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风情杂志」追梦人——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序


_本文原题:追梦人——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序

「西部风情杂志」追梦人——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序
本文插图
甘南作家甘天枝的长篇小说
《栅栏那边的羊群》出版发行

「西部风情杂志」追梦人——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序
本文插图
2019年10月 , 由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本土作家甘天枝创作的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上下两卷)正式出版发行 。
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是作者利用十二年的业余时间创作完成 , 全书共七十多万字 , 8月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 茅盾文学奖得主、《尘埃落定》小说作者、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为这部长篇小说题写了书名 , 著名作家、编剧、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陈玉福作序 , 并向读者联袂推荐 。
小说讲述了在改革开放划时代的大背景下 , 特别是打赢精准脱贫战役、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 , 以玛艾村挂职党支部书记甘欣与乡党委书记才华加、脱贫致富带头人瑶草、村长罗布藏 , 老村官安才让、才让热布旦、老阿妈等为代表的两代牧人 , 面临传统与现代 , 守旧与开发、信仰与文明等新挑战 , 在青藏高原东部边远牧区进行改革开放、开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故事 , 这是一条明线 。 作品还设置了两条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暗线 , 一条是奥赛尔洞里深不可测的《伏藏密码》 , 另一条是桑科加草原上久悬未决的草山纠纷疑案 。
小说生动展现了党的十八大前后二十多年间 , 党在牧区开放开发及脱贫攻坚过程中 , 引领农牧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艰难历程 , 全景式展示了牧人的坚守、感悟和追求 , 展现了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 , 大胆探索实践、勇于担当作为的一幕幕发人深省、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 草原生活气息浓郁 , 语言地域特色鲜明 。 作者还对游牧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 , 对人类生存、未来生态、人性回归等给予了深层阐释 。 正如一位青年学者所言:壮哉、美哉、妙哉——羊群翻过了栅栏 , 翻过了青山 , 但无法走出草原!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路上 , 任重道远并且艰难 , 破除牧场思维定势最为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牧人实现香巴拉梦想 , 这是作家的小文学梦、大中国梦!
这部作品弥补了三十多年来民族地区没有全景式展示牧区生产生活作品的空白 , 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 也是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66周年的倾情巨献 。
甘天枝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序
追梦人
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玉福
在青藏高原上 , 居住着一个古老而英雄的民族,叫藏族 。
【「西部风情杂志」追梦人——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序】藏族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有2 0 0 0 多年 , 大约从5 0 0 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 , 藏族的祖先就在青藏高原上劳动、生息和繁衍,他们自称“博”“悉补野蕃”部落 。 藏族文献记载的第一个部落集团 , 是吐蕃祖先雅隆悉补野或六牦牛部落 , 形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雅隆河谷 。 它的历史发展到松赞干布之父朗日松赞时 , 随着部落经济的发达 , 军力的强盛 , 开始向外扩张 。 这一阶段的部落文化和苯教文化 , 成为藏文化的基础 , 决定了藏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
从那时起 , 他们便在“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的茫茫草原上生活至今 , 生活和思维方式也由此蒙上了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与神秘感 。 包括山川河流、日月星辰 , 以至于一切动植物 , 都成为崇拜的对象 。 除生活环境外 , 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 进而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 由于特殊的制度以及特有的生存环境 , 特别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导致藏区在整个历史长河中 , 对“商品”流通的异化 。 流通不是商业性的 , 而是政治性、宗教性的 。 这种流通 , 其实是向少数的土地所有者聚集 , 向既不兴人口又不兴财富的寺院集中 。 从此 , 他们冒着雪域的风霜雪雨 , 栉风沐雨 , 不息匍匐在高原那条苍茫而古远的朝圣路上 , 匍匐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崎岖山路上 , 不畏严寒酷暑 , 与大地相伴相依 , 生死别离 , 终身磕拜不休 , 初衷不改 , 把毕生的苦辣酸甜、精神寄托、灵魂归宿、来世理想和对天堂的向往一并溶入了那座座金顶寺院 , 使整个社会成了寺院的物质营养系统 , 由此带来了寺院的辉煌与繁荣 , 也带来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 某种程度上说 , 佛教思想的渗透 , 使他们总以为 , 人对于此生此世的幸福追求应该是建立在佛教信仰上 , 建立在对来世的涵养上 , 而不是把信仰用于计较名利、财富和荣辱得失上 。 所以 , 一方面安于现状 , 不求进取 , 对外界新风不惊不吒 , 表现出一种轻淡现实的观念与现代人的人生观 。 一方面 , 简约的生活方式不仅没有抑制他们的豪情壮志 , 没有使他们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 反而强化了他们超然于物外的民族性格、民族气概和丰富的感情生活与心理上的宽容和博大 。 在如此严峻的高原地理、多变的气候、尚不发达的经济等条件下 , 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 , 过着一种终身不变的游牧生活 , 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追求!行走在苍茫的雪山草地间 , 喊一声青藏 , 能叫人泪如雨下 。分页标题
时代总是要发展的 , 正如作者引用的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一句话:“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面对传统与开放、守旧与发展、信仰与文明等挑战 , 面临现代文明几千年约定俗成的规矩将受到洗礼和冲击的时候,牧人犹豫了 , 彷徨了 , 是该守住山寨高高飘扬着经幡隘口 , 守住心灵醇厚的窗口 , 将外界隔离在栅栏以外 , 隔离在篝火锅庄圈外 , 还是该打开大门 , 捧起洁白的哈达 , 端起醇香四溢的青稞酒……这就是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以下简称《栅》)甘天枝笔下这个部落的困惑与抉择!
