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范伯群」范伯群:以鲁释鲁研俗不俗( 三 )



按关键词阅读:


范伯群担任系主任的五年间 , 中文系的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 “科研立系”的思路奠定了苏大中文系在全国高校学界的地位 。 1990年 , 苏大获准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 , 范伯群成为这一博士点的创点导师 。 而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都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
2001年 , 范伯群退休 。 他在《“过客”:夕阳余晖下的彷徨》中说:“通知我退休时 , 我也十分讶异 , 刚工作不久 , 怎么就要退休了?”然而 , 退休岁月成就了范伯群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 。 他在文章中多次谈到退休与研究的关系:季羡林“从70岁到90多岁高龄 , 除休养之外 , 他在退休后 , 至少有20年用在手不释卷和笔耕不辍的勤奋中 , 20年就是5倍于大学本科学习的时间 。 他就又进了5次‘季羡林自修大学’;就研究而言 , 他就等于做了20年‘季羡林研究院’的专职研究员 。 这大概是世界上档次最高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了 。 ”
以敬重的学者为榜样 , 范伯群也建造了自己“档次最高的大学与研究机构” 。 他更以熟悉的作家为楷模:“冰心说过:‘人生从八十开始 。 ’她活到99 。 如此说来 , 我们都还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响起 , 我们也还有编织青春之梦的很漫长很漫长的时光 。 ”
北京联盟小编注意到摒挡了繁杂的行政工作 , 卸下了负重的俗事困扰 , 范伯群开始了新的学术生命 。
2007年《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出版 , 这部书解决了文学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 , 为历史“存真” , 是范伯群一生最重要的学术专著 。 时年 , 他76岁 。 2009年《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出版 , 标志着范伯群对于雅俗文学关系、文学史认知观念的最终定型 。 从“双翼齐飞”到“多元共生” , 既是范伯群对自己学术思想的概括 , 也是他晚年对人生经验的一个总结 。
明月正东升
范伯群对于学术事业的虔诚用心 , 从青年到暮年 , 从未止息 。 2013年 , 《填平雅俗鸿沟》一书出版 , 82岁的范伯群在《自序》中写道:“填平这条鸿沟的艰巨而细致的工程也自有后来人 。 过去常在‘夕阳无限好’之后 , 紧接着加上‘只是近黄昏’的轻轻的一声叹息 。 但我坚信 , 在‘夕阳无限好’时 , 一轮‘明月正东升’ 。 ”这正是范伯群的晚年心志 。
“明月正东升”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范伯群对自己学术事业的孜孜以求 , 即便到了晚年 , 依然壮心不已;二是表达出作为导师的范伯群对“后来人”的希望 , 他希望自己开创的学科领域、治学路径能由弟子们接续下去 , 一代又一代 , 发展创新 。 他说:“太阳与月亮的交接班 , 就体现了这生生不息的代代相传 , 真可谓‘日月光华 , 旦复旦兮’!”
范伯群是博士生导师 , 也当过中学教师 , 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研究生 。 这些学生有的成了博导 , 有的成了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 还有的已功成身退 , 但不管学生们取得多大成绩 , 他们都会把师恩感念在心 。
师者仁心 。 范伯群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 在教学上严格要求 , 在生活上关爱备至 。 只要学生开口求助 , 即使只是家事 , 他都会倾力相助 。 他的一位夜大的学生回忆道:“30多年来 , 我与范老的交往频繁数以百计 , 皆为私交 , 无一公干 。 范老平易近人 , 毫无文学大咖的架势 。 每次相见 , 他总是以礼相待 , 问长问短 , 从写作、工作到家事 , 无所不及 。 有时候 , 范老还与我分享他的秘密 , 对我付出了宽厚、仁爱、平等之心 , 让我如沐春风 , 深感温暖 。 以至于我在他的面前 , 能够敞开胸怀 , 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向他倾诉 , 不隐瞒不设防 。 ”这种毫无功利的坦诚交往 , 能见出一个人处世的风度气质 。 对于师者、学者而言 , 更能成就一种高贵与不朽 。
与其他导师不同的是 , 范伯群不仅培养自己的学生 , 还教导学生的学生 。 他扶植了两代学生的成长 。 这在学界是少有的事 。 2000年 , 范伯群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出版 , 荣获多种奖项 , 合作撰写这部厚重之书的主要是范伯群的入室弟子 。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的出版 ,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举足轻重之事 , 范门弟子在这部著作中集体亮相 。 “范门弟子”是学界对范伯群领衔的通俗文学研究团队的尊称 , 也是对范伯群培养的学者的统称 , 他们活跃在全国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单位 , 是现今科研教学与文化生产的资深力量 。 他们有的已届花甲 , 却依然在把范门之风传授给下一代学人 。
2017年 , 86岁的范伯群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出版 , 同样是上下两厚册 , 100余万字 。 这部书的合作者大都是范伯群的再传弟子 。 他亲自召集这些小辈学生开会研讨 , 亲自为他们修改书稿 。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的每一个字都倾注着仁师范伯群的心力 , 它的出版同样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与高度赞誉 。 范伯群在《后记》中写道:“我也深深感到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 , 通俗文学研究是后继有人的 , ‘第三代’一定能接过第一、二代研究者的接力棒 , 我们这一研究专业方向今后一定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也有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这使我感到无比欣慰!”
不幸的是 , 10个月之后 , 范伯群先生驾鹤西去 , 他的两代弟子再也不能濡沐恩师的惠泽 。 然而 , 学术的生命永在 , 范伯群的博大胸怀与高瞻视野 , 深深影响着“范门弟子” , 激励他们努力前行 。
在范伯群病危住院的前一日 , 他还在自己简朴的小屋内 , 在电脑上用放大的字体认真写作《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外译版 。 他的学术成就早已散播海外 , 而心念仍然如故 。 他晚年形容自己的学术研究是“爬小山坡” , “小山坡”爬了一座又一座 , 在别人的眼中已是高山仰止 。
范伯群一生清正 , 他没有因声名卓著而怠惰不前 , 也没有因德高望重而骄矜自耀 。 他是谦谦君子 , 斯文一脉 。 他践行了从贾植芳那里学到的“人”字 , 并把这个“人”字传给了他的学生 。 一代又一代 , 学人的精神风范在接续 。
苏州西郊的小王山 , 草木苍翠 , 静谧清幽 。 这里长眠着14岁来到姑苏城的一代学者范伯群 。 尽管人生多舛 , 但却矢志不移 。 镌刻在他墓碑上的铭文言道:“复旦本色 , 姑苏沧桑 。 研俗不俗 , 洪钟大荒 。 树人之风 , 山高水长 。 ”
(作者:张蕾 , 女 , 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范伯群」范伯群:以鲁释鲁研俗不俗】【编辑:田博群】


