛” 。 按:那岛上住着塞壬女仙 , 专以曼歌妙颜劫持过往海船 , 使水手白骨布满沙滩;而希腊第一英雄俄底修斯功满回国 , 是靠神仙指点 , 堵耳朵捆手脚才冲过难关的 。 鸿渐自然不够英雄 , 在这一半《聊斋》、一半但丁地狱的语言天地中 , 他为鲍苏所动 , 得见狐仙又被勾引浮士德卖身求知的魔鬼缠住 。
《魔鬼夜访钱 锺书先生》文中 , 那鬼坦供曰:实心眼好人受我引诱时 , 只当我是可爱女子 , 可信朋友 , 可追求之理想 。 更可惧者 , 那鬼在但丁《地狱篇》里自吹 , “敝魔生平最好讲理” 。(《人生》1-5页)可见地狱之设 , 不单为西洋求知英雄 , 也向鸿渐一路中国知识分子开放 。 回头看苏鲍之秀色可餐 , 怪哉 , 怎么竟有几分相似那《红楼梦》中的警幻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钱锺书著 , 舒展选编:《钱锺书论学文选》 , 花城出版社 , 1990年版(来源:kongfz.com)
二、话说鸿渐那蠢物自情天孽海中爬上岸 , 复被抛入人欲横流的名利场 。 场子里人、兽、鬼气味交混 , 脸谱杂陈 , 变化多端 。 譬如丈人家淑英闺房中鬼气森森 , 租界里法国巡捕兽相凶横;张买办客厅内供佛香火与西洋铜臭共缭绕;苏公馆花园的香浓如葱蒜 , 又含“荤腥的肉感”——更别提贵宾沈太太身上袭人的愠羝 。 在这基督观音共管下的上帝之城 , 鸿渐由乌烟瘴气中生出烦恼 。 关于博士一案 , 作者反复曝光 , 特写他内外窘态 。 先有《沪报》上乩坛鬼魂之象 , 再衬以小偷被擒式家乡名人照相 。 癞人无奈 , 戏言文凭是遮羞树叶 , 出洋如出痧 , 出了不怕传染云云 。 书中还有诸多涉及照相、照镜、画像的讽喻笔法 。 如241页汪处厚在太太镜子里现出“人都吃得下似的”铁青脸 。 柔嘉261页为汪娴氏巧作速写:一抹朱唇十指血红 。 这是否草蛇灰线 , 婉转提醒看官置身何处 , 所遇何物?
钱氏《读伊索寓言》讨论过“狗看水中影子”故事 。 此文横出旁伸 , 延展这一古寓道:人需一镜 , 时常照看 , 以知己为何物 。 而不自知的家伙 , 照也无益 , 反害他象寓言里的狗那样叫闹 。 (《人生》44页)《围城》向西洋动物寓言借喻的痕迹不少 。 如280页写机关上司驭下属之技 , 尽学洋人赶驴 , 于驴头挂胡萝卜诱其奔命——似乎便是翻改法文《列那狐》中“贝尔纳驴”之生花妙笔 。 须说明 , 钱氏在作类似穿越时空的国际借喻时 , 讲究挪移随采 , 又不显言直道 。 他众多曲喻罕譬 , 貌诞而又合理浑成 , 且往往一喻两柄 , 作多边刺谏之用(《文选》卷四156页) 。
入书细看 , 李梅亭那家伙可谓糟糕 。 苏州寡妇一句“倷是好人” , 他即刻便忘掉“向尿缸照照影子” , 反与阿福辈作猪猡相骂跳闹 。 鸿渐呢 , 虽也时露癞状 , 比较而论总算是能照镜之“狗” 。 如他被唐晓芙厉责 , 尚会表示不再讨厌 , 遂从暴雨落汤中“抖毛”而去 。 (110页)其后又同赵辛楣苦中作乐 , 以“狗追影子丢骨头”这一母题变喻作相互调侃 。 (142页)钱氏论证 , 此种既可讥世讽人 , 也能反身自嘲的“照镜式”幽默 , 实乃对世事达观洞悉的高卓机智表现 。 它超越一般的戏谑滑稽 , 以其心力活跃突破时空与文化疆界 。 (《文选》卷二208页)这令我想到当今西方哲学追求的知识批判意识 , 以及它所强调的针对人性与主体的反省自察 。分页标题
