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红色文化成为皖西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最强硬核

皖西学院地处红色资源丰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市 , 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 学校一直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 , 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2019年结合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校建设 , 在前期建设基础上 , 学校提出红色文化育人“一六八”工程 ,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践、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 红色文化成为皖西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最强硬核 。

#文化#红色文化成为皖西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最强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摄于2018年)
一张蓝图一绘到底
为强化对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的规划和指导 , 学校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的实施意见 , 将“传承红色基因 , 服务绿色振兴 , 聚力三全育人”确定为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的建设目标 , 围绕这一目标 , 设计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材、平台、作品、校园和活动的“六个融入”建设思路 , 规划了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一批校本教材、一个省级研究平台、一个红色展厅、一片红色园地、一套红色文化标识系统、一部红色舞台剧和一系列红色实践活动”的八个教育载体 。学校狠抓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的落实 , 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生动教材 , 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

#文化#红色文化成为皖西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最强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摄于2018年)
【#文化#红色文化成为皖西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最强硬核】两大工程协同发力
皖西学院源起于原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委员会原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 , 建校之初就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 是一所红色根基深厚的学校 , 百年来红色精神在皖西学院人身上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持续加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 , 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加强学校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的精神内核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 , 学校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定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工程和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工程 ,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抓下去 。为确保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意见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落好 , 将学校建设成地方红色文化研究高地、传承创新高地 , 形成可供复制的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成功经验 , 校党委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部门 , 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写入年度工作计划 , 建设效果纳入各单位的年终考核 。

#文化#红色文化成为皖西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最强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摄于2019年)
八个载体一体推进
红色文化精品课程火热上线 。学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 , 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和“三全育人” , 首批开设了《皖西红色文化人物故事选讲》《红军长征史》等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以传播红色基因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化“金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王俊开设的以红二十五军为主要内容的《红军长征史》选修课一上线就被同学们抢订一空 , 一度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 , 学校还组织了一支15人左右的“皖西红色故事”大学生宣讲团到六安市中小学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 , 仅2019年下半学期 , 宣讲团成员就深入市区小学开展宣讲10余场 。
红色文化校本教材新鲜出炉 。结合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建设 , 学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和校史精神 , 将红色精神传承教材的编写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 , 强化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建设 。2019年11月 , 《皖西红色文化人物故事读本》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 2020年学生返校后将投入使用 。根据工作安排 , 2020年《六安革命文学史》将出版 , 《大别山精神立德树人概论》《大别山革命文化概论》《皖西革命史》《大别山著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研究》等教材将陆续出版 。分页标题
红色文化研究平台强势筑基 。学校聚焦地方红色文化建设短板 , 注重发挥高校人力资源和多学科资源优势 , 着力开展“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学理研究 。2019年下半年 , 学校组织校内文、史、哲、艺等多学科资深专家组建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团队 , 积极开展“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平台的申报和系列研究工作 。2020年中心围绕大别山革命文化、大别山革命文学、大别山革命艺术和大别山精神育人四个子方向 , 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 , 全景展示、全面挖掘皖西红色文化价值 , 首批将产出系列研究论文近20篇 , 专著2部、艺术作品20副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学理研究上 , 学校一方面立足本校研究力量 , 一方面通过项目招标吸引社会研究资源 , 3月底学校向社会发布皖西红色文化研究课题6项 , 首批资助经费20万元 。
红色文化育人展厅建设有序推进 。为搭建师生常态化接受皖西红色文化教育机制 , 丰富红色文化育人渠道 , 学校拿出百万资金在校内建设“皖西红色文化育人”展厅 , 展厅按照“展示历史 传承精神 展示特色 培育新人”的原则设置了皖西红色文化、皖西学院红色校史和历代皖西学院人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三个篇章 。当前展厅建设已基本完成 , 6月将对师生开放 , 届时 , 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展馆教育 , 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优良传统 , 代代传承红色基因 。

#文化#红色文化成为皖西学院大思政建设的最强硬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摄于2019年)
红色园地建设特色鲜明 。学校深度挖掘皖西红色精神和校史精神丰富内涵 , 结合现有校园景观 , 积极开展将军园、皖西精神长廊、校史精神雕塑等红色园地建设 ,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一个个特色鲜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红色园地的建成 , 不仅丰盈了的皖西红色环境文化 , 也提升了校园环境文化的内涵 , 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更加的可亲、可感 。
红色标识系统呼之欲出 。红色基因传承是朝朝夕夕的事 , 红色文化教育是方方面面的情 , 本着将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师生学习生活的理念 , 学校设置专项建设资金 , 向校内外征集红色文化标识系统设计方案 。在征集的基础上将红色标识与校徽、校训一起广泛运用于师生学习生活用品以及对内对外宣传上 , 营造红色精神时时相伴、随处可见的教育氛围 。为持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 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性 , 红色标识征集活动将作为校党委主推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届次化开展 。
红色歌舞剧紧密开锣 。红色基因传承基础在掌握史实 , 桥梁在产生共情 , 目标在获得价值认同 。学校丰富红色史实的展示手段 , 启动红色舞台剧建设工作 , 通过师生共编共演的形式促进师生对红色精神的感知 , 强化文化认同、价值认同 。在舞台剧编创过程中 , 学校注重发挥名人效应 , 2020年启动了矛盾文学奖获得者、皖西籍著名军旅作家、皖西学院客座教授徐贵祥的作品《历史的天空》话剧编排工作 。
红色实践活动推深做实 。实践活动是精神传承和内化的重要载体 。围绕红色基因传承 , 2017年开始学校在全校大学生中推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沟通、特别能创新”“三特别”系列实践活动 , 活动覆盖体育训练、志愿服务、党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各方面 , 其中“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志愿支教活动、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红色歌曲演唱等成为红色实践活动的品牌活动 , 受到校内外的好评 。该校学生志愿者在“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志愿支教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善于沟通等特质受到“姚基金”的好评 , 一度成为全国“姚基金”众多服务队中的典范 , 2019年度被评为“姚基金”优秀合作高校 。(贾孟杰 程曼 夏春阳 皖西学院供图)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