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纵观中国古代史 , 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可谓是屡见不鲜 , 诸如大家熟悉的唐朝玄武门之变 , 还有清朝的九子夺嫡 , 都是相当有名的残酷夺嫡事件 。
可以说夺嫡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常有之事 , 尤其是皇帝儿子多了的时候 , 就经常会出现几个野心勃勃之辈不甘于现状 , 而图谋夺嫡之事 。
但并不是皇帝儿子多了 , 就一定会发生夺嫡之争的 , 也有各位皇子相处平安无事的情况 。 诸如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 , 除却皇太子朱标仁慈宽厚以外 , 其他诸如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等亦是优秀之辈 ,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夺嫡之争 , 没有人出来与朱标争太子之位 , 甚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 在洪武朝也没有与朱标争过太子之位 。
再对比明朝之后 , 清朝赫赫有名的康熙帝 , 共有35个儿子 , 没有早夭 , 列入序齿的共有24个儿子 。 结果却有人与胤礽争太子之位 , 甚至发生了九子夺嫡乱象 , 可谓是差别很大 。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这么多儿子 , 为什么没有人敢跟朱标争太子之位 , 甚至连朱棣都不敢呢 , 清朝为什么会出相反的情况呢 , 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
一、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时间是个关键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明朝的朱标之所以没有其他兄弟与他争太子之位 , 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明朝一开国 , 甚至在没有开国时期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
像朱元璋还没有开国之时 , 在1364年称吴王之时 , 就立朱标为世子 。 到了1368年明朝开国以后 , 朱元璋成为皇帝 , 朱标这个世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太子 。
可以说明朝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 朱标身为嫡长子 , 可谓是名分早定 , 储位稳固 , 这是没有人与他争太子之位的一个关键原因 。
燕王朱棣身为老四 , 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上根本不占据任何优势 。 即使在洪武二十五年 ,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后 , 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不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 从其他儿子中挑选的话 , 也轮不到朱棣 , 因为他前面还有秦王、晋王两位兄长 。
而且朱棣虽然身为九大塞王之一 , 但是在洪武后期才因为屡获战功 , 才开始崭露头角锋芒毕露 , 甚至被朱元璋下令节制沿边军马 。 到了朱元璋在位的最后一年 , 随着晋王病逝 , 加之之前的太子和秦王病逝 , 朱棣才是成为“诸王之长” , 是要实力有实力 , 要声望有声望 。
不过在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 , 很明显当时的朱棣羽翼未丰 , 不论从哪方面来看 , 都是没资格也没实力同朱标争太子之位的 , 所以朱棣自然没有自不量力的同朱标争太子之位 。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我们再反观清朝 , 清朝初期的继承制度其实并没有确定 , 可以视为汗位推制 。 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确立继承人 , 清太宗皇太极是当时四大贝勒之一 , 经过一番权力斗争 , 才是被推选成为新君 。
清太宗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帝还有康熙帝 , 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选择 , 并非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或者幼子守灶的继承制度挑选的 , 而是因为各种原因才继承帝位的 。
清朝到了康熙帝时期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 这时候清朝已经历经三位皇帝 , 在康熙帝这个第四位皇帝时期再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 很明显已经是有些晚了 。
