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闻果立:今生愿为制窑人


秘色瓷■闻果立:今生愿为制窑人
图片

秘色瓷■闻果立:今生愿为制窑人
图片

秘色瓷■闻果立:今生愿为制窑人
图片
秘色瓷八棱净瓶
秘色瓷翻沿洗
闻果立 , 1977年生 , 浙江慈溪人 。 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人才、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现任浙江中立越窑秘色瓷研究所所长兼技术总监 。
闻果立自述:“在田野里、山坡上探索古窑遗迹 , 在破残瓷片之中寻找灵感 , 在博物馆汲取民族文化” , 对于别人来说很辛苦的状态 , 我却享受其中 , 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态?幼年时 , 我把破瓷片和瓦罐当作玩具一样玩耍 , 从未想过陶瓷会跟我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 稍大一些之后 , 父亲告知这些破东西都是收藏 , 开始有点概念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些兴趣爱好的发展成为收藏—研究—烧窑 。
我收集上林湖之各种泥、石等原生态材料 , 采尽原生态千峰之翠色数据 , 对十几种不同原料进行分类处理 , 最初进行手工捣磨 , 后借助球磨 , 对各原料的不同含量进行配制、筛选、陈腐、氧化等工艺流程 , 像配中药一样记录每次配制数据及时间 , 配制后有腐化处理 , 需长时间自行发生化学自然反应 。 我时常夜以继日地尝试材料的不同配制与瓷胎结合试烧 , 并做好控制温差、烧制时间记录 。 现在回忆起来 , 常有梦中配釉情景 , 半夜惊醒怕忘了 , 起来去配釉 , 希望梦中灵感或许取得成功 。
采访人员 孙乐怡
说起与秘色瓷的结缘 , 青年艺术家闻果立说自己出生在一个极其热爱古陶瓷文化的家庭 ,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闻长庆先生 , “家父喜欢收藏越窑 , 醉心于研究恢复越窑秘色瓷 , 先后开办博物馆和研究所 , 并著书研究学术 。 我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之下不断成长的 。 ”
【学术简评】
通过对典型越窑秘色瓷瓷片考古考证 , 并对其胎 , 釉的化学成分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 寻找并采用上林湖原生态制瓷原材料 , 经过上万次的胎 , 釉配方实验 , 用了三年多时间摸索 , 试烧 , 现已基本掌握了烧造唐五代秘色瓷的工艺技术 。
闻长庆先生、闻果立先生是该所研究、试制、生产的新越窑“秘色瓷”的行家并取得了一项阶段性成果 , 从整体来看已基本达到了唐越窑秘色瓷的烧造水平 。 这是一项集成创新技术 , 从原料分析、配方试验、造型设计、烧制工艺 , 每一项技术都是一次新的创造 , 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和途径可参考、可借鉴 。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周少华
【艺术微评】
和闻果立的交往 , 最初感到他有一种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感;再深入交往 , 就明白这其实是一种使命感 。 当他讲起越窑秘色瓷 , 他的五官都写着兴奋和自豪 , 谈着谈着 , 又会闪现出隐隐的深沉和忧虑 , 他的自豪是因为父子俩已经恢复了工艺的配方;他的忧虑是因为后面的路其实漫长并且艰辛 , 他以还原皇家官窑秘色神韵、展示“类冰类玉 , 无中生水”最高境界为自己的创作目标 , 同时希望能向更多人展示秘色瓷的神韵和历史 , 因此任重道远 , 时不我待 , 就成为他的一个表情 。
——文艺评论家 , “新峰计划”执行人 郑晓林
【师友说】
闻长庆先生与闻果立同志一心一意搞科研 , 不惜成本和代价 , 终于获得可喜的成果 。 如原料开采 , 闻先生就是到上林湖专门(特定)的生产去采挖瓷土 。 领了几十个工人深挖好几车泥 。 其中能真正采到的白石泥是不多的 。 就是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 , 一次 , 二次 , 三次……
又如秘色瓷的釉汁配方调和 , 闻氏父子更为重视 , 这也是秘色瓷烧造的关键所在 。 几十个平方调色车间 , 堆放着各种标本 。 有时候为了调好一种颜色 , 不知搞多少次配方 , 经过多少次试验 , 直到接近所需色调才会甘休 。 辛勤的付出才有了今天对秘色瓷烧造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 分页标题
秘色瓷我们研究了几十年 , 对于制作工序与焙烧工艺 , 通过闻先生他们的实践再实践 , 总结出了烧造越窑秘色瓷的经验与途径 , 并复原古法烧制成功 , 是对古陶瓷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林士民
【藏家说】
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 , 这其中最难得就是配方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借助高科技常量元素测试对比古代越窑秘色瓷资料 , 他们父子从反复烧制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 并进行备案记录 , 经过多年不断地试烧 , 他们发现普通瓷土能烧越窑 , 绝对烧不出秘色瓷 。 2011年“基因突变”后的闻氏父子却用古法恢复了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 , 取得成功 , 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 其中的跨度和难度 , 难以想象 , 堪为传奇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他们烧出了他们想要的作品 , 同时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发扬和传承瓷文化 。
著名工艺美术家、工笔花鸟画大师、乡贤陈之佛先生70多年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窑制 , 可说由道义之念而出 , 似非专求其美者 , 由道义而望和平与幸福之美而已 。 故良好祭器礼器的获得 , 实在是道义的象征 。 ”刚好 , 闻果立先生在做的 , 就是“由道义而望和平与幸福之美”的事业 , 幸莫大(博客,微博)焉 , 善莫大焉!
——东方古美术网总编 方平国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