小说《栅》描写了在共和国改革开放划时代大背景下 ,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前后 , 以挂职村官甘欣与牧村致富带头人瑶草 , 村长罗布藏、老村长安才让、牧民老阿妈、老支书才让热布旦等众多人物 , 用勤劳朴实、耿直忠实、虔诚率真和古朴归真的心灵沉淀 , 在神灵佛法和各种矛盾纠葛、复杂情感、惊险迭起的绝唱中演绎出了一段精彩感人发人深省的故事 。 小说写情感 , 让人心酸;写矛盾 , 让人纠结;写生活 , 让人呐喊;写寺院 , 让人敬畏;写信仰 , 叫人震撼 , 禁不住热血沸腾而不时热泪盈眶 。 它虽然没有气势恢弘排山倒海般的大场面 , 但它高洁、厚实的灵魂展示出磅礴之势 , 没有英雄 , 而英雄般的浩气总是扑面而来 。 新时代的气息正沿着唐蕃古道回肠荡气 , 一腔茶马古道的豪迈之情莺莺升腾在牧人的心灵之上 。 小说既生动又没有过多的慷慨激昂;既客观地给以暴露又没有过火的现实批判;既描写不容忽视的各类矛盾又没有突出尖锐的斗争 。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 , 总能听到神秘的经轮在净土的每个角落“嘎吱嘎吱”地祈祷、祝福 , 能感受到牧人用虔诚的情怀在那片原野上丈量出的温情! 作者对草原深处牧民的情感、信仰、人性、佛法的观察、分析和思索较透彻 , 既展现出了牧人的坚守、追求和感悟 , 也展示出了作者特有的嗅觉、触觉和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 。 许多鲜活的细节和描写能带给人不少沉思 , 让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
小说《栅》文字语言朴素无华 , 通俗而不庸俗 , 读之如身临其境 , 心动神移 。 在牧人情感方面的笔法也非常独到 , 始终是不温不燥有理说理有事说事有情抒情 , 下笔大方实在结实 , 毫无故弄玄虚、故意扭捏做作 , 字里行间流淌着藏人原汁原味的带有野性般的真情实意 。 尽管有时喋喋不休 , 尽管有时矛盾连连 , 尽管有时土话“脏话”不断 , 尽管有时还“兵戎相见” , 但却格外亲近诱人 , 有一种闹家务、亮矛盾、打板子和 “自家人”在向你倾诉家常一般 。 读起来轻松 , 听起来好懂,思考起来能悟出不少道道 。 小说通篇运用了藏语汉译简单会话、藏族民谚俗语 。如” “那和毛(妻子)”“挖不清(不明白)”“斗过雪山凶暴的野牛 , 不会被院子里的山羊给撞倒”“不摸锅底手不黑 , 不拿油瓶手不腻”“ 五个指头称兄弟 , 手心手背都是肉”“饭要一同吃 , 酒要一起喝 , 话要一起说 , 心要一条心”“千言一意 , 百牛一绳”“家中不睦 , 万事无成”“没有竿子支不起帐房 , 不团结百事不成”之类的民谚俗语 , 这些朴素的藏语汉译对话、藏族民谚俗语不仅强化了小说的风土气息和厚重感 , 也增加了言简意赅之妙 , 幽默诙谐之 。 较成功地塑造了甘欣、瑶草、老阿妈、安才让、才让热布旦、罗布藏、更登才让、乡医央尊卓玛、村会计卡布、复退军人丹正嘉、村民旦智、普花草、付红茵、何娴花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 。 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写作特点 , 就是一开始是以《楔子》的方式 , 把书中一些重要情节和关键人物、一些纠葛、奇书《伏藏密码》的来龙去脉等用蜻蜓点水式亮出线索而不重描 , 起到了既画龙点睛又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的效果 。
西部
风情
认识作者后 , 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了解 , 我在知道了作者一些故事的同时 , 对他大半生在草原的坚守深感钦佩 。 作者十八岁时 , 父母就把他交给了祖国 , 交给了国防 。 从此 , 他便把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毫不保留地献给了雪域高原 , 献给了军营 。 从此 , 扎根高原三十多年 , 为藏汉民族团结 , 藏区生活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他在藏区几十年来 , 从不沉溺享乐、懒散、世俗 , 不为金钱、物质、名利所动 , 在他的生活轨迹上 , 除了苦和累还有对苦难的深切体验 , 使他得到了不少在青藏高原牧区生活的大量素材 。 几十年的高原生活 , 使他的脸上多了褶皱 , 还有沧桑 , 但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藏区 。 