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 , 中央军队一触即溃 , 唐朝廷只得调用西北旧有藩镇(以郭子仪等率领的朔方军为代表) , 来作为平叛的主力 , 同时在中原大州要郡 , 广设藩镇 , 以牵制安史叛军 , 再辅以“悉原其罪 , 超予封赏”的招降政策 , 费了八年的时间 , 终于将这一场叛乱平定 。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 , 但不论是旧有藩镇 , 还是中原新设的许多藩镇 , 随着平叛战争的推进 , 其势力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安史降将又逐渐恢复元气 , 形成了新的藩镇 , 盘踞于河朔一带 。 大唐帝国刚走出安史之乱的泥潭 , 便又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深沼 , 挣扎了百余年 , 终于呜呼哀哉 。

「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
本文插图
在这百余年中 , 唐朝中央一直在寻找方法 , 试图解决藩镇问题 。 在德宗建中初年 , 以及宪宗元和时代 , 都发起过大规模的削藩战争 。 武力削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削藩方式 。
但由于唐中央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 只能依靠藩镇去消灭藩镇 , 被当枪使的藩镇 , 多半“欲倚贼自重” , 并不肯出死力作战 。 两税法制定的上供、留使、留州的赋税三分制 , 让中央财政大为缩水 , 根本无法承担削藩的巨大军费开支 。 所以历次武力削藩 , 效果都不理想 。
而除了武力削藩 , 唐朝廷还采取过一种相对温和的削藩方式——用刺史分割瓦解藩镇 。

「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
本文插图
藩镇问题的一大症结
唐前期 , 在地方行政区划上 , 实行州、县二级制 。 刺史是一州之长 , 也是地方最高的行政长官 。 虽说在一些州之上 , 还设有都督府 , 但都督府并非高一级的行政区划 , 它对所统领的几个州 , 仅有监察权及部分军事管理职能 , 对于属州的行政事务无权干预 , 各州享有独立的行政权 。
随着节度使、观察使的兴起 , 都督逐渐被取代 。 起初 , 节度使不过是军事机构 , 观察使也仅是监察机构 。 但没过多久 , 观察使由节度使兼领成了惯例 , 军事权与监察权再度合二为一 。 尔后 , 藩镇势力进一步扩大 , 开始管控所属州县的行政事务 , 包括司法、人事、户籍、俸禄等各方面 。 正如洪迈在《容斋三笔》中所说:(藩镇)兵甲、财富、民俗之事 , 无所不领 , 谓之都府 , 权势不胜其重 , 能生杀人 , 或专私其所领州 , 而虐视支郡 。

「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
本文插图
以人事而言 , 任命州县官员 , 原是朝廷才有的权力 。 但此时的藩镇 , 便可以自行任命州县官员 , 包括刺史 。 代宗时期 , 淮南节度使陈少游 , 便以自己的幕僚关播“摄滁州刺史” 。 这种“摄”官 , 在唐中后期的史料中颇为常见 , 它是指由藩镇自行委任 , 但还未上奏朝廷的州县官 。 而上奏朝廷 , 也只是走个形式 , 正个名而已 , 朝廷基本无可奈何 。
原来各州的事务 , 基本上是直达中央的 , 但现在需要先申报藩镇长官 , 经长官处理后 , 才能上达中央 。 另一方面 , 中央政令原先是下达到州的 , 但现在要先下达到藩镇长官那里 , 经长官处理 , 才能继续下达到州 。 因此 , 虽从名义上来说 , 自安史之乱迄至唐末 , 刺史依然直属中央 , 但事实上 , 刺史已经成了藩镇的下属 , 事事受制于藩镇 , 甚至不得不唯其马首是瞻 。 白居易称:今县宰之权 , 受制于州牧;州牧之政 , 取则于使司 。
显而易见 , 藩镇的行政权 , 实际上是侵夺刺史职权而得 。 而军事权与行政权合二为一 , 正是唐代藩镇问题的一大症结 。 找出症结了 , 便可以对症下药 。

