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四月一日起 ,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智慧气象 数据秒回(解码)
北京联盟小编了解到
文章图片
广西百色靖西市气象局新地面观测站站址 。 高钰杰摄
核心阅读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业务运行后 , 观测频次、传输效率和数据量方面的提升 , 增强了我国气象观测“监测精密”的能力 , 将更好地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 , 为实现“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提供有力支撑 。
从4月1日起 ,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 。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时代 , 将以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 。
应用卫星遥感、智能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 , 地面气象观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 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着重要依据 。 上世纪 , 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这“老三样” , 开启了中国气象事业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开始发力 。 1999年至2008年 , 中国气象局分批次完成了自动气象站推广建设和应用 。 2014年 , 中国气象局对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调整 , 拉开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序幕 。
近年来 ,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 , 通过配备自动观测设备及应用卫星遥感、多源数据自动综合判识、智能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 , 全面自动化观测逐渐具备现实基础 。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 , 此前已经历试点运行、全国业务试运行两个阶段 。 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 , 黑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西、新疆、青海等7省(区)气象局开展了试点运行工作 。 从2019年6月15日起 , 这项工作由试点运行阶段转为全国业务试运行阶段 。
增强气象观测“监测精密”能力
3月31日21时 , 随着全国24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完成台站业务软件中总云量、云高等参数设置 , 数据完成传输并正常入库 ,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业务运行 , 切换工作圆满成功 。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监控显示 ,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正式业务运行后 , 观测频次比人工观测约提高4倍到8倍 , 其中云观测站点数约提高3倍 , 数据量比人工观测约增加10倍;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 , 到报完整率达99%以上 , 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至1分钟 , 数据传输频次与效率大幅提高 。 地面气象观测频次、传输效率和数据量方面的提升 , 增强了我国气象观测“监测精密”的能力 , 将更好地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 , 为实现“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提供有力支撑 。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强调 , 要对标“监测精密”要求 , 确保观测系统的安全运行 , 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充分评估效益 , 结合各省(区、市)实际 , 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统筹推进布局 , 完成业务切换后 , 由原来的观测向观测装备维护维修和现场核查、标校或检测、质量管理等转变 , 做实做细对系统和设备的保障 。
目前 , 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 , 正在就自动化改革对预报服务业务等方面的影响开展评估 , 并紧盯观测数据接入、解码、业务平台应用等环节 , 确保平稳有序 。
助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往 , 很多气象观测员入行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观测时间一到 , 哪怕天上“下刀子” , 也要到观测场把数据读取回来 , 按时报出去 。 有的观测员在大风呼啸时用绳子捆住身体完成观测 , 有的观测员在寒冬清晨手碰到冰冷的设备被生生粘住 , 有的观测员在瓢泼大雨中全身湿透奔向观测场……
59岁的高继才 , 从1978年至今 , 一直在山东泰山气象站从事地面观测工作 。 他到泰山气象站之初 , 山上不通公路 , 工作器材和生活用品都靠大家挑上去 , 一趟至少也得五六个小时 。 高继才和同事们不但是观测员 , 还是“挑山工” , 每次负重上山后便是20多天“与世隔绝”的日子 。
“以前值班期间 , 24小时不敢合眼 , 生怕一眯瞪就错过发报 。 大家脑子里时刻绷着一根弦 , 每天7次绘图报、24次航空报 , 还有不定时的危险报、重要报 , 每份都不能迟发 。 时间久了 , 多梦变成了观测员的‘职业病’ 。 ”高继才说 , 虽然经常梦见日照纸被风吹飞 , 但现实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 , “大风天 , 我们会格外小心 , 总是两人结伴观测 , 一人收旧纸 , 一人换新纸 。 ”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后 , 全国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发生显著变化 。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 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 , 让我们充满了喜悦 , 期待未来观测更加智能化 , 期待‘智慧气象’更硬核 。 ”在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气象局从事地面观测业务的于丁 , 是一名90后观测员 。 雄安新区成立以来这3年 , 他发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 , 一个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气象设备接踵而至 。
“刚学会测量室内气压 , 观测自动化了;刚熟悉各种云类 , 观测自动化了;紧接着 , 冬季降水、能见度、天气现象 , 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 。 ”于丁说 。
随着雄安新区“未来站”的建设 , 实施了智慧气象示范、气象科技创新引领、气象服务数据融入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等项目 ,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齐装上阵 , 观测场里矗立着越来越多让人惊叹的仪器设备 。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 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的巨大变化 , 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断发展后的水到渠成 。 以此为新起点 , 气象观测人员将着力解决应急观测、维护设备、研究分析和提升服务能力等面临的新考验 。 中国气象事业将瞄准“监测精密”的目标 , 着力发展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 , 深耕业务能力建设 , 以现代化建设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
刘 毅
【[地面气象观测]四月一日起 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编辑:田博群】
稿源:(人民日报)
【】网址:/a/2020/0403/010news249103.html
标题:[地面气象观测]四月一日起 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