几十年平凡地苦守, 赋予了他生命更顽强、更新更大的内涵 。 工作之余 , 他喜欢上了文学 , 从此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份值得追求的价值 。 几十年来 , 无论外界怎么风起云涌 , 他内心的那份宁静始终如初 , 心灵深处对草原、对牧人、对雪域山山水水怀有的那种特殊情愫始终不改 , 胸中那宽阔的向往始终不变 , 始终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矢志不渝 。 作为一个曾生长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汉地青年 , 甘天枝经历了一场由沙漠骆驼向草原牦牛的艰难锐变过程 , 从对草原的陌生到熟悉、了解、热爱草原和牧人 , 经历和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困苦的曲折道路 , 最终找到并融入到了牧人的生活中 。 这一系列的真实情感 , 让他找到了能让生命燃烧和冲锋的沸点,他也把对草原与牧人的一份痴心和真挚大爱倾注在了长篇小说《栅》之中 。分页标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这是《论语集注》的作者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之一 。 源源不绝的活水 , 使方塘清澈似镜 , 映照天光云影、佳趣天成 。 一个汉族作者 , 能在藏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 , 坚持创作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达十一年之久 , 且不说他的作品如何优秀 , 就他这种勤奋的创作精神 , 自是可歌可泣的 , 值得后来者学习 。 作为一个文学道路上的前行者 , 我有义务关心、支持每一个文学爱好者 , 有义务大力弘扬这种勤奋写作的精神 , 支持并推介他们 , 从而发扬光大我们西部的文学事业 。 甘天枝待人谦谨 , 善厚朴实、低调内敛,他把小说创作作为一种人生状态 , 不断探索和追求它的真谛 , 苦修基本功 , 用生动鲜活、原生态般生活状况和草原变迁 , 讴歌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 , 讴歌牧民新生活 , 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 , 以个人对藏区的认识 ,以一首悠扬而浪漫的情调用小说全景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 不能不说是一件新事、好事和盛事 , 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壮举 , 我相信他 , 耕耘自然会有收成 。 就像牧民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善一样 , 《栅》是甘天枝的一个梦之驿站 , 也是一个永远做不完的梦 。 期待这本凝聚着他心血 , 凝结着他文学大梦的作品早日问世 。 相信这部作品的问世 , 必将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
当然 , 从专业的角度看 , 这部小说尽管写得很有韵味 , 故事读起来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 确实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大作品、好作品 , 且值得一看 。 但一部长达六十多万字的大块头小说 , 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 , 比如: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上还显不足 , 在整个结构上还有些松散 , 个别情节还不够圆融 , 个别语言还值得推敲等 。 相信作者会不断进取 , 在今后的文学耕耘中加以完善 , 达到更圆满 。 期盼他继续努力 , 给读者继续奉献出更多更美的精神食粮 , 为我省的文学百花园增添特异的色彩 。
是为序 。
(作者陈玉福 系国家一级作家、金牌编剧、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 , 西部风情影视艺术中心首席编剧、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