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来也#王维诗歌作品《菩提寺禁裴迪》并不出名,后来竟然救了他的命!


假如说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发展的开端者 , 作为盛唐诗坛代表人物的王维 , 无疑是田园诗发展的有一个高峰 。
王维从小才华出众 , 20岁考取进士 。 与盛唐的大多数文人士子一样 , 当年的王维心怀大志 , 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 报效国家 。
“沙平连白雪 , 蓬卷入黄云 , 慷慨倚长剑 , 高歌一送君”(《送张判官赴河西》) , 早年的诗歌中总是洋溢着盛唐诗坛那种慷慨激昂的情愫 , 飞扬自信的意气 。

#无人车来也#王维诗歌作品《菩提寺禁裴迪》并不出名,后来竟然救了他的命!
本文插图
不过 , 真正的人生 , 往往不能一如设想 , 王维早年的仕途并不顺利 。
进士及第之后 , 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 , 是国家掌管礼乐的官员 。 不久 , 就因为伶人擅自作黄狮子舞而受到牵连——黄狮子舞 , 是只有天子才能观看的舞蹈 , 擅自表演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 王维因此而获罪贬值 , 调任济州司仓参军 , 并在那里度过了4年光阴 。
作为一个青年时期名震京华、誉满公卿的才子 , 仕途之初便遭遇这样的打击 , 王维难免会感到失落 。 而且不幸的事情似乎总是接二连三——大约在开元19年(公元731年)左右 , 31岁的王维痛失娇妻 。 妻子去世 , 对他打击很大 , 他从此孤身一人 , 没有再娶 。

#无人车来也#王维诗歌作品《菩提寺禁裴迪》并不出名,后来竟然救了他的命!
本文插图
王维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 。 先后隐居在淇上、嵩山和终南山 , 并在终南山建造了辋川别业 , 那里成为他最著名的隐居地 。
有件事情也许能够冲淡王维心中的苦闷 , 那就是结识了另一个著名的隐逸诗人孟浩然 。 两人以诗会友 , 互通声气颇为畅快 。
尽管曾经以一联“微云淡河汉 , 疏雨滴梧桐”而名震太学 , 但是孟浩然还是在科举考试中落第 , 滞留京城 。 王维和孟浩然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 。 后来孟浩然即将返回故乡襄阳 , 王维作诗《送孟六归襄阳》 ,
劝孟浩然不如回乡隐归 , 读书饮酒 , 又何必像当年的司马相如一样 , 献《子虚赋》以求功名仕途呢?
面对好友的劝告 , 孟浩然也写下了一首诗——《留别王维》 , 意思是既然知己难寻 , 不如返回故乡 , 逍遥于山水 。
后来 , 王维私下里邀请孟浩然入内署 , 正好玄宗皇帝前来 , 孟浩然赶紧藏到了床底下 。 王维向皇帝请罪并说出了实情 , 玄宗很是欣喜:“我早已经听说过这个人的大名 , 却是一直没有机会见面 , 为什么要躲着呢?”
孟浩然诚惶诚恐地出来叩拜皇上 , 玄宗很有兴致地问他 , 最近有什么新作没有?孟浩然便吟咏了自己的诗作《岁暮归南山》 。 皇帝听了有些不高兴 , 于是说:“是你自己不求仕途 , 并不是我嫌弃 , 为什么要怪我呢?”从此 , 孟浩然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入仕 。

#无人车来也#王维诗歌作品《菩提寺禁裴迪》并不出名,后来竟然救了他的命!
本文插图
可惜好景不长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 安史之乱爆发 。 次年 , 叛军攻陷长安 , 王维没来得及逃出 。 他不惜服药伪装生病 , 但是因为名气太大 , 被安禄山强行迎接到洛阳 , 软禁在菩提寺 , 并强迫他担任伪朝给事中一职 。
安禄山俘获了许多唐宫旧日的乐师伶工 , 某日在凝碧池宴请群臣 , 召来这些梨园弟子奏乐助兴 。 乐工们心念故国 , 面有悲色 , 甚至泪流满面 。
一位叫做雷海青的乐师 , 索性将乐器砸在地上 , 向西恸哭 。 安禄山勃然大怒 , 下令将雷海青在戏马殿前面肢解而死 , 惨不忍睹!
据说王维的好友裴迪来看望他的时候 , 告知了这件事情 , 王维听了之后不禁心中怆然 , 于是写下一首诗《菩提寺禁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 ,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 , 凝碧池头奏管弦 。分页标题
这首哀伤真切的诗歌 , 并不是很出名 , 但是日后却是救了王维的命!

#无人车来也#王维诗歌作品《菩提寺禁裴迪》并不出名,后来竟然救了他的命!
本文插图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 唐军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 , 王维与其他侍奉伪朝的官员都被收押下狱 , 随后押解到长安等待定罪 。
这时候 , 那首《菩提寺禁裴迪》帮了王维的大忙!唐肃宗知道了这首诗 , 并且认为足以证明王维深陷叛军 , 却忠于唐王朝之心 。
恰在这个时候 , 王维的弟弟王缙又上书皇帝 , 请求免去自己的官职 , 来换取兄长的性命 。
唐肃宗因此放过了王维 , 非但没有杀他 , 还授官太子中允 。 不久 , 又加集贤殿学士 , 后来又升迁为中书舍人 。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天 , 60岁的王维被任命为尚书右丞 , 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阶 。 次年 , 王维在辋川别业辞世 。
【#无人车来也#王维诗歌作品《菩提寺禁裴迪》并不出名,后来竟然救了他的命!】#泛文化写作营##传统文化大讲堂##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