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晋中市省级非遗项目名单(六)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民俗——
九曲黄河灯阵
“九曲黄河灯阵”(俗称“游九曲” , 变称“游迷错阵”) 历史悠久 。 传其取材于《封神演义》中三宵娘娘摆“九曲黄河灯阵”助纣抗武王之情节 。
“九曲黄河灯阵”阵式多样 , 以方形阵式居多 。 扎阵时 , 选开阔平地 , 依阵图所示 , 用火柱引孔 , 把1.5米的高粱杆插入固定做成标杆 。 阵形横竖各19行 , 行距1.5米 , 标杆总根数按全年天数计算 , 每行标杆19根 , 加之出入阵口4根或5根 , 即一日一根 , 常年是365根 , 遇闰年为366根 。 高粱杆绑扎好后 , 把糊有五色纸的油灯盏(俗称“灯围儿”) 固定在高粱杆顶端 , 现已用电灯替代灯火 。
扎好的阵图 , 外观呈方形 , 出口和入口各一个 , 阵内有多个出口和不畅通的阵道 , 俗称大阵套小阵 , 外阵套内阵 。 夜幕降临 , 灯光亮起后 , 远望一片火 , 近观曲折回环 , 灯路如流 , 形如涛涛黄河之水 , 蜿蜒奔腾而下 。 游人在阵内如线路走对了 , 就能顺利找到出口;走错了口 , 就会进入死通道 , 迂回反复 , 神志迷惑 , 只有重返走错之处 , 找到正确出口方能顺利走出 。
“九曲黄河灯阵”与民间求子习俗有关 , 榆次怀远村民拜三官许愿后 , 游黄河灯阵时会偷灯盏 , 偷了有嘴的灯盏生儿子 , 偷了无嘴的灯盏生女儿 , 愿望实现后要到三官庙还愿叩拜 。 榆社县民众则是在深夜油尽灯灭时 , 由不孕妇女将所剩红绿灯端回家中 , 端红灯者生男 , 端绿灯者生女 , 来年便会生育 , 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 同时人们也相信游黄河灯阵可祛病、消灾 。
在当代 , 榆次怀远村“九曲黄河灯阵”的传承人宇文海林热衷于此项活动 , 每年正月十五组织村民开展活动 , 影响周边村民也来参加活动 , 气氛热烈 , 乐趣无穷 。 每年元宵节期间 , “九曲黄河灯阵”还出现在榆次老城旅游活动中 , 使拜三官、游灯阵、庆元宵成为晋商社火节的特色节目 。
2009年4月 , “九曲黄河灯阵”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民间文学——
介子推传说
【「晋中」晋中市省级非遗项目名单(六)】春秋时期 , 四处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想吃肉 , 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 , 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 。 十九年后 , 重耳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 , 重赏随他流亡的功臣 , 唯独忘了介子推 。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 劝他去讨赏 , 但介子推携母隐居绵山 。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 , 亲自去请介子推 , 遭介子推拒绝 。 晋文公下令火烧绵山以逼介子推出来 , 介子推宁死不从 , 抱柳而死 。 人们在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晋文公把血书带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 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晋国日益强大 。
为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 介子推死难之日全国不准生火 , 只吃瓜果点心等冷食 , 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 , 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 发现柳树死而复活 , 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 并诏告天下 , 定“寒食节”的后一天为“清明节” 。分页标题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所载:“介子推不言禄”是介子推传说的原型 , 主要情节为:
