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济宁市一院线上举行“巴林特小组”讨论会

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 。 为了舒缓压力,强健心灵,3月25日下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场线上“巴林特小组”讨论会正在医院EAP工作室内进行 。 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围绕在电脑屏幕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
讨论会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巴林特小组带领人冯自育鼓励大家说出自己最大的担忧和顾虑,并邀请在场的医护人员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 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向小组成员解读患者的“理想化”期待,工作中的“情绪化移情”,人际关系边界感等临床工作中的心理学现象,帮助医护人员识别患者的情绪反应,更好地理解患者 。
“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碰到一些沟通难题 。 比如,明明是全心服务患者,但有时不被理解,甚至遭受误解和辱骂,从而深感委屈;遇到难以沟通的患者或家属,会面对很多他们带来的负面情绪 。 这些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释放,势必影响心理健康和工作状态 。 ”冯自育说 。
为了使大家释放心理压力,化解职业困惑与职业倦怠问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5年开始,由该院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冯自育带领大家一起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 。 巴林特小组是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巴林特在1950年初创立的一个针对缓解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培训研讨小组,通过探讨日常工作中的医患问题,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情绪和心理特点,改变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的关注角度,也有利于医护人员自我情绪管理和人格发展,缓解职业压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 。
“例如,有的同事曾在工作中与患者发生冲突,事后好像忘记了,可当类似事件再次出现时,当初的那种表现,愤怒的情绪,心跳加快、脸红,头皮发麻等躯体表现无一例外都会出现 。 ”冯自育说,通过在巴林特小组这种安全的环境中,请当事人分享个案,小组成员共情讨论,运用“雕塑”“情景再现”等技术,让当事人重新审视这段关系并体验身体感受,缓解冲突造成的焦虑症状,这样既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又避免了不良情绪带来的职业倦怠 。
此次巴林特小组活动是在疫情形势下首次以线上形式进行的 。 科室人员积极参与,线上互动频繁,讨论热烈 。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