正因为没有一开始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 , 所以康熙帝时期再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 , 当时很多人 , 尤其是八旗之人都是理解不了 , 所以太子胤礽这个嫡次子(嫡长子早夭 , 胤礽是实际上的嫡长子)的储位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稳固 。分页标题
等到后来胤礽的兄弟陆续封爵以后 , 这些皇子有着各旗臣民的支持 , 自然是挑战太子胤礽的储君之位 , 可以说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过晚 , 是康熙帝时期发生九子夺嫡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
二、明太祖朱元璋和康熙帝两人的教育方式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身为明朝开国的皇帝 , 可谓是重典治国 , 对于儿子的教育亦是如此 , 不只是严格 , 而且很重视让皇子体验艰苦生活 , 还有尊师重道 。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诸如皇子年长一些以后 , 朱元璋就派他们到凤阳老家居住 , 以理解民间百姓疾苦 , 这个教育可以说很是实用 。 多年以后 , 成为皇帝的朱棣是这般回忆凤阳的生活时光:“朕少时尝居凤阳 , 民间细事 , 无不究知” 。
在聘请教育皇子的名儒之中 , 有一位老师叫李希颜 , 脾气古怪 , 皇子不好好学习了就是打 , 朱元璋也是理解 , 并没有发作 。
即使后来李希颜打的皇子额头有了痕迹 , 朱元璋想要发作 , 马皇后一劝解 , 也就没有发作了 。
朱元璋本就是杀伐果断的霸道皇帝 , 再加之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 , 所以这些皇子包括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 自然是老老实实的 , 不与大哥朱标争太子之位 。
康熙帝对于自己的儿子 , 则是溺爱居多 。
诸如康熙四十六年 , 康熙检查皇子的学业 , 发现不尽人意 , 但并没有认为是皇子的问题 , 反而是下令将皇子的老师徐元梦 , 当着在京皇子的面杖笞30板 。
皇子成年以后 , 经常派人干预当时的司法审判 , 诸如派人到刑部大堂上公然提人 , 还有动不动辱骂甚至殴打大臣 。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结果康熙帝并没有做出具体惩罚 , 只是下了一项规定“稍有冤抑等情 , 即赴朕前叩告 , 朕且欣然听理 , 断不罪其人也” 。 鼓励大家直接到他面前告御状 , 但是谁又敢跑到皇帝面前告皇帝儿子的状呢?
康熙如此溺爱儿子 , 客观上也是造成九子夺嫡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三、明清分封制不同
明朝藩王分封的特点是“分封而不锡土 , 列爵而不临民” 。 一般来说皇子成年以后 , 就要离开京城 , 前往封地 。
这样来看 , 就夺嫡来说 , 皇子分封外地 , 不在京城 , 远离政治中心 , 没有机会结交大臣 , 拉拢各方势力 , 是很难与太子相抗衡的 , 更不用说夺嫡了 。
诸如朱棣在洪武十三年 , 正式就藩北平 , 远离南京政治中心 , 经常出塞征战 , 虽然为他以后靖难之役造反成功打下了基础 。
但就当时环境来看 , 他是远远不及大哥朱标的 , 他这个藩王与太子差远了 , 威胁不到朱棣的太子之位 , 更不用说起争夺之心了 。
清朝在开国以后 , 除却汉人降将封的藩王分封外地 , 诸如平西王吴三桂等 。 主要是采取了“封而不建”制度 , 也就是说皇子会封爵 , 但是没有封地 , 更不用去外地 。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
之所以这样做 , 是有鉴于清朝开国初期摄政王多尔衮擅政之事 , 所以清朝的皇子不外封 , 除非外出统兵 , 一般是没有兵权的 , 只有参政权 , 而且处于天子脚下的京城 , 被皇帝监视着 , 自然也就没什么威胁可言 。
康熙帝时期 , 因为康熙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 , 各项制度不完善 , 亦没有明确规定诸位皇子不得结交大臣之类的 , 所以这些皇子就借着在京城的便利 , 有着各旗支持 , 又拉拢大臣支持自己 , 有了实力 , 自然有了野心 , 于是就与太子胤礽争夺储君之位 , 因此九子夺嫡就这么出现了 。分页标题
最后总结来说 , 明太祖朱元璋杀伐果断镇得住儿子 , 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在一开始就确定 , 加之教育得当 , 除却太子之外 , 其他儿子成年以后就分封外地 , 自然是没有人敢跟朱标争太子之位 , 没有夺嫡情况 。
康熙帝是太过溺爱儿子 , 震慑力不足 , 纵容之下自然就有野心 。 更何况嫡长子继承制度到了康熙时期才确定 , 之前并没有这个制度 , 大家自然不服胤礽这个实际上的嫡长子 , 更有不少八旗臣民支持其他皇子 。
还有清朝皇子不分封 , 留在京城 , 自然使双方矛盾越来越大 , 因此九子夺嫡便是出现了 。

宋安之@朱元璋26子没有夺嫡之争,康熙帝24子为何出现九子夺嫡?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