1.重耳落难 , 介子推跟随;2.重耳登基 , 赏众臣而不及子推;3.子推携母隐居而死;4.晋文公封田志过旌介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介子推传说日益丰满 。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吟道:“介子忠而立枯兮 , 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 , 报大德之优游 。 思久故之亲身兮 , 因缟素而哭之 。 ”这一吟诵表明介子推的故事已发生变化 。 战国后期 《庄子·盗跖》载:“介子推至忠也 , 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 文公后背之 , 子推怒而去 , 抱木而燔死 。 ”第一次出现割股疗饥 , 后文公背之 , 介子推怒离去情节的叙述 , 以割股疗饥突出介子推之忠义 , 一“背”一“怒”表现出君臣关系的对立 , “抱木而燔死”情节则强化了传说的悲剧色彩 。 《吕氏春秋·介立》增加了介子推赋诗公门和晋文公悬赏寻人的情节 。
寒食节在隋唐发展为全国性节日 , 介子推传说的流传范围更加广泛 , 内容越发丰富 。 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翰府名谈·洁惠侯记》细化了重耳流亡的情节 , 突出了介子推之母的形象 , 描述了介子推被焚时的惨烈 。
随着插柳等清明节节俗的兴起 , 这一古老传说又被添进新内容 , 用以解释清明节和插柳习俗的发生 。 围绕介子推还有噪仁鸟、妒女庙、植桂树、“足下”称呼起源 , 用柳木作哀杖的来历等传说 。
当代 , 随着介子推传说发源地——介休绵山风景区的开发 , 与介子推有关的传说故事陆续被整理出来 , 同时修建清明(寒食)节展览馆 , 运用戏剧和电视剧表演介子推传说 , 这都让介子推传说在当代得到了广泛传播 。
2009年4月 , 介子推传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传统舞蹈——
昔阳迓鼓
迓鼓是一种融鼓乐舞蹈于一体 , 在昔阳县境内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 。 迓鼓约在明末清初盛行于昔阳 , 有人提出 , 其起源年代应在宋代甚至更早 。 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 , 但从迓鼓的发展流派、保留节目以及表现形态方面能找到依据 。 迓鼓表演的人物都是宋代赵匡胤、宋江等人物 , 主要情节则是摆势布阵 。 这表明昔阳迓鼓应该源自古代军旅鼓乐 , 它的原始功能极有可能是调兵遣将摆阵的军事号令 。 如果这一推断成立 , 昔阳迓鼓的历史会更古老更久远 。
昔阳迓鼓有三大派系:界都乡里安阳沟派、大寨镇白羊峪派和沾尚镇口上派 , 以界都乡里安阳沟派掌握的技艺最为全面 。 目前 , 能确认的迓鼓传承人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国年间的宋柱(1856—1930) , 其后分别是宋巨仓(1888—1972)、宋广忠、宋满亮、史志荣等 , 以及更年轻的宋惠、宋生 。
迓鼓是典型的广场舞 , 从传统组合形式来看 , 它以九面鼓为主要乐器 , 其中一面高音鼓为“引鼓” , 有指挥和领舞的功能 , 其余八面为“接鼓” , 另配两副小镲 , 两副大镲 , 两副大铙 , 四只堂锣 , 四只音锣 , 共计21件 。 迓鼓以鼓乐为伴奏形式 , 舞者就是乐手 , 舞步多用“平颠步”“扑垫步”“蹲点步” , 其表现形态为“摆阵图” 。 从鼓乐的角度讲 , 它以一呼一应为基本行进方式 , 上下句分明 , 长短句得当 , 抒情如行云流水 , 激越似呼风唤雨 , 严格的对仗平仄 , 成套的鼓谱章节 , 可长可短 , 转换自然 , 鼓乐风格独特 。
昔阳迓鼓流传下来的鼓乐部分基本齐全 , 但鼓乐演奏技巧、舞蹈动作等随着老艺人的逐年减少面临失传的危险 。
近年昔阳有关部门组织专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 , 加大对新一代艺人培养的支持力度 , 从规模和阵容上对昔阳迓鼓进行了大胆改革 , 21人的组合形态已被打破 , 最多曾组成150人的庞大队伍 , 演出场合也由过去单一广场表演发展为可在舞台上演出 , 但其舞蹈形态和鼓乐形态仍保留了原有神韵和风貌 。分页标题
2009年4月 , 昔阳迓鼓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民俗——
左权河南村“黄河阵”
左权河南村“黄河阵”起源何时无确切考证 。 当地流传春秋战国晋国卿大夫先轸转战辽州 , 死后葬于河南村后南山 , 为纪念先轸大夫 , 每年周边村庄群众都到河南村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 “黄河阵”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 当时叫“装鬼变鳖” , 明末清初年间鼎盛时期更名为“黄河阵” , 文革期间中断 。 2000年恢复后 , 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大型游艺活动 。