三、鸿渐和辛楣 , 不打不相识 。 围绕酥糖小姐 , 大闹错中错 , 反为同情兄 。 这出多角恋爱戏由小说第三、四章垫底 , 伸展为一全书贯通大喻(Controling Metaphor) 。 论类型 , 它锻炼集约了多种西式小说特征 , 却又恣意破体 , 作成戏仿范例 。 请看 , 两对男女 ,, 首尾相接 , 错位追逐 , 误会不断 , 喜悲流变 。 其中既有莎翁《皆大欢喜》剧的捉对笑闹迷误之技 , 也含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式“沙龙闺秀小说”的遗风 , 更兼掠萨克雷《名利场》中丫叉布局之美(按:其间菩姬与爱米利亚 , 奥斯本和多宾 , 也因错位求偶引出悲剧箴言) 。 此外 , 如夏志清、林海的研究所示 , 鸿渐浪漫经历与菲尔丁笔下汤姆·琼斯苦追苏菲娅式好女子的经典讽刺套式多有吻合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傲慢与偏见》小说插图(来源:baidu.com)
但文学比较并非比较文学 。 钱氏“混纺出新” , 是以诗学理论的辨析抽髓为基本 。 如他在《王荆公改诗》一文中称赞道:(荆公)巧取豪夺 , 脱胎换骨 , 百计临摹 , 以为己有 。 或袭其句 , 或改其字 , 或反其意 。 集中作贼 , 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 。 (《文选》卷三292页)《围城》匠心 , 恐出其上 。 仅“同情争风”一出戏 , 即已技压中西翰墨 , 占足新诡之意 。 论效果 , 亦可谓情理双胜 , 一戏数训也 。
看官不信 , 且容我试点几处关节 。 首先 , 作者将西洋爱情故事“交错求情”格式嫁接于中国“外心”说(吕洞宾肚里有仙姑 , 仙姑肚里更有一人) 。 取其反仿形式 , 自称“连锁变幻交错单相思” 。 (《文选》卷二302页)复利用华夏兵法 , 遣词调章 , 曲写情场对阵 。 使书中人物依甲乙乙甲 , 甲乙丙丁之序逆接遥应 , 交相制动 , 阴错阳差 。 其次 , 更引入明清小说人物分身正副法 , 把男女二人已够的主角 , 暗拆作四个矛盾反衬的“自我与异我”(按:费希特苦证自我非我之同一 , 至今未决) 。 试想 , 将学者鸿渐 , 合于政治家辛楣 , 再把文纨的学识风度派给纯真天然的晓芙 , 岂非速成皆大欢喜式姻缘?但此术一未脱旧文梏梧 , 二不合现代人的情理:男子之于学、政 , 只能此长彼短;女孩修成了博士才俊 , 岂可仍葆烂漫稚气?个中离合之道 , 钱氏深析曰:凡人事皆有两面 , 理依“真谛、俗谛”并行而立 。 康德等西洋哲人曾为本体论弄到“不知我何在”的发昏地步 。 倒不如取《周易》“噬啮嗑合”之说为辨证精譬 , 以显人事分合 , 相反相成 。 (《文选》卷一218页)于是乎 , 鸿渐与辛楣你长我短 , 互为盈缺 , 一明一暗 , 角度转换中令人洞悉双方 。 文纨和晓芙前呼后应(假设文纨出国前、晓芙留学后) , 左右掣肘 , 福祸相依 , 虚实咬合 。 这大约是钱氏论述的现代人喜悲剧主题:自我分裂 , 知行歧出 。 (《人生》73页)
像是故意同理想和主体开玩笑 , 小说偏不许五·四传人轻易圆梦 。 鸿渐教书启蒙 , 辛楣从政救亡 。 二人理念歧争多化作人情俗谛 , 教人只看到为女孩子杀得你死我活 , 笑话百出 。 反因情敌离间之计 , 终又同病相怜 , 化作手足同情 。 又按:鸿渐文纨都善文学 , 辛楣晓芙并修政治 , 竟不同道相求 , 反作彼岸之恋 , 看官你道是荒唐抑或合理?