稿源:(光明日报)

【】网址:/a/2020/0330/010news244823.html

标题:「范伯群」范伯群:以鲁释鲁研俗不俗( 三 )


上一篇:确诊病例■河北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 累计境外输入3例

下一篇:「韩媒」韩国新增7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累计确诊9661例


人文

病例:山西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新增治愈出院2例

阅读(48)

【病例:山西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新增治愈出院2例】中新网3月1日电 据山西省卫健委网站消息 , 2月29日0时至24时 , 山西省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 ,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33例 。 新增治愈出院2例 , 累计治愈出院114例 。 现有在院隔离治疗确诊病...

人文

[改革发展]政府服务送上门 企业复工更有序

阅读(28)

派出专业部队入驻企业,现场赞助企业调和果断问题;供给一对一精准办事,线上、线下沟通,随时控制企业复工复产中的难题并及时解决;当局部分之间联动,跨区域调和沟通形成合力……各地当局多措并举,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引导和赞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人文

『高新区』赛事+服务+落地 青岛高新区构建创业生态3.0版本

阅读(23)

通信员尚萌萌李青建近日,青岛·中关村信息谷立异中间在青岛高新区揭牌,至此,青岛高新区已汇聚优质立异项目2300余个,将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这标记住青岛高新区在立异成长的门路上永不止步。当创业碰到立异,当双创融为一体,作为国度自立立异...

人文

致敬!最可爱的人

阅读(41)

----致敬!最可爱的人//----[北 京 联 盟 http://www.010lm.com] ----致敬!最可爱的...

人文

山西平遥▲记者亲身探访山西平遥防疫“重点村”

阅读(41)

在村口检查站测完体温,记者开端穿起防护设备。一套完全的防护设备包含防护服、护目镜、手套、鞋套,穿上一整套花了近20分钟,穿好的一刹时,就已经感到到后背在出汗了。村主任张国祯介绍说,大年夜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就有人开端到武汉的汉正街做服装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