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北京联盟了解到【社评】多想想办法 , 让消费市场回暖的速度更快些
本报评论员 吴迪
百姓手里有钱、愿意花钱、赚钱不难 , 才会有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企业能够撑过疫情关、有能力提供多样服务和产品 , 让消费者有产品消费、有地方消费、有兴趣消费 , 从而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体系 , 才能为市场的兴旺提供更多活力 。
【疫情:多想想办法,让消费市场回暖的速度更快些】据3月2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 , 国内疫情逐步稳定 , 消费市场正在复苏 。 目前 , 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研究出台进一步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 。 多地政府部门和商家启动家电、电子产品市场促销活动 , 鼓励绿色智能消费 , 促进产品更新升级 。 专家表示 , 随着疫情好转和政策效果显现 , 消费市场回暖步伐正在加快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人们减少外出购物 , 取消聚餐聚会 , 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受到明显影响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今年1月份至2月份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 。 而这只是经济社会受损的一个方面 。 放在全国范围看 , 如此规模的经济体停摆 , 经济复苏压力之大确实不可低估 。
除了民众消费信心走低的主观因素 , 还有不少客观因素 。 比如 , 各地疫情防控风险程度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不同 , 相应举措自然不同 , 导致地区之间存在复苏经济措施的对接障碍 , 加之有的地方过度防控 , 复工复产手续多、程序繁琐;国际防疫形势日益严峻 ,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外贸相关行业的恢复 。
在此背景下 , 出台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来消除市场抑制因素 , 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 加快消费恢复性增长 , 十分必要 。
【疫情:多想想办法,让消费市场回暖的速度更快些】当前各地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 。 比如 , 有的地方下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有的低风险地区之间全面恢复城乡道路、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有的地方鼓励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占道经营;有的城市在不同领域发放消费券 , 甚至地方主政领导自费“下馆子”引导市民消费 。 比如 , 南京67万人次摇中消费券 , 5天带动餐饮、体育、图书等消费近千万元 。 这些举措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民众消费信心 , 推动着餐饮、购物等行业的“满血复活” 。
促进消费市场回暖需要兼顾需求侧和供给侧——百姓手里有钱、愿意花钱、赚钱不难 , 才会有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企业能够撑过疫情关、有能力提供多样服务和产品 , 让消费者有产品消费、有地方消费、有兴趣消费 , 从而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循环体系 , 才能为市场的兴旺提供更多活力 。
一方面 , 要打通现实中的堵点 。 比如 , 不同地区政策落实的进度不同 , 拿“取消外地人员返岗不合理限制”来说 , 两地落实进度不一 , 员工返岗复工复产难免受阻;一些地方对相关行业的扶持补贴集中在少数行业甚至少数企业 , 帮扶措施不够精细化;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文旅券相对简单粗放 , 未能充分估计本地财政能力及行业发展的实际困境 , 等等 。
另一方面 , 在促进消费增长长效机制上做文章 。 正如干涸的田地 , 一场大水漫灌缓解的只是燃眉之急 , 长期看更需要涓涓细流的灌溉、缓缓浸透的春雨 。 因此 , 要从促进稳岗就业、完善消费制度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 , 建立起更加经得住风雨考验的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
应对疫情大考 , 促进消费市场回暖 , 我们的思路还可以再拓展 , 寻找机会实现新的突破 , 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 比如 , “互联网+复工复产”“云开业”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启发;文旅、养老、育幼等传统线下服务业加快线上化布局 , 成为就业新增长点 , 等等 。 这些都为我们拓展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 。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和促进消费政策不断出台 , 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会步入快车道 。 期待能够有更多因地制宜的举措落地 , 有效提振消费信心 , 让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 让消费市场的回暖更快一点 。 这是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期待 , 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 。 【编辑:郭泽华】
稿源:(工人日报)
【】网址:/a/2020/0326/010news242195.html
标题:疫情:多想想办法,让消费市场回暖的速度更快些