再索戏中真谛 , 一如钱氏所说:理想与现实为两码事 , 女朋友和情人绝然不同 。 休谟曾用英文列公式:是这样(Is)和应该怎样(Ought)两者老合不拢 。 (《文选》卷六191页)据此铁律 , 鸿渐只配娶不理想的柔嘉 , 忍耐中为晓芙的虚幻消逝痛彻心肝 。 他那另一半(辛楣)执迷不悟 , 小说便续写他惨遭汪娴氏(文纨幻影)诱惑的悲剧副本 。 至此 , 教训加重 , “平行线不相交”的残酷定理被确证无误 。 这一则现代中国的人生贯通大喻 , 若按俗语讲 , 正是鸿渐饿昏了头才道出的戏言:私情男女么 , 不过像烤山薯 , 吃进嘴不及闻着香甜 。 (184页) 分页标题
四、上段多说哲理 , 又有男人独白之嫌 。 待我说两段神怪故事 , 再从女权角度解释书中暗设的一副著名西洋对联 , 那上联道 , 丈夫从来是“女人的职业”;(46页)下联说 , 男子难免做“道义上的懦夫” 。 (86页)横批“有情无情哉”(学生乱加的) 。
上联“女人以丈夫为职业”这句洋话颇有来历 。 请看Jimmy张家的那位我你他小姐再不读书 , 也晓得昼夜捧诵《谋夫守夫》一类美国女儿经 。 而文纨这般高层知识女性 , 任她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 , 一旦失落理想丈夫 , 竟如失业 , 急急下嫁不避污俗 。 原因恰如《圣经》上说 , 人祖偷食禁果后 , 上帝出谕惩罚女人道:吾必使汝受孕娩之苦 , 更教你世代傍夫 , 奉其为主 。 钱氏先从社 , 会学剖读 , 谓此天经地义的男女不平等观念 , 实为中西父权宗法制度产物 。 因男人制礼设规 , 便有“双重性道德” 。 (《文选》卷二247-265页)又细察男女爱情心理因此而异 , 即士耽不如女耽 。 法国女哲斯达尔夫人言 , 爱之于男只是人生插曲 , 而于女则是生命全书 。 拜伦等亦以诗陈此说 , 颇类似中国俗谚“男子痴 , 一时迷 , 女子痴 , 没药医” 。 (《文选》卷二313页)可见中外偏见 , 根源深重 。 现代女性解放说 , 当返回原始话语 。
英国文祖乔叟的《坎特布雷故事集》里 , 曾有一粗泼巴斯妇人 , 巧说女人新生之道 , 近年来广为欧美女权理论家重视 。 故事大意是:亚瑟王麾下一骑士因性乱罪被处死刑 。 王缓刑一年 , 命犯人将功折罪 , 去查明女人们的愿望 。 那倒霉骑士为活命计 , 咬牙去访一可怕女巫 。 巫使其娶己为妻 , 并于洞房之夜暗告之曰 , 女子最重大隐秘之欲 , 是追求“自决权” 。 遂擅用此权 , 教骑士自选一生活方式:要么她将丑怪如常却忠贞不贰 , 要么变天仙娱夫 , 但会自由放荡 , 不守妇道 。 那骑士无路可寻 , 便舍弃男人私心 , 择丑为安 。 不料竟令老巫大恸 , 真情流泄中变作理想美貌贤妻(按:此乃数种版本之一)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坎特伯雷故事集》书影(来源:silexbooks.com)
