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添上公筷公勺,用小改变撬动健康大“收益”

时评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公共卫生、饮食健康的关注 。 在分餐制与共餐制之争中 , 公筷公勺作为折中方案 , 迅速得到了各地餐饮协会、主管部门的响应 , 纷纷发出倡议、规范 , 号召餐饮行业尽快落实 。
民以食为天 。 吃 , 在国人心目中历来都是天大的事 , 吃也早已融入到语言、文化当中 。 《礼记》中就记载了大量关于“吃”的礼仪 , 比如“共食不饱 , 共食不泽手”等内容 。 从魏晋时期开始 , 共餐制就开始出现 , 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 想要在“吃”上移风易俗 , 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
但从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角度来看 , 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无疑是更科学、更合理的选择 。 科学研究表明 , 病原微生物可以借助筷勺传播 , 引起交叉感染 , 典型的就有幽门螺旋杆菌、甲肝及手足口病 , 共餐制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
另有研究表明 , 婴儿患上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危因素就是家长使用私筷 , 接受调查的441名婴儿中 , 感染率接近50% 。 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 , 但解决方式却相对简单:科研人员明确指出 , 分餐制或者公筷可以阻断上述几种病菌的传播途径 , 也是减少感染、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
尽管这些疾病看似威胁不大 , 但随着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强 , 它们依然像幽灵一样潜藏在角落里 , 有可能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 而与分餐制带来的经济负担相比 , 无论是公共餐厅还是家庭环境下 , 公筷、公勺带来的成本几乎不值一提 , 简单的改变却能换来健康上更大的收益 , 可谓一个“划算”的投入 。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 也是尊重他人的具体体现 。 人们舍不得抛却共餐制 , 是因为共餐制中觥筹交错间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 而公筷公勺既可以保留这种情感 , 又能够降低他人与自身健康所面临的风险 , 为健康筑起一道防火墙 , 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 , 过去的一百年间 , 对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呼吁从没有停止 。 伴随着科学日趋昌明 , 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 早在20世纪30年代 , 就有人发表文章提倡公共筷匙 。 20世纪80年代甲型肝炎、2003年非典暴发之后 , 公筷公勺的呼声日渐强烈 。 如今 , 恰是移风易俗的适当时机 。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