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海上记忆·浦东30年】乘着渡轮去上班

摘要:摆渡过江 , 最怕的是碰上大雾天 。那时还没有停航一说 , 大雾中船离码头后 , 驾驶员在雾茫茫的江面 , 就凭着烂熟于心的航行线路 , 慢慢向江对岸驶去 。而这时 , 码头上的工作人员就猛敲挂在码头边的铁钟 , 为驶来的渡轮引航 。在布满雾霾的江面上 , 只听浦江两岸铛铛铛的敲钟声 , 此起彼落 , 传得很远 。

『上观』【海上记忆·浦东30年】乘着渡轮去上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观』【海上记忆·浦东30年】乘着渡轮去上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世纪70年代 , 我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浦东塘桥的一家铸铁厂工作 。报到前 , 我特意先去“打了一下样” 。工厂就坐落在浦东黄浦江畔 , 要在浦西的南市外马路上的董家渡 , 搭乘塘董线渡轮过江 , 出码头后穿过上港七区煤码头 , 在一条名为茂兴的小路上 , 就到了我的目的地 。
【『上观』【海上记忆·浦东30年】乘着渡轮去上班】当时打浦桥隧道刚刚开通 , 尚未通行公交线路 , 轮渡还是市民往来浦江两岸的唯一交通工具 。全市近20条轮渡线年客运量巨大 , 每天早晚高峰 , 百万市民过浦江的场面十分壮观 。创始于1911年的上海轮渡 , 成了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之一 。
我进厂后被分配在炉灶组 。上早、中班 , 避开了常日班上下班渡轮早晚高峰时段 。那天 , 第一次正式上早班 , 我凌晨五点半赶到董家渡渡口时 , 天还未亮 , 对岸港区码头上的灯光倒映在江中 , 光亮浮动 。我在售票窗口买了一枚绿色筹码 , 扔在码头入口处的铝质储码斗里 , 进入候船室 。不一会 , 渡轮从对岸驶来 , 靠上码头后 , 候船室的铁质网格门吱呀吱呀打开 , 我顺着引桥走上码头 , 踏上渡船 。
渡船设施比较简陋 。船中间靠船头部分是驾驶舱 , 一位驾驶员坐在高高的椅子上掌舵开船 。船舱四边是木制椅子 , 供乘客们休息 , 船头是开放的 , 乘客可站立眺望江景 。船舱呈敞开式 , 任由江风掠过 , 只在冬季来临时会盖上一层厚帆布 , 以遮住刀刮似的寒风 。我那时年轻好奇 , 每次上船总是立在船头 , 观望浦江两岸景色 。有时还会站在驾驶室旁 , 看驾驶员怎样转动舵轮驾驶渡船 , 船靠岸时 , 又看水手如何将缆绳套入码头上的铁缆桩 , 使劲收紧缆绳 , 让船徐徐靠上码头 。碰上潮水涨退 , 船体与码头有高低落差时 , 水手会站在船舷旁 , 大声喊道 , 上下当心 , 注意高低!驾驶员也会走下驾驶台 , 帮着一起维持上下客流秩序 。
进工厂第二个月 , 厂里帮我们统一购买了轮渡月票 。那时 , 轮渡是从浦西到浦东单程购票 , 人过江每次0.06元 , 自行车过江每次0.12元 。从浦东回浦西则不需买票 。一张轮渡月票票价是1.50元 , 像公交月票一样 , 上面贴有照片 , 盖着钢印 , 可在全市浦江沿线轮渡上通用 。有一次 , 我上班时忘带了月票 , 就拿着工作证虚晃了一下 , 也混过去了 。后来一想 , 像我们这样天天过江的老面孔 , 那些监票人员对我们可能早就“面熟目生”了 。
摆渡过江 , 最怕的是碰上大雾天 。那时还没有停航一说 , 大雾中船离码头后 , 驾驶员在雾茫茫的江面 , 就凭着烂熟于心的航行线路 , 慢慢向江对岸驶去 。而这时 , 码头上的工作人员就猛敲挂在码头边的铁钟 , 为驶来的渡轮引航 。在布满雾霾的江面上 , 只听浦江两岸铛铛铛的敲钟声 , 此起彼落 , 传得很远 。
有时 , “老司机”也会迷路 。那一个雾霾天 , 渡轮循着钟声而去 , 应驶往塘桥码头的 , 却开到了杨家渡码头 , 大家都傻了眼 。定了定神后 , 驾驶员才再小心翼翼地把船开回塘桥码头 。
每天浦江落潮 , 是轮渡站工作人员需格外小心的时候 。因为潮位低 , 引桥的倾斜度就会很大 , 人走在上面问题还不大 , 而载物的黄鱼拖车 , 从地面下码头 , 引桥的倾斜度越大 , 车的冲力也就越大 。而这时 , 光靠人力刹车是刹不住的 。工作人员就会用带大铁钩的绳子钩住拖车 , 慢慢往下放 , 一直放到码头上车停稳了 , 才收回绳子 。但有时也会出现意外 , 有一年夏天 , 我中班下班 , 见码头引桥上一辆装满蔬菜的黄鱼拖车驶到一半 , 铁钩突然滑脱 , 那车猛地向下冲去 , 在车头把车的农民见状 , 赶忙朝旁边一跳 , 只见那车沿着引桥一直飞速冲向码头 , 直接跌入江中 , 满车的蔬菜浮满了水面 。那农民呆呆地站在码头的灯柱下 , 吓得说不出话来 。分页标题
乘了十多年从浦西到浦东的轮渡后 , 20世纪80年代 , 我离开了浦东那家工厂 , 去浦西工作 。然而 , 结婚后 , 我又搬到浦东暂住 , 再度开始从浦东到浦西的摆渡生活 。这时 , 浦东正处于开发开放的前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