虽是笑话 , 倒也警人 。 例如女人在现代之前早存自决之意 , 只因缺少条件才以守夫为业 。 一旦解放 , 心理难平 , 岂不也会蹈男人旧辙?《围城》里鲍小姐象是取了女巫的第二假设 。 沈太太之类满口高论 , 却未察私心如浊男腐儒 。 文纨虽洋派亦难摆脱“职业病” , 相形之下反不如鲍女只求病快 。 晓芙呢?真是朵红玫瑰变成蔚蓝花 , 太理想偏激了 。 如她与鸿渐摊牌 , 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 , 不准他有任何过去 。 此番自决之心 , 冷酷且毫不宽容——这同鸿渐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有何差别 。 可怜一对进步恋人 , 双双为理想所耽 。 更将有情变无情 , 却无那女巫和骑士之福 。
下联“懦夫”说自是挖苦鸿渐辛楣一类洋派现代骑士 。 此典出欧洲中世纪骑士传奇 。 法文本稍早 , 英文随之 。 因柔嘉357页骂鸿渐是说的英文Coward , 我便胡乱从十四世纪英国无名诗作《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为例 , 略释其意 。 又是亚瑟王宴群雄 。 席间一绿衣者挑战 , 请勇者砍其头 。 高文悍猛 , 拔剑立剁之 。 但见绿尸提头大笑出门 , 约好汉复见明年 , 引颈挨刀 。 高文依约寻战 , 黑森林中遇一城堡 , 为主人殷留 。 又接连三番遭贵妇引诱 , 俱以铁石之态坚拒 。 次日出战 , 遍身铠甲 , 竟被敌手一刀伤其腰 。 原来绿衣者即是城堡之主 。 为照骑士圣规考验高文 , 他先试其勇 , 无误 。 复串通妻子引其失足 。 高文未能经此“道德纯洁考验” 。 他私藏贵妇一绿腰带出战 , 原以为刀枪不入 , 结果被绿衣骑士乘虚杀翻 , 大损骑士荣誉 。
循此线索 , 便可多见小说之趣 。 鸿渐为城堡贵妇(文纨)困挠 , 软弱难断 , 反遭重伤 。 这已应合道义懦夫之名 。 “副骑士”辛楣私恋汪娴氏 , 案发后竞不敢承担责任 , 真真如那利害女子狂笑所骂:“胆子只有芥菜子那么大” 。 (274页)鸿渐旅途中只敢随柔嘉裙后混过奈何桥 。 辛楣为试自己勇气 , 硬挺着去赴文纨婚礼 。 再比如他俩去汪家相亲那折戏 , 明明见了人就没胆 , 却彼此以留学生的骑士风度自重 , 为荣誉计合伙捣鬼 , 送二女回家 。 小说终局借柔嘉之口痛骂天下如此男人 , 倒也含几分真理 。 毕竟现代人比不得中古骑士 , 苛求下岂有完男 。分页标题
五、前段谈论了中古骑士传奇 。 按理说 , 我们若要把《围城》当成那一类传奇的戏仿(Parody)或中国现代的《唐吉诃德》 , 也并非没有一点依据 。 据Theodore Huters《钱锺书传》(波士顿 , 一九八三)称 , 钱氏在牛津与索邦留学时 , 曾博习西文多种 , 涉猎文学百家 。 其中如薄伽丘、塞万提斯、赫胥黎、伊夫林·沃等讽刺名家 , 他是素喜且多心得的 。 再者 , 钱先生自己回忆过 , 他在清华求学期间 , 曾受吴宓教授(按:哈佛白璧德门下中国留学生)影响 , 有志趣于中西文化的打通与比较工作 。 (见《天下月刊》三七年四卷427页钱氏书信)