河南村“黄河阵”主要表演三个剧目:1.鹿鹤同春 。 表演情节是仙鹿调解黑白蛇精与仙鹤的打斗 , 没有成功 , 于是请老寿星出面收服蛇精 。 表演中不同人物的出场伴着不同鼓乐 , 寿星居中 , 金童、玉女、鹿、兔、青蛇、白蛇和若干云板簇拥左右 。 2.金和尚抓小鬼 。 表演时随着不同鼓点 , 演员带弥勒佛头像 , 肩上背着乾坤带 , 两手拿云板 , 下凡捉四个妖鬼 。 3.独角兽点兵 。 穿绿色水衣的水中之王独角兽拿着九耳连环刀出场 , 伴着不同的鼓点与鱼、蚌、虾、鳖等水怪搏斗 , 最后独角兽手举九耳连环刀完成回场动作 。 该表演的阵势如在水里 , 特别是鱼、蚌、虾、鳖的动作惟妙惟肖 。
河南村“黄河阵”中不同角色的舞步各不相同:金和尚是十字倒半步 , 前抡步 , 倒挫移步;老寿星是十字倒挫步 , 横移倒挫步;乌龟是罗圈前跨步 , 横移罗圈弹跳步;鹿、鹤、兔是弹跳步 , 分为单脚跳及双脚跳;黑白二蛇是前跨小蹲步 , 骑马大跨步 , 腾跨八字弹跳步;鱼、蚌都为小云步;虾为前抡倒挫步;大、二、三仙姑 , 金童玉女为云步;虾兵蟹将为武云步 。
河南村“黄河阵”各角色人物的道具也各不相同:老寿星的龙头拐杖、银刷 , 金和尚的钵 , 大仙姑的摇魂铃 , 二仙姑的吸魂铃 , 三仙姑的绞仙剪 , 独角兽的连环刀 , 孙悟空的金箍棒 , 哪吒的银枪和乾坤圈 , 乌龟的双锤 , 鹿的帅字旗 , 虾兵蟹将的刀枪剑斧叉等 。 文乐器有唢呐、低胡、中胡、二胡、四弦、竹笛等;武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 。
2011年6月 , 左权河南村“黄河阵”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曲艺——
平遥弦子书
平遥弦子书 , 又名“盲书” , 俗称“瞎子说书” 。 据平遥县文化志记载 , 它源于明朝末年 , 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 代表人物是清代咸丰年间的艺人王文成(艺名斗斗) , 他每日坐一木凳 , 手执一柄破旧折扇 , 表演一些有名的历史书段如 《五女兴唐传》《三国演义》《水浒》等 , 很受人们欢迎 。 后来一些盲人把当地流传的民谣小曲、故事传说编成书段 , 配上简单乐器(三弦、腿板)进行单人演唱 , 弹唱者自弹三弦 , 把两块檀木板绑在左小腿上 , 把一面小镲绑在右膝盖上 , 演奏时两腿不停地上下摆动 , 带动腿上的檀木板打节奏 。 虽是单人演唱 , 但弦、板、镲一响 , 犹如一个小乐队 。 清末时文明昌、常天禄又添加了四弦 , 解放初期时名艺人裴广礼等又加上了二胡、低胡(俗称嗡子)等 , 弥补了伴奏乐器中缺少中低音的不足 , 表演日益完善 。
弦子书内容起初为民间诙谐趣闻 , 后来加入由明眼人口授的长篇古书段 , 内容增多 。 单人演唱不能适应大段方唱 , 且盲人单独活动有很多不便 , 需结伴同行 。 多人说唱成为弦子书的主要形式 , 20世纪30年代起形成红、黑、生、旦、丑的行当 , 这增强了书段的艺术效果 。 乐器添置了大小三弦、四弦、胡琴等 。
平遥弦子书音乐旋律形成初期接近晋东南琴书和晋中民歌小调 , 后逐渐加入中路梆子和晋中秧歌的唱腔 , 当代则开始渗入流行音乐 。 开场曲牌有《梵王宫》《上包头》《抢亲》 等 。 其说唱属板腔体 , 演唱中有平板、散板、念唱板、剁板等 , 散板节奏多用于开头 , 叙述情节使用平板 , 速度平稳 。 传统唱腔一般是七字句 , 五字腔 , 依字行腔方言演唱 。 其中说白占到70% , 特点是吐字真、韵味浓 。分页标题
正式说书前都有一段西江月开场词或开场对子 , 有的是根据书段内容添加 , 有的和书段没有联系 。 现在平遥弦子书演唱书段中 , 传统中长篇有《大、小八义》《五女兴唐传》《呼延庆打擂》《杨家将》《韩湘子讨封》《青龙传》等 。 近代书段有《王婆骂鸡》《一张遗像》《蚂蚱算卦》《两头忙》等 。 现代书段有《好媳妇当家》《狗英英和董不清》等 。 盲艺人裴广礼创作有《坐协议室》《劝赌》《巧媳妇作裤》《改造二流子》《唱唱婚姻法》等 。 裴芙春创作书段有《太平箱》《接婆婆》《卖葡萄》《回娘家》等近百个作品 。 平遥县文化馆也创作了《送香油》《喂猫的碗碗早该摔》《一把手》《相亲》《中国交警好》等 。
平遥弦子书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 , 是本土乐曲、外来音乐、说唱表演长期并存并烩制成的“曲艺火锅” 。
2011年6月 , 平遥弦子书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本版文图由市文化和旅游局 成晓萍 李艳洁提供
民间文学——
老寿星传说