「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白居易雕像
对症下药
既然藩镇的行政权是侵夺刺史职权而得 , 那么只要恢复刺史独立的行政权 , 使之直属中央 , 就像唐前期一样 , 如此一来 , 藩镇的行政权 , 自然被瓦解 。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下诏:“剌史有故及缺 , 使司不得差摄 , 但令上佐依次知州事 。 ”要求刺史不在位或缺职的情况下 , 藩镇不得派人代理 , 依然按原先的规定 , 由上佐代理刺史的职务 。
宪宗在位期间 , 除了实行武力削藩 , 在李巽、裴垍以及宰相李吉甫等人的建言下 , 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 , 试图恢复刺史独立的行政权 。 在这一时期 , 一些州的刺史职权确实有所恢复 , 薛戎为越州刺史 , “部刺史得自为治 , 无所牵制 , 四境之内 , 竟岁无一事” 。
此后穆宗、文宗、宣宗等皇帝的诏敕中 , 无不在反复强调 , 要求藩镇不得随意任命州县官员 , 减少对刺史行政的干涉 , 并赋予刺史有事能够专达中央的职权 。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南郊赦文 , 最能表现唐代中后期刺史受制于藩镇的尴尬地位 , 以及朝廷对恢复刺史职权的努力:刺史职在分忧 , 得以专达 , 事有违法 , 观察使然后奏闻 。 顷年赦令 , 非不丁宁 。 如闻远地多未遵守 , 州司常务 , 巨细所裁 , 至使官吏移摄 , 将士解补 , 占留支用 , 刑狱结断 , 动须禀奉 , 不得自专 , 虽有政能 , 无所施设 , 选置长吏 , 将何责成?宜委御史台及出使郎官御史 , 严加察访 , 观察使奏听进止 。

「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
本文插图
唐中央在致力于恢复刺史独立的行政权的同时 , 还试图给予刺史军事权 , 以削弱藩镇的兵权 。 肃宗时期 , “刺史皆加团练使” , 团练使掌管团结兵 , 也就是不离开本乡本土的地方兵 。 肃宗此举 , 仅仅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 , 但此后的中央朝廷 , 开始有意的不断提高刺史兵权 。
代宗采纳宰相常衮的建议 , 废除团练使之类的使职 , 令诸州刺史皆掌团结兵 。 这一做法被德宗所继承 。 力图抑制藩镇的宪宗 , 除了沿用代宗、德宗的做法 , 又接受乌重胤的建议 , 令刺史统辖州郡兵 。 唐代各州郡 , 都存在着一定的州郡兵 , 这是由朝廷派驻各地的中央军 , 原本是由藩镇掌管 。
团结兵、州郡兵而外 , 藩镇还会以自己的兵马分驻属州 , 所谓“凡节度使握兵分屯属郡者 , 刺史不能制 , 遂为一州之弊” 。 元和末 , 兖州刺史在上任辞行时 , 请求宪宗对这种现象“宜有处分” , 宪宗随即下诏 , “诏天下兵分屯属郡者 , 隶于刺史” , 进一步分割藩镇的兵权 。

「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
本文插图
虽为良药 , 病入膏肓
唐中央煞费苦心 , 企图利用刺史来分割藩镇的行政权和兵权的做法 , 自然是对症下药 , 也毫无意外地遭到了藩镇的抵制 。 尤其是随着宪宗暴毙 , 藩镇势力再度坐大 , 刺史的兵权再次被藩镇夺走 。 武宗时期 , 宰相李德裕想方设法 , 欲再度给予权刺史兵权 , 以遏制藩镇不断膨胀的军事势力 , 但已于事无补 。 而刺史的行政权 , 虽经穆、文、宣等帝的努力 , 但仍不如宪宗时期 。
可以说 , 唐中央试图利用恢复刺史独立的行政权以及给予军权 , 来分割瓦解藩镇的办法 , 以失败告终 。 其原因也很简单 , 因为中央没有一支可以掌控全局的军事力量 , 其下达的命令 , 难以使藩镇服从 。 刺史鉴于自身实力 , 也不敢违背藩镇意愿 , 而听从中央的命令 。 所以 , 失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
【「五十言」面对藩镇割据,除了武力削藩,唐代皇帝为何将希望寄托于刺史?】唐中央这一做法虽然失败了 , 但手握重兵的五代十国统治者 , 正是沿着这一思路 , 通过提高刺史的地位 , “令刺史专达” , “制敕直下支郡” , 再配合其它一系列削弱军权的措施 , 至迟在宋初 , 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终于彻底被摧毁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