那么 , 《围城》在哪些方面相似于《唐吉诃德》呢?一般海外研究往往注重外观 。 或以唐骑士“由史诗英雄沦为世俗丑角”的漫游 , 来映照方博士先骄后挫的巴洛克式天路历程 。 或察看文本结构 , 谓两书都以上部作纸上谈兵 , 下部写出征笑料 , 以求正反扣合的讽谏效果 。
窃以为 , 唐方二位作为亦喜亦悲典型形象的真实意义 , 主要来源于他们置身其中、却又不明的重大历史转型与文化变迁背景 。 在中世纪向启蒙过渡的欧洲 , 如同由自封转入门户开放的中国 , 时代交接或换轨的历史上下文 , 必定导致知识错位及文本内在矛盾 。 用知识考古的术语讲 , 此种转型时期便充满所谓的话语断裂、差异、颠倒与冲撞 。 如同福柯在其名著《词与物》里解说 , 唐吉诃德象个滑稽的类同符号 , 在西方史上首次知识场转换之后 , 冒然且无知地闯入一个“压根不认他的世界” 。 结果是严重混淆两套表征系统 , 错将彼在(Autrui)当作此在(Autre) , 并且造成彼此可笑的误读 。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俄罗斯插画家奇斯加科夫为《堂吉诃德》所作插图(来源:shuiwy.com)
讲得太玄 , 怕钱先生骂我故作“鸟语啁啾” 。 赶紧举个大白话例子 。 且说有个北京胡同女孩 , 爱打扮且洋味十足 , 引得一老外留学生上前套近乎 , 京腔捧场道“您哪真够漂亮”(西方绅士礼貌用语) , 回答竟是翻身一骂“好不要脸”(中国规矩女孩不吃这套) 。 这便是话语的差异导致颠倒会意了 。 回头看《围城》里的例子 , 最通俗概括的一条 , 是67页效成那孩子挨老师骂 , 因他在堂上把清朝国姓爱新觉罗错记成亲爱保罗 。 这个小学生都会大笑的错误 , 就是转轨教育造成的知识错位了 。 常替效成补功课的鸿渐也犯同类毛病 。 经典一幕 , 是他回县中讲演《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堪称妙极的唐吉诃德式话语冲撞 。 那留洋博士事先大翻线装书 , 上台丢了稿子 , 只好满口亲爱保罗胡诌下去 , 却未料爱新觉罗们是怎样可笑可怕地误会他 。 于是仿效成挨骂 , 外加满城垢言秽语 , 硬赖他抽烟狎妓 , 斯人有斯疾也!(34—39页)
钱氏在《林纾的翻译》文中 , 曾借说译技风格 , 提出一系列至关重大的文化交流理论命题 , 诸如引进目标是欧化或汉化 , 转译中的化与讹标准 , 以及译者自身的媒介作用——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以作诱导、反逆 , 还是移橘为枳 , 借体寄生 , 指鹿为马?更为那些文化联络员或职业媒人设一妙譬 , 称其在出发语言和到达语言之间 , 自有一段艰辛历程 , 免不了一路上颠顿风尘 , 遭灾遇险 。 (《文选》卷六107页)若从这个特定角度透析《围城》 , 看官安能不识其中之趣 , 细细体味方鸿渐的漂泊历险及其可讴可泣的职业使命?