据《寿阳县志》记载 , 老寿星接玉帝圣旨 , 下凡到平舒乡黄岭村 , 要把黄岭壑的风口填平 , 让人们不再遭受冷风寒气的侵袭 , 过上好日子 。 他在娘胎里九九八十一年 , 黄岭壑也长了八十一丈 , 可惜他娘受不了怀胎几十年的孤独劳困 , 让他提前落地 , 导致堵黄岭壑的承诺落空 , 寿阳从此变成了“春晚无花秋早霜”的早霜多寒地带 。 老寿星出生后看到黄岭壑还是低于两面的山头 , 瞬间头发胡须白了 , 背也驼了 , 觉得无颜再见黄岭壑的父老乡亲 , 躲进深山老林潜心修炼 。
据传 , 老寿星修炼养生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松塔镇长寿山 , 建有寿仙宫 。 这长有传说中的灵芝和各种名贵的中草药 , 现还留有一口金代大中年间铸造的长寿钟 。 寿阳县还流传着老寿星堵黄岭壑、二郎担山赶太阳、寿星帮大禹治水等传说 , 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
在寿阳 , 寿星河、寿星槐、寿星洞、寿星泉、长寿寺、长寿钟等地名称谓散布于山川沟壑 。 在寿阳的圣佛山、神福山、鹿泉山、长岭的长寿山等地还发现了寿星洞、寿星桥、寿星泉、寿星飞仙石等遗迹 , 与老寿星传说相呼应 。 西北圣佛山、鹿泉山供奉的主神是老寿星 , 尖山据说是老寿星的一根脚趾 。 相传玉皇大帝让老寿星上天时 , 寿星认为自己应为家乡人留点血脉 , 便掰下一根脚趾种进了寿阳大地 , 即尖山 。
总之 , 寿阳县境内诸多老寿星的传说和遗迹 , 把寿阳与老寿星的传说紧密地联系起来 。
2009年4月 , 老寿星传说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传统医药——
榆社阿胶熬制技艺
阿胶的制作与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 养生功效显著 , 深受历代帝王青睐 , 是宫廷贡品之一 , 故有“贡阿胶”之称 。
榆社阿胶的主要原料是来自甘肃、陕西等地的优质纯驴皮 , 然后辅以冰糖、黄酒和豆油 , 用紫金山泉水熬制而成 ,其成品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 表面黑褐色有光泽 , 质硬而脆、 断面光亮 , 捣成碎块后 , 对光视之 , 棕色透明 , 具有易保存、不变质等特点 。 作为知名的山西传统滋补特产 , 它也是妇科良药 。
榆社阿胶的药理特征是性味甘平 , 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止血的功能 , 其疗效好、副作用小 , 是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心悸燥咳等症状的主药 。 它对久虚泻痢、骨蒸潮热、崩漏带下疗效甚佳 , 也是治疗贫血和妇女先兆性流产的圣药 。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 阿胶还有增强骨髓造血机能 , 促进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生成 , 改善人体内环境及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
2009年4月 , 榆社阿胶熬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 [农村电商]潮阳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 『焦作』2158万元!焦作447个老旧小区改造获省级财政资金支持
- 『农业』河南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常年在97%以上 到2022年底培育1000个省级农业品牌
- 「国家」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顺利通过省级自查验收
- 『临汾影视TV』晋中榆社:七旬老人被撞受伤,司机肇事逃逸找人“顶包”
- 「临汾影视TV」晋中榆社:七旬老人被撞受伤,司机肇事逃逸找人“顶包”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山西省开始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山西省开始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 [晋中]晋中消防开展山林火灾扑救暨山岳救援消防演练
- 「」沅江市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宣传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