中国语言及文化 , 作为一种强大自足的社会交流和制约体系 , 自古就是出入不易的 。 如鸿渐所感慨 , 海通之后 , 洋务兴办以来 , 有几桩舶来货色能原样扎根 , 长存不灭?学成回国 , 刚下船即发现人事尽如常 , 希望变泡影 。 面对方遯翁这样的父老传统与小城镇的摩登作派 , 他尚能装聋作哑 , 动辄“向上海溜之大吉” 。 可到了那文明开化的首善之区 , 他岂又能躲开天天见到的各式文化讹合与混淆事件?小说上半部集中描画“新生活”场景 。 仅从放洋归来的“毛子们”嘴边 , 我们即能拾到无数的话语矛盾或“化与讹”掌故 。 比如 , 褚家宝学西哲斯宾诺莎改名 , 却用中国慎思明辨之典 。 (88页)董斜川英年洋派 , 竟习古成性 , 象遗少般言必称“老世伯、同光体” 。 (91页)苏文纨虽如租界里的政治犯 , 躲在洋文里命人吻她 , 一旦得知人家另有所爱 , 反被激出国骂“浑蛋” 。 (105页)辛楣这个美国通学足了洋人政治与情场工夫 , 临到宴客 , 也只敢仿酸儒“仗着酒勇 , 涎脸看苏小姐” 。 (99页)再配上席间诸如“外国人弃汤加胡椒吃茶叶”、“满清大员将西洋咖啡当鼻烟”之类的文化交流历史掌故 , 看官自然不难理解小说下半部接续发生的其它笑话 , 例如223页所写牛津剑桥导师制在中国安家 。分页标题
堂吉诃德有句话 , 说他读翻译书本就象“从反面看花毯” 。 钱氏就此题在《汉译第一首英语诗……》文中还谈过一则发人深思的趣闻:西洋诸多大诗人 , 最早被国人相中的却是朗费罗 。 此人好诗也够选 , 首译成中文的偏是《人生颂》 。 原来“纱帽底下好题诗” , 翻译介绍吹捧此诗的碰巧全是中外高官 。 而他们之间的“选择亲和势” , 往往支配风雅交通 , 左右知识运转 。 此类交流史上的恶作剧 , 时常捉弄教授和批评家 , 将其“严密理论系统搠上大大小小的窟窿” 。 (《文选》卷六167页)该文原写于四十年前 , 后由张隆溪发现并劝先生改作中文于一九八二年发表 。 文中要旨 , 我以为恰好呼应哥伦比亚大学EdwardSaid教授轰动欧美学界的“旅行理论” 。 (TravelingTheory , 见萨伊德《世界、文本、批评家》 , 八三年哈佛版)
此处未及与隆溪、夏志清教授等方蹉商 。 但我确实感到 , 钱先生有关论述是非常要紧而又未为海外悉知的 。 例如 , 他早于萨伊德之先强调指明 , 任何文本或理论 , 一旦离家外出游荡 , 必定遇劫变形 , 投胎转世(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在异域外邦被翻转领会出另一种或多种“虚涵”之意(Polysemy) 。 这在布鲁姆笔下是“误读的地图” 。 萨伊德书里叫作“误读合法化” 。 福柯探讨的权力知识孪生论与哈贝马斯的“交流活动理论”也与之相联 。 然而他们皆不如钱氏灵动精巧 , 竟把这一极其复杂多变的文化交流运动 , 概括为“艰辛历程 , 一路颠顿” 。 夏志清教授《现代中国小说史》中所论《围城》之“流浪汉风险小说”特征 , 是否也可在此钱氏理论基础之上加以拓展深化?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一书 , 以其独到眼光发掘并论证了钱锺书及其《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图为夏志清先生在耶鲁(来源:ifeng.com)
学生乱谭至此 , 突然醒悟自己也在误读《围城》 。 且如脱缰野马 , 与先生本意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了 。 到底方鸿渐像不像唐吉诃德 , 其实不必认真 。 先生曾说 , 是雨亦无奇 , 如雨乃可乐 。 绘画高手只画片刻 , 不描顶点 。 怀孕手法 , 含前生后 。 戏仿大师只需撮出那“一半或四分之一相似” 。 笔墨停处乃我得意之时 。 妙处不可传 , 单独传其妙 。 用字如用兵 , 虚实讲调度 。 模糊铜镜 。 半间不架 。 通变胜复古 , 求同更立异 。 狐狸多才艺 , 刺猬仅一招 。 长歌当哭 , 蚌病成珠 。 以上俱是脱空之经 , 信不信由看官自便 。 或姑妄听之 。 或觉有味 , 再看我与鸿渐辛楣一路翻山越岭 , 游荡下去——毕竟那一对和尚同我说出甚故事来 , 且听下回分解 。
一九九〇年圣诞之夜于北京
(《围城》 , 钱锺书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〇年九月第一版 , 3.0元)
(文前钱锺书头像 , 丁聪作)
C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
本文插图
【『读书杂志』旧锦新样 | 赵一凡:《围城